3月31日,东航云南分公司18个省内航班“集体返航”,导致大面积航班延误,千余名旅客滞留机场,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7日,东航终于发布声明称:“返航”事件存在明显人为因素,东航将对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东航飞机又现空中"倒飞" 理由同为"天气原因"
  事件回放
  3月31日,中国东方航空云南分公司从昆明飞往大理、丽江、版纳、芒市、思茅和临沧六地的14个航班在飞到目的地上空后,乘客被告知无法降落,航班又全部飞回昆明,这导致昆明机场更多航班延误,大量旅客滞留。被耽搁行程的旅客,在昆明机场对此表示极为不满,纷纷要求退票或改签。 [详情]
东航公布航班集体返航事件调查情况全文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及与当事人的调查谈话,初步显示从3月31日到4月1日的21个返航航班中,有部分航班并非当时机组所反映的“天气原因”返航,存在明显的人为因素。
  东航云南分公司已对涉嫌人为原因返航的当事人实施暂时停飞、接受调查的处理。待调查结束后,将本着事实求是的原则,依法依纪进一步做出严肃处理。东航股份公司已责成东航云南分公司两名主要负责人停止履行职务,同时派出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李养民代理云南分公司总经理。[详情]
【导火索】456人补缴1224万元的个税
  经东航云南分公司测算,去年云南分公司应补缴个人所得税的空勤人员有456人,补缴金额为1224万元。其中补缴金额在7万元以上的有5人,应补缴367259.32元;6万元到7万元的有29人,应补缴1877589.16元……1万元以下的有143人。[详情]
【民航反应】"返航"主要负责人停职 当事人暂时停飞
民航局新闻发言人就东航航班返航事件答记者问
东航表示:3·31集体返航事件部分航班存在明显人为因素
中国民航局派出工作组调查东航航班不正常原因
东航就"返航事件"道歉:若为人为原因将严肃处理
    □相关评论
[东航]
·这么快就让"涉事"飞行员上天是否急了点?
  还有,如果真是有意而为,当事人行为固然极端不负责任。但根本原因还是出在管理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才致出现如此极端情况?当然,这还有待“彻查”。不过,仅就目前东航的事件处理上,更让人对其管理水平生疑。[详情]
·乘客不能再次沦为利益相博的筹码
  拿侵犯乘客权利当作筹码去和对方议价,这样的事情飞行员们做过一次,航空公司此番是第二次。那些广告中泛滥的笑脸相迎,那些口号中奢侈的上帝称谓,都到哪里去了?一封貌似致歉的信,带来的只可能是事与愿违。[详情]
·[详情]不能只涨工资不长精神
·[详情]“返航”事件调查不能浅尝辄止
·[详情]航空公司愚弄公众必须付出代价
·[详情]东航与天气 总有一个是在撒谎
·[详情]东航“返航事件”的声明很危险
·[详情]东航公开撒谎让道歉没诚意
·[详情]天气原因:东航丑陋的托辞
·[详情]东航为何要“睁眼说瞎话”
·[详情]又是“天气原因”,东航何时说实话
·[详情]东航的牙膏还要挤到何时
·[详情]东航拿什么来确保我们的安全?
·[详情]东航应拿出维护公众利益的彻底诚意
[飞行员]
·[详情]规范飞行员跳槽,更要关注其为何跳槽
·[详情]乌龙飞行凸显利益沟通机制缺失
·[详情]东航事件折射职业精神失守
·[详情]飞行员利益表达亟须合理规则
[事件本身]
·[详情]“返航事件”折射出什么?
·[详情]应对东航返航风波作独立调查
·[详情]天气原因怎么成了挡箭牌?
·[详情]舆论逼视东航“集体返航” 真相模糊?
