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济参考网读书频道
7.中国用紧缩政策控制物价是南辕北辙、自取败亡
中国政府为了抑制热钱流入,害怕热钱流入推动物价上升,正在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这个初衷是好的,但是,中国政府目前并没有任何控制能力来左右世界性物价。这个控制能力指货币能力和原料能力。所以,实行这个紧缩的货币政策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南辕北辙的货币政策 我们来预测一下中国政府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形成什么样的连锁反应,下面是预测步骤: (1)货币短缺,出现暴利空间。 (2)热钱流入,中国货币占有率下降。 (3)紧缩货币,防止物价上涨。 (4)中国货币占有率继续下降,外币占有市场率提高。 (5)内资企业资金链困难乃至断裂,企业转让或破产。 (6)暴利空间加大,热钱加速流入。 (7)中国货币占有率继续下降,外币占有市场率继续提高。 (8)物价逐步上升到世界水平,中国失去生产企业以及货币占有率。 如上我们可以看到,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导致热钱不断流入,紧缩的政策就好比是不断将自己的水池淘空,为外面流入的水腾地方。这是因为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导致货币紧缺,货币进入紧缩区域的获利空间也就加大。 中国目前的货币极度紧缩,就算热钱流入中国不做任何投资,仅配合典当行发放高利贷也可获得100%的年息。如果企业初期的资金链断裂,在高利贷借款都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还有转让与破产等道路可以走。这个时候,热钱趁机收购企业资产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赢利项目。 从2009年起,不断有外资进入北京收购中心地段的写字楼,而目前股市价格被打压得这样低也同样是获得暴利的最佳时段。这样的情况下,世界的流动性资金怎么可能不持续地流入呢?所以,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导致热钱不断加速流入。 ·中国物价之我见 很多人可能会问道,是不是要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是。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呢? 首先我并不主张采取什么果断措施来控制物价,我认为中国是一个物价的低洼地,因为全球化因素,中国物价将有一个逐步回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将是长期的、持续的、不可逆的。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让平均国民收入能超过物价上升的速度,以保证国民能有一个持续上升的生活水平。直到中国的物价能与世界各主要国家接近均衡。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只要不是政府人为大量发行货币造成的物价上涨,就不要太惊慌。我不同意现在有些投资机构和媒体老是怂恿人们去投资股票和黄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股票和黄金投资收益虽然高,但其代价和风险同样高。对一般工薪阶层来说,投资失败对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现在的物价上涨。 老百姓还是要冷静对待目前的情况,该用的还得用,该存银行的就存银行,最多买一些收益率相对高一些、风险相对少一些的国债和安全的理财产品。 政府应该适时推出“指数型工资”政策,最起码应该对低收入阶层推出“指数型工资”,以确保他们的收入与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保持同步。对普通百姓来说,应对物价上涨最好的途径和保障就是增加收入。 8.热钱:来去无踪的中国人财富“收割机” 国际投机家有个术语叫“剪羊毛”,大意是以低息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出大量流动性资金,全面推升资产价值,引起投资热。将资产和资本泡沫吹大,形成投机狂热后,制造各种危机或猛然抽紧银根,迫使资产超速贬值。 当优质资产价格暴跌到正常市场价格几分之一甚至百分之几时,资本玩家们能够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收购这些优质资产。这种“剪羊毛”又被称为“资本收割机”,而热钱就是这台“收割机”。 ·无国界的新财富战争时代 就世界贸易的发展历史来讲,长达千年“东学西渐”的“丝绸之路”时代结束后,紧接着就是“西学东渐”的世界海洋贸易时代。这个新时代,就是直接“抢钱”和以抢来的钱作为原始资本再“圈钱”的时代,这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财富战争”体系的原发动力。 这个体系的创建,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血腥野蛮的奴隶制色彩。这个体系的开发与创建,以公元1492年8月3日,“老欧洲”的哥伦布悬挂“十字军旗帜”,从西班牙巴罗斯港远洋出征为标志。 欧洲人这种传教士式的“财富战争”,用哥伦布本人的原话说,就是“自己日夜祈求从上帝那里得到产金的土地”,“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于是,三千多万印第安人和数以万计黑奴的生命,就被“以上帝的名义”抛向了地狱。西方投机冒险家们以“钱生钱”的“生财”体系,就是这样在对全世界“迷途羔羊的灵魂拯救”过程中创建起来的。此期间,也有包括中国人所熟知的“鸦片战争”开关通商的贡献。今天,所谓的“房奴”、“车奴”、“米奴”和“菜奴”的哀叹,其实都是被这个“财富战争”体系的资本所奴役的“钱奴”。 在这个新的“财富战争”时代,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到英国,“老欧洲”群雄争霸轮番“大国崛起”。