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以体制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 _ 经济参考网 _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首页 >> 正文

中联重科:以体制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
2019-12-09 作者: 记者 陈奥 长沙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从旱涝保收“吃皇粮”,到改制创新“三级跳”;从创业之初缺场地、缺设备一穷二白,到目前国内外19个工业园区齐头并进;从当初靠着8名科研人员、50万元借款创立起来的“摸着石头过河的企业”,到发展成为当下主导产品覆盖10个类别、55个产品系列、460多个品种的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军企业……“改革永远是进行时,创新永远在路上。”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说。

  记者近日调研了解到,近年来,中联重科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深刻变化,重回持续上升的高质量发展通道。中联重科2018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6.97亿元,同比增长23.3%;净利润20.2亿元,同比增长51.65%。2019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34.8亿元,同比增长167%。

  正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改革与创新,使得中联重科在工程机械领域中,探索出了一条由体制创新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2019年4月,中联重科智能制造产品亮相全球工程机械展会——德国宝马展。来源:中联重科

  改制“三部曲” 搭建股权多元的公众公司

  借力资本市场,实现A股上市,中联重科在改制的第一阶段迈出了重要一步。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直属原建设部,是工程机械行业科研开发和技术归口管理的应用型研究院。1985年,国家开始科研体制改革,该研究院被列入第一批改制的国家级科研院所,由过去国家下达科研任务、下拨经费,转变为逐年削减事业费,技术实行有偿转让。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院难以适应市场环境,靠卖图纸维持生计,举步维艰。

  为改变困境,1992年9月28日,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的8名科技人员凭着借来的50万元创立了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走科技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1993年,公司开发生产了第一代混凝土输送泵,当年完成销售额500万元,实现利税230万元;1994年,公司不断夯实研发和生产基础,同年,公司完成营销及技术收入4000万元,创利税1200万元……以中联重科为平台,科技成果实现快速转化,到1996年公司已具备上市条件。

  1997年,中联重科获得原建设部上市指标,1999年完成股份制改造,2000年10月12日,中联重科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码“000157”。由此,中联重科从国有独资公司,成为国有控股、股权相对多元的公众公司。上市之后,国有股占49.83%,其他发起人和流通股东占50.17%。

  “上市是中联重科改制的重要一步,引进了战略投资者,也有了流通股。”孙昌军表示,这是一次成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联重科已经变成市场主体。

  改制的第二阶段,中联重科回归了属地管理,并推进母公司改制实现了整体上市。在2000年上市前,由于职能机构与科研院所“脱钩”的关系,中联重科划归到某中央企业。但中联重科总部在长沙,而决策经营的机构却在北京,无形之中,增加了沟通决策的成本,不利于企业高效运营。因此,改变现有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孙昌军表示,国资委的成立,无疑让中联重科一下找到了“婆家”。与此同时,中联重科也成为湖南省国资委成立后受理的第一家企业。

  2005年,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进行改制,从科研事业单位变为融入战略投资者和员工股权的国有控股企业。2007年,长沙建机院实现整体上市,中联重科成为一家没有母公司绝对控股的上市公司。原建机院所持中联重科股权,由建机院股东按比例承接。

  2010年12月23日,中联重科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首次公开发行H股10亿股,募集资金达150亿港币。通过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中联重科迈向了改制后的又一新阶段,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更趋多元、合理。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当时我国的城镇化率来看,中国工程机械市场还有很大空间。作为行业龙头的中联重科,将被投资者长期看好。来自中联重科财务数据表明,至2019年9月30日,中联重科股权结构为:湖南省国资委持股15.93%,H股占17.65%,管理团队持股7.29%,弘毅投资2.14%,其他A股股东56.99%。

  构建多方利益共同体 将混改进行到底

  国资委数据显示,2013年到2018年期间,各省区市实施混改企业超过5000家,引入的非公有资本超过6000亿元。

  2019年10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混改不仅仅是变成混合所有制企业,“混”是第一步,真正要使得混改发挥它的有效作用,还要进一步突出“改”。比如上市公司,推动上市公司进一步改革也是混改的重要内容。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靠着不断深化改革,中联重科从一个国有科研院所发展为多方参与、共生共荣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通过中联重科这一“混改样本”不难发现,混改不仅在于实现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还需科学的治理、高效的运行和正确的政治方向,重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构建多元制衡的利益共同体,国有资本保证对企业的基本控制力,让企业发展有主心骨;外资和社会资本具有极强的市场嗅觉和资源整合能力,是最具活力的变量;深度绑定个人和企业的利益,个人价值与企业长远经营挂钩。

  二是公司治理注重董事会、监事会建设。公司董事会成员7名,其中独立董事4名,拥有充分的话语权,且独立董事分别为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和战略方面的专家,使得董事会成为资本意志表达和决策的平台。同时,在公司三名监事中,国资委提名监事担任监事会主席,代表国资委行使国有资产监督职能,股东提名监事作为技术专家参与公司日常监督,职工监事代表职工行使监督职能。