·[详情]调查返航事件应遵循程序正义
·[详情]民航业须从“天上”回归“人间”
·[详情]东航“飞去来”事件 公关手段很笨拙
·[详情]东航认错态度有变源于舆论监督
·[详情]“返航事件”中各方缘何没有赢家
·[详情]走出争议非议东航当从管理抓起
·[详情]民航业阴云下看东航劳资纠纷
·[详情]东航“返航事件”应尽快公布事实真相
·[详情]彻底说明真相才是真正负责
[罢飞]
·“罢飞”是对劳资和谐的一次拷问
  飞行员是稀缺人才,是精英中的精英,那么是什么逼得这些精英们要通过“罢飞”的极端方式来表达对资方的不满呢?毫无疑问,是长期以来劳资谈判机制的主体缺失和权利失衡。NBA中的球星,也是精英,他们也曾经闹过“罢赛”的丑闻。[详情]
·底线遭挑战 “罢飞”须严惩
  “罢飞”事件是一次挑战行业底线的重大丑闻,必须严重谴责、严肃处理。公众期待着,清明小长假过后,航空主管部门能尽早对此事有个严肃的处理结果——这种处理,不仅要针对肇事飞行员,也要针对管理失责、激化矛盾的航空公司。[详情]
·审慎对待飞行员“罢飞”事件
  要建立一种公正对等的规则,那么第三方组织的培育就不可或缺。这其实是一个双赢的格局。一方面,飞行员有了利益的代言人,可以与管理层对等协商,可以有效避免罢飞这种最坏的结果出现。既使出现罢飞,也不会出现领头人被严厉处罚的现象。 [详情]
·[详情]“罢飞事件”:民航局应反思制度重建
  实际上,无论是此次“罢飞事件”,还是之前乘客与航空公司之间的航班延误赔偿争议,都暴露出现行民航管理体系与市场发展的脱节。比如,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此次“罢飞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自于当初的重组后遗症。[详情]
·[详情]民航业须高度重视飞行员“罢飞”
  “天气原因”显然不是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此前在3月14日,上海航空40余位机长同时请病假;3月28日,东星航空11名机长集体“告假”……从诸多报道来看,国内航空公司和飞行员之间因为待遇、跳槽引发的纠纷越来越多,从强行辞职到对簿公堂,再到罢飞事件,飞行员情绪的动荡已成为民航业飞行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详情]
·[详情]飞行员竞相"罢飞",工会在哪里?
  “天之骄子”们为何竞相与航空公司交恶?究其原因,不外乎利益。
  2004年时,我国当时飞行员总数约有1万多人,基本能满足国内700多架飞机的正常飞行。但随着民营资本的相继进入,飞机在增加,飞行员缺口也随之扩大。据民航总局预测,到2010年,我国航空运输机将达1250架,需补充6500名飞行员。[详情]
·[详情]罢飞是对劳资和谐的一次拷问
·[详情]对应机长“罢飞”当以安全为准则
·[详情]对东航“罢飞”事件进行彻底调查
·[详情]飞行员“罢工”意味着什么?
·[详情]"罢飞"事件:原来企业也爱无固定期限合同
·[详情]“罢飞事件”是一次挑战行业底线的丑闻
·[详情]罢飞为何引发全国共讨之
·[详情]处置罢飞不能绕开博弈渠道
·[详情]天气原因遮不住罢飞事件的真相
·[详情]"罢飞"事件:"道歉,赔偿,彻查"一个都不能少
·[详情]“罢飞事件”本质是人才机制问题
【媒体声音】
新华社:
管理制度有问题
  2004年时,我国当时飞行员总数约1万多人,基本能满足国内700多架飞机的正常飞行。但随着民营资本相继进入,飞机在增加,飞行员缺口也随之扩大。民营有钱,民营航空公司试图挖国营航空公司的“墙角”。
新华社:
工会身影缺失
  飞行员与航空公司出现矛盾,其实并不希奇,国外也曾屡屡发生。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国外在解决这一矛盾时,往往是通过工会的力量。一方面,飞行员通过工会维护自身权益;另一方面,航空公司通过及时与工会沟通,有效避免“罢飞”等恶性事件发生。
成都商报:
飞行员飞得多拿得少?
