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济参考网读书频道
2.大厦将倾:天堂到地狱有多远
深圳是史玉柱上学的地方,也是他起家的地方,这个曾经荒凉的地方正在飞速崛起,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可以预见到它将来的繁华,然而由于种种限制,史玉柱无法在这里注册他的公司。 无奈只好将公司注册到了与深圳相邻的珠海。1991年春,史玉柱在珠海注册了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同年9月将公司更名为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注册资金亿元,当年的销售额上亿元。 珠海是一个退路,但落户珠海的巨人却有幸遇上了邓小平同志南巡,在珠海开始谱写辉煌。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同志先后在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巡视并发表了重要谈话,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对中国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导下,珠海市政府对科技的重视提上了日程。史玉柱觉察到了政府的意图,于是将巨人集团注册头两年的经营业绩,包括珠海巨人公司账簿记录上的往来账目和纳税记录等,通过当地新闻媒体进行公布,这样的大动作很快吸引了政府的注意力。珠海市经济协作办公室和巨人集团所在的香洲区政府的领导们与史玉柱见了面,商讨巨人落户珠海的问题。最终,史玉柱下定决心,放弃深圳,将巨人公司总部迁移到珠海。 像巨人这样年销售额上亿的软件公司在全国都不多见,珠海市政府理所当然对巨人高度重视,不仅解决了巨人集团科技骨干特区户口调动、公司高层领导赴港澳长期往返通行证等问题,给巨人集团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而且还给了巨人集团一块按当时地价减免50%,并可分期付款的土地。有了珠海市政府的这份厚礼,史玉柱开始涉及地产行业。 1993年,巨人集团成为规模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四通集团的高科技企业。巨人集团的巨大成就不仅受到了珠海市政府的重视,而且得到了党中央的关注。1993年1月~3月,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李鹏、田纪云、李铁映先后到巨人集团视察。1993年1月,巨人集团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成立了8家全资子公司,8月又开发出一批新产品,9月,史玉柱荣获“广东优秀科技企业家”称号。 巨人集团顺利的发展,让史玉柱的信心大增,在行动上开始有些冒进。 有了珠海市政府批的土地,史玉柱开始筹建巨人大厦。巨人大厦的设计方案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在众人的追捧下,巨人大厦的高度从18层增加到38层、54层、64层,直至70层,号称当时中国第一高楼,投资从2亿增加到12亿。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正当史玉柱踌躇满志地准备在IT界再续辉煌,在房地产界开启篇章时,巨人集团内外矛盾开始逐渐激化,让他忧心的事一件接一件。 首先是巨人集团一批技术骨干因不满史玉柱独享名利而辞职。这次辞职事件并未引起史玉柱的重视,然而人才的流失却带来了另一个严重的负面影响。其中一位离职员工带走了巨人集团新的软件技术,并擅自将其转让给了深圳某电脑公司。该公司经过包装后,推出“某某超级多窗口办公系统”,而该系统竟与巨人的M6405(M6404的升级产品)一模一样。此时醒悟,为时已晚,为了应对深圳公司的竞争,史玉柱不得不将巨人汉卡降价销售,损失巨大。 为了防止这些已经离职却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骨干给巨人集团造成更大损失,巨人集团将他们告上了法庭。这是广东省首宗计算机软件雇员侵权案。巨人集团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这场官司的赢家,但是其损失却已经无法弥补。吃一堑,长一智,经历了这次侵权事件之后,巨人集团采取了保证书的形式来约束员工对技术成果的规范使用。公司规定,员工在巨人集团参与开发研制出的技术与产品,所有权归公司,员工不得侵占、隐瞒和转让他人使用,并且在离职后一年内不得从事与该项目相同或相关产品的开发。一个大型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除了要有技术水平过硬的人才,还要有配套的管理体系。巨人集团在不断壮大,但内部管理问题也逐渐凸显,这次集体离职事件就是一个证明。4个月后,巨人再次遭遇集体出走事件,除了这些年轻员工自身的问题,还有巨人集团的管理问题。 除了这些,巨人集团也遭遇了外部市场的打击。