其中的“日不落帝国”,曾经把这个世界“财富战争”体系推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也就是在这个大英帝国的北美殖民地,发生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倾茶运动”。这场由殖民地草根们发起的“倾茶运动”,是一个伟大的新国家即将诞生的啼声。当今天的“美元帝国”已经接过“日不落帝国”的权杖,创造着新的世界辉煌的时候,“新倾茶运动”的卷土重来,大约也是一次历史重温。 ·黄色外衣和红色外衣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实施的经济体制本质上就是“政府主导型经济”,我们可以称之为“政府经济”。在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的经济建设史上,前30年“政府经济”穿着计划经济的红色外衣,后30年“政府经济”穿的则是市场经济的黄色外衣。 无论红色还是黄色,“政府经济”的基调、特点、权力结构、资源配置方式等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它直接伤害了市场经济的法制原则、公平原则和企业自主原则。而法制、公平和企业自主才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石。 当现代运输工具和互联网把地球压缩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时,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空间也受到等比例的压缩。国际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更早感受到了来自生存空间的压力,但是,这些资本在中国布局的步伐却有条不紊。 海外资本对中国产业的渗透和控制是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从产品市场切入,然后收购并控制产业股权;从收购控制产业股权到收购控制金融股权;从收购控制金融股权到间接把握中国央行的货币发行权。 当中国本土资本走出国门四处碰壁之后才猛然发现,在国际社会里,“对外开放”是多么一个孤独而另类的声音。 美国、日本和欧盟各国的政府从来没有号召国民和企业“对外开放”,相反,他们千方百计利用各种制度细节和市场准入标准严格保护着本国的核心产业、重点市场和金融股权。与此相反,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已经被某些人理论化、观念化、教条化甚至已经被政治化。“对外开放”在某些人那里已经代替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而成为划分先进与落后、进步与倒退的标准,由此,“对外开放”被等同于“发展与进步”被植根于人们的大脑,甚至成了新的迷信。从此,国人对海外资本的本性不再质疑。 从某些专家学者到政府官员众口一词、鹦鹉学舌般高呼着全球化、国际化并开展全民招商引资的行动中可以看到,一些政府部门决策者独立自强的治国理念已经被外资诉求所洗白,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长城在一些部门早已形同虚设。 如果说我们曾经因为过度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优先于对内开放的错误产业政策导致了汽车、日化、大豆等商品市场的失控,导致了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股权的贱卖,这仅仅意味着中国丧失了经济的局部,那么,我们现在所执行的持续升值的汇率政策和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中国正在丧失经济的全部。 ·中国不设防,热钱来收割 当大量热钱涌入中国,中国央行发行央票对冲美元,从而把境内企业应该持有的流动资金收上来交给美元持有者的时候,中国央行的货币发行权已经发生了转移。 人民币升值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出现爆炸式的增长,通货膨胀随之出现。无论从时间序列还是因果排序角度分析,美元泛滥以及由于美元泛滥所胁迫的人民币升值才是本次中国通货膨胀的真实根源。 通过美元泛滥政策胁迫人民币升值,通过人民币升值侵蚀中国以美元资产为主的外汇储备,通过大量热钱进入中国本土进行套利,一句话,通过这一系列紧凑布局,热钱期望达到在中国制造类似于拉美和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的目的,也期望达到掠夺中国财富的目的。 热钱是全面收割国民财富的手段。以外汇储备、储蓄存款、证券市值、企业红利等形式表现的国民财富和经济成果已经流失和正在流失。 当大量的珍贵而稀缺的土地、矿产、稀有金属、初级产品、产业股权、金融股权换来的昂贵外汇转变为烫手的美国国债和“两房”债券时,财富损失甚至经济危机已经难以避免。 今天,在外汇储备缩水、股票市值缩水、储蓄存款贬值的经济困境之中,人们刚刚开始感受到了热钱搬运财富的威力以及长期经济不设防的巨大代价。 热钱的威力来自于美元纸币的力量。热钱及其背后的一切力量也来自于美元纸币的力量。只要美元在,热钱军团就很强大、很暴力,它们只要开动印刷机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无数的军队,你永远没有办法战胜它。 黄金是克制热钱的终极武器,包括人民币停止升值甚至贬值、针对热钱集中流出征收“外汇集中离境税”、放松银根补充市场流动性、大幅增加房地产交易成本抑制投机、建立股市和房市稳定基金以及实施对等开放的对外经济政策等。 我们期待着即将到来的经济风暴能够带来正确的治国理念的觉醒,能够带来科学发展观在对外经济领域的落实,能够把长期存在的“政府经济体制”转变为体现法制原则、公平原则、企业自主原则的市场经济制度,能够把对海外资本、海外市场的依赖、偏袒和迷信转变为对民族资本、国内需求的爱护、扶持和依靠。只有这样,热钱这台中国人财富的“收割机”才不至于肆无忌惮。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页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