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改变西安对外开放格局 _ 经济参考网 _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首页 >> 正文

“一带一路”改变西安对外开放格局
2020-04-14 作者: 记者 刘书云 李华 西安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满载50车太阳能板的中欧班列“长安号”,日前由中国西北地区唯一特大城市西安出发,一路向西奔赴约12000公里外的西班牙巴塞罗那。这是首次开行西安到巴塞罗那的中欧班列,也是今年中欧班列“长安号”不断拓展“朋友圈”的新探索。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古丝绸之路陆路起点城市西安被赋予新动能。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探索建设西安“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和在陕西设立西北地区唯一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西安重构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了新机遇。

  为实现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西安借助陆港和空港两个核心平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作为陆港的重要物流通道,中欧班列“长安号”疫情期间实现开行数量逆势增长,成为保障中国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畅通国际合作的重要物流通道。

  每周三去三回,“老客户”沃尔沃汽车依托中欧班列“长安号”,今年一季度实现转运各类型号汽车4000多辆。瑞典的牛奶包装盒、比利时的食品添加剂、意大利的塑胶跑道,这些曾经以空运、海运为主要运输渠道的“新客户”,疫情期间也纷纷转乘中欧班列“长安号”,进入中国市场。

  “从海运、空运转乘的货量占‘长安号’新增货量的40%以上。”西安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艺民介绍说,因实行分段运输,不涉及人员检疫,中欧班列的优势在疫情期间尤为凸显。“今年一季度,我们共开行656列,是去年同期的2.3倍。”孙艺民说。

  自2013年开行以来,中欧班列“长安号”已开行15条线路,覆盖欧亚14个国家44个城市。对于外向型经济依存度不高的西部城市来说,它不仅是物流通道,更把西安的视野“前移”到海外,激发本土企业潜力和其“中国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

  除了陆港,西安还将临空产业作为助推其对外开放的重要支撑。这里拥有西北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和中国北方第二大门户枢纽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据统计,该机场累计开通国际客运航线76条,全货运航线28条,初步形成西安乃至陕西对外开放的航空大通道。

  据空港新城航空物流发展局副局长张磊介绍,2019年,他们开通了“首尔-西安-河内”货运航线,作为西北首条第五航权货运航线,为落户西安的三星电子存储芯片项目开通“芯片航线”。

  “凌晨2点半,三星精密设备落地西安机场,6点就能完成清关运送工厂。高效的物流服务,让外资企业深耕中国更有信心。”张磊说。疫情期间,得益于这条航线的保障,三星电子芯片项目不仅实现了一期满产,二期产品也在3月10日正式下线。

  今天的空港新区,以航材物流、航空维修、航空装备制造为核心的航空产业正在加速形成。包括东航总部保障基地、赛峰起落架维修基地等在内的77个重大临空项目先后落地这里,2019年临空产业营收突破100亿元。

  记者从西安市政府获悉,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西安已与30个国家的36个城市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关系,与40个国家(的)72个城市缔结为国际友好交流城市。2019年,西安实际使用外资70.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1%。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知产”变“资产”还要越过几重山?

“知产”变“资产”还要越过几重山?

将社会资产的“标尺”由自然禀赋型的房产、地权,向知识禀赋型的技术、专利演化推动,将成为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密钥”,蕴含巨大潜力。但同时,“知产”变“资产”尚存评估难、人才缺、配套弱等“几重山”亟待翻越,需多方共同努力。

·借“疫”发挥 “老赖”群体逃避催收加剧

提挡加速 央企双线布局“新基建”

提挡加速 央企双线布局“新基建”

4月伊始,随着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作为国家队,中央企业迅速行动,重仓布局,用投资驱动和硬核科技领跑“新基建”,释放增长新动能,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六万央企“白衣战士”共谱抗疫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