"你们每年拿着几十万元的工资,还有什么过不去的?这样辞职不就是为了到民营航空公司去拿更多的钱吗?"网友"dongfangjl"说。面对网上的批评,飞行员却显得很委屈。一位辞职的匿名飞行员说,"我们是飞得多拿得少!"
法制日报
飞行员缺乏职业操守
   飞行员与航空公司的劳资纠纷是他们内部的事情,航空公司不应让这些阴影影响乘客利益,即使飞行员抗议航空公司的不公平待遇,可以请假不飞。[详情]
【民航专家】东航归责天气很蹊跷
  航空心理专家、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教授罗晓利则认为,飞行员的情绪动荡已成为我国民航业飞行安全的隐患之一。“以前总认为飞行员是经过特殊程序精挑细选出来的,他们本身具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最近的研究发现,飞行员也需要心理疏导。”[详情]
【律师说法】飞机已起飞“罢飞”存争议
  “罢飞,是指没飞。飞机起飞,但又飞回来了,是从未出现过的新问题,能不能定义为罢飞存争议。”今天上午上海市人大代表、高级律师薄海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飞行员此次“集体行为”,定性为“罢飞”,那么飞行员违反了《劳动合同法》。[详情]
【调查】东航飞行员自曝“返航”内幕 待遇低是主因
  对于当天18趟航班集体空中返航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引起的,吴昊说:“肯定和那封信有关。”东方航空的管理层究竟怎么处理这件事情,看起来十分棘手。若承认是天气原因造成了集体返航,则处罚当事飞行员于理不合,若不承认是天气原因造成的,那么它之前一再坚持的态度就成了笑柄。 [详情]
【解读】东航集体"返航"事件扑朔迷离
  一位民营航空的内部人士说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罢飞’事件将极大影响公司形象,这对于正处于中航收购、新航合作中的东航很不利。”这位负责人表示,而更重要的是“罢飞”事件后的赔偿,“如果这事件真的是‘罢飞’而非‘天气原因’,那就和东航一直以来的官方解释不符。[详情]
【解读】“东航罢飞”之怪现象
  专家认为,首先,飞行员和航空公司应该以安全和旅客服务为重。其次,航空公司应该互相尊重,避免不良的飞行员流动。最后,局方和安全管理部门应该高度重视飞行员流动问题,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确保飞行安全和旅客服务不受影响。[详情]
【声音】东航飞行员
  马哲昆(飞行部总经理):目前,飞行员的紧缺确实有很多难办的矛盾。当然,说到底还是待遇问题。在返航回来的飞行员中,都不谈个税、待遇的问题,都强调返航是天气原因。最大的难处,看看那封信就知道了。
  王志峰(飞行部分部副经理):东航的飞行员待遇确实比其他公司的低。比如版纳落地180元,丽江落地210元,昆明落地150元,加起来一个航段的收入只有祥鹏的一个落地高。[详情]
【回顾】
东航飞行员辞职大事件
·2005年10月23日,江苏公司18位一线机长联名给公司领导写信,要求公司给予解决影响飞行员安心飞行的各种问题。
·11月15日,7位少壮派机长提出暂停执行航班生产的要求。
·11月16日又有3名少壮派机长提出拒绝执行航班生产任务。
·11月17日,这10名机长正式提交了辞职信。
=== 相关新闻 ===
东航航班集体返航:到底谁是事件的幕后推手
  “只有水退去了,才知道谁没穿衣服。”昨天,广州日报记者在昆明走访了东航云南分公司、飞行大队、相关乘务员、昆明机场,发现此次“集体返航”事件背后并非简单的飞行员与航空公司之间的矛盾,民营航空在此起事件中一直是“若隐若现”![详情]
东航辞职门:高级人才需要“稳定感”
  但事实上,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员工,大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尤其是“媳妇熬成婆”的高级人才。所以让他们拥有稳定感,信任、尊重高级人才,是让他们留下的不二法门。[详情]
东航"返航事件"三问:凸显航空公司劳资纠纷
  为解决飞行员的紧缺问题,在今年1月中旬召开的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时任民航总局局长的李家祥表示,今年将严格控制飞行等保障人员与飞机数量的比例,达不到要求的航空公司,不得引进新飞机,不能开行新航线,以确保飞行安全。[详情]