1994年,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禁运高新器材和技术的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西方发达国家向中国出售计算机的禁令被撤销,国外电脑和软件大举进军中国,抢走了“汉卡”的市场份额,也极大地缩小了巨人其他软件产品的生存空间。 为了弥补管理漏洞,史玉柱开始尝试放权,他将自己的总工程师的职位全权交由巨人足球队队长张凯负责,而自己则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市场上。张凯在上任之后除了稳定之前巨人略显动荡的局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接替史玉柱的总工程师职位,负责推动巨人集团的整体技术革新的运作。张凯相机而动,上任不久便不负众望地推出了新的技术项目——多媒体教育软件。 从1993年到1995年,巨人集团集中精力开发多媒体教育软件。史玉柱负责产品推广,他的市场推广计划相当周全:准备阶段,完成主流媒体的宣传准备工作,包括报刊广告设计、POP广告设计(购买地的促销广告)、宣传册的印制、宣传品的定制以及珠海培训会的筹备工作;实施阶段,主要将广告铺开,投放单位为各地的晚报、中学生报和青年报;销售和渠道扩展阶段采取展览会和研讨会等销售方式,除了按照传统的思路发展电脑经销商以外,还要开辟以书店网络、百货公司网络、各地各级的教育委员会和直属中学为对象的直销网络。 然而,多媒体教育软件的投放并不像史玉柱预想的那么顺利,反而使他在上面栽了个大跟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多媒体教育软件依靠的是中文之星的支持,操作十分繁琐,而且缺乏硬件载体,硬件限制使得这一套看似完美无缺的软件无法适应市场,在市场上找不着方向的史玉柱已经有些欲哭无泪了。 IT困境使得史玉柱最终抛开了自己的专业所学和巨人在软件行业已经打下的根基,去寻找另一条康庄大道。最终史玉柱瞄准了利润空间巨大的保健品行业,斥资5亿元开发出全新的保健产品——脑黄金。 产品开发出来了,需要推广。如何推广?当年的M6401汉卡市场的打开是拜广告所赐,所以史玉柱对广告情有独钟。从1994年5月上旬开始,巨人展开了大规模的广告轰炸。2000多万的广告投入,超强的密度,轰炸机、坦克、炸弹、军鞋等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广告画面曾令许多报社的广告部门目瞪口呆。巨人集团的广告攻势备受争议,从此时就已开始埋下被封杀的祸根。 在舆论的炮轰之下,1994年7月10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广告监督管理司称,巨人集团的广告造成了不良的社会效果和政治影响,并随即发布紧急通知暂停发布“巨人系列广告”,轰动一时的“巨人健康大行动”广告销声匿迹。这次失败的广告投放,给巨人集团造成的间接损失超过亿元。 如何解困?就此放弃?史玉柱当然不甘心,7月10日巨人公司系列广告被终止之后,他便开始马不停蹄地为新的广告设计奔忙起来。为尽快消除前期广告的负面影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史玉柱重新策划了一个广告促销方案,并以最快的速度付诸实施。 8月中旬,巨人集团的新广告终于出来了,抛弃了战争与政治的符号,将极易令人产生战争联想的“飞机”、“坦克”换成具有亲和力的儿童。公司更换广告后,其广告营销战术也进行了修改:从“全面进攻”变成了“重点进攻”——集中精力大做“补钙”和“吃饭香”的广告。 巨人集团的新广告很快在市场上引起了积极反响,一个月后,“脑黄金”在全国范围内热销。高调的宣传,全新的广告策划,高达1亿元的巨额广告投入,终于使保健品脑黄金在12亿中国人中广为流传。巨人集团不仅渡过了资金周转难关,1个亿的广告投入也换回来近10亿元的收入。史玉柱和他的脑黄金一起,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然而好景不常在,1995年9月,巨人的发展形势急转直下,步入低潮。那时的保健品市场并非巨人一家独大,同是做保健品的三株集团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村包围城市”的营销运动,成就显著,号称每月回款10亿元。 参照三株模式,巨人集团花费巨资购买了一家全国性报纸的报头,组织了巨人保健品专刊,并印制了5000万份,分别投递到广州、济南、上海、天津和福州等大城市。此外,巨人集团还在销售终端大做文章,大规模地在零售地张贴海报、悬挂彩旗并开展一系列的促销活动,借以营造活跃的销售氛围。有的分公司还雇人将海报贴进了居民楼。不巧的是,时值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开展期间,巨人贴在楼道的宣传海报自然成为打击对象。 三株成功的销售模式并未给巨人的销售带来同样的效果。1995年底,巨人集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因外欠加工费,一些加工厂采取了过激的报复行为,故意将药装错,短斤少两……巨人的形象在一步步地被毁灭。更有愤怒的被拖欠费用的经销商携带刀子、炸药进行威胁,巨人集团