  三是打造“战略牵引+内部市场化”的高效机制。公司产业布局已由单纯的工程机械拓展升级为高端装备制造,并形成了“2+2+2”战略,即立足产品和资本两个市场,推进制造业和互联网两个融合,聚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两大板块,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企业。

  四是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上级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基层党组织保落实,把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改革的各环节,嵌入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

  混合所有制是实现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盘活现有资源、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中联重科的国有股东、战略投资者、公众投资者、管理层和骨干员工,在混合所有制的上市公司平台上,实现按资分配,同股同权,共生共赢。

  数据显示,自改制上市以来,中联重科共向股东累计送股37.61亿股和转增股本24.97亿股,现金派息分红高达136.57亿元;国有资本作为第一大股东,获送股9.87亿股、转增股本6.32亿股,现金派息红利24.24亿元。

  不断创新企业内部机制,一方面,增强了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实现了价值共创、利益共享和多方共赢。

  持续创新发展 确保企业行稳致远

  国企改革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其中所面临的问题,也需要通过创新加以解决。例如通过优化薪酬体系,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这已成为增强国有资本活力的关键。

  “混改的本质就是将单一的利益主体发展成为多方参与的利益共享平台,既符合市场和资本的规律,也有利于人的发展。”孙昌军表示,从企业的经营管理来看,混改主要倾向于管理层和骨干员工,因为他们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将混改与民生结合起来,大多数员工是支持的。

  11月15日,中联重科发布了《核心经营管理层持股计划(草案)》公告。该计划覆盖公司管理层和核心员工约1200人,旨在进一步激发员工能效、增强企业活力和员工凝聚力,为公司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内生动力。

  构建科学的、市场化的薪酬与考核体系,突出岗位因素,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以德、能、绩、效为考核依据,并做到两个“能增能减”,即企业整体工资水平根据效益状况能增能减,员工个人工资水平根据其劳动贡献大小能增能减,形成多元多层次的利益分配体系。

  对骨干员工实施“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2017年11月,中联重科实施了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1000多名激励对象拿出了真金白银购买公司股票,公司业绩越好,股价越高,激励的力度就越大;而且只有在公司整体业绩达标和个人业绩考核达标的前提下,个人才能按比例行权,个人和企业由此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对科研技术人员实施“模拟股份”激励。让技术人员拥有产品的“模拟股份”,收入与产品销售直接挂钩;只要产品还在市场创造利润,就能按产品毛利分红。研发产品就像经营果园:结果多,分红多;结果时间长,分红期长;种的树多,分红来源多。

  对技术工人实施“计时制”薪酬激励。对技术工人薪酬改革回归计时制,技工薪酬与技能等级、关键工种、出勤时间、质量行为等因素关联,消除了计件工资制下追求速度产量忽视质量的弊端,营造了“打造精品、培育工匠”的制度环境。

  对市场人员实施“底薪+提成”薪酬激励。底薪保障基本收入,提成取决于销售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业绩考核越高提成力度越大,收入水平越高,由此形成业绩导向的弹性工资制,对市场人员激励效果显著。

  与此同时,中联重科一直注重科技创新驱动企业发展。公司自2014年以来持续深化产品4.0专项工作,聚焦产品智能化;着力推进智能制造、物联互联技术运用。截至今年3月,公司累计申请专利9742件,其中发明专利3606件。

  此外,中联重科在产品走出去的基础上,通过海外并购、绿地建厂等方式持续走出去。从2001年开始,中联重科先后收购英国Powermole、意大利CIFA、德国M-TEC等企业,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市场网络、服务体系遍布全球,产品覆盖七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两横两纵”的海外格局。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丽莎表示,中联重科的成功在于推进企业市场化改革,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效益。与此同时,企业薪酬体系完全市场化,对员工激励效果显著。

  “中联重科的快速发展,是持续深化改革的结果。其成功发展的经验,为其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认为,中联重科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入非公资本,构建多元化股权制衡与共生机制。通过混改,公司引入了非公资本的战略投资者,并持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借助混改实现股权分散化,达到股权有效制衡;二是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公司采用了多种激励机制,对普通生产员工、销售人员、创新研发人员、管理人员进行激励,极大提升了各类人员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三是以创新作为驱动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既包括体制机制创新,也包括技术与产品创新,正是在持续创新的驱动下,公司站上了全球工程机械领域技术制高点;四是建立规范运行的董事会,并有效发挥了董事会的作用。五是通过战略与管控,确保了公司沿着正确方向持续发展。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人水矛盾结苦果:多省区地下水超采形成“漏斗区”

人水矛盾结苦果:多省区地下水超采形成“漏斗区”

由于节水意识薄弱、节水工程落后、用水监测体系不健全,地下水开采治理存在诸多障碍。当地群众呼吁,建立完善立体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切实落实“以水定供、以水定需”。

·作案分析大数据 套路贷“忽悠术”升级

东北国企发展闯出混改新路子

东北国企发展闯出混改新路子

东北各地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多方探索混改新路,破解历史遗留问题,让老国企焕发新活力。

·铁路市场化改革提速 三年行动方案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