东航18架飞机返航事件参与飞行员称事先无人组织
  谁第一个返航了,返航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返航时有没有考虑到后果?面对这些问题,李林说,民航局和东航正在调查,应该有详细的资料,自己不方便谈这些东西。“返航的时候我没考虑到后果这么严重,只是被逼得没有办法了,才用这种方式和公司抗争。”李林表示,事情已经做了,他们也认,“不知道最后会怎么处罚,如果有人被终身禁飞,我们肯定不服气。”[详情]
返航背后的飞行员短缺危机
  4月1日一大早,在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办公室内,有同事告诉次生贵,“昨天东航有18个航班莫名其妙的集体返航了”。   他只是“嗯”了一声,然后说一句似乎不相关的话:“也就是在目前飞行员短缺的情况下,他们才敢这么干”。 [详情]
究竟发生了什么?“返航”背后的复杂“天气”
  根据国家民航局预测,到2010年,国内需补充6500名飞行员,而目前每年培养的飞行员总数只有600到800名。很多民营航空公司不得不出高薪向国有航空公司“挖角” 直到现在,云南省内东航航班“集体”返航事件仍被归咎于“天气原因”,而包括央视等在内的媒体,报道中却依然对该说法质疑重重。 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11月发生的那次“包头空难”,同样是东航云南分公司执飞。有人因此认为,在2002年第一次民航大重组后并入东航的云南航空公司,其内部发生的变化,已经开始影响到航空公司的直接客户——普通消费者。 [详情]
东航“返航事件”应尽快公布事实真相
  新华网上海4月6日电3月31日,东方航空飞云南省内的18个航班飞抵目的地后不降落又折返回来,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千余名旅客滞留机场。对此,东航方面一再解释为“天气原因”。而旅客坚称“返航事件”跟天气无关。公众公司当以消费者利益为重,如出了问题,却欲掩人耳目,蒙混天下,那是绝对行不通的。[详情]
=== 东航“返航事件”回顾 ===
  3月31日:东方航空云南分公司14个航班在飞达目的地后,不降落就直接返航,造成大批乘客滞留在云南机场。(4月2日 解放网-新闻晨报)
  4月1日:东航云南分公司又有3个航班“因天气缘故返航”,据知情人称,这是飞行员对“3·31”集体返航事件的声援。(4月5日 中新网)
  4月1日:民航总局召开了紧急会议,要求各航空公司派出专人做好飞行员的思想工作,而对此次东航事件的带头人,总局将给予严厉处罚,最高可至终身停飞。(4月2日 广州日报)
  4月2日:在东方航空云南分公司飞行员“3·31”集体返航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东航云南分公司召集所有在昆明的飞行员开会。会后,几乎所有的飞行员全部改口,称他们返航是因为天气原因。(4月5日 重庆晨报)
  4月3日:所有参与返航事件的飞行员已执行飞行任务。(4月5日 重庆晨报)
  4月5日:中国民用航空局5日派出工作组,对东航航班不正常原因进行详细调查。这是民航局首次对东航航班不正常事件作出回应。(4月5 新华网)[详情]
===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简介 ===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是中国三大国有大型骨干航空企业集团之一,于2002年在原东方航空集团的基础上,兼并中国西北航空公司,联合云南航空公司重组而成。
集团总部位于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城市――上海,拥有贯通中国东西部,连接亚洲、欧洲、澳洲和美洲的庞大航线网络。集团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5.58亿元,总资产约为516.99亿元,员工达35000人,拥有168架大中型现代化运输飞机,22架通用航空飞机,经营着450条国际、国内航线。集团还广泛涉及进出口、金融、航空食品、房产、广告传媒、机械制造等行业,集团拥有20多家分子公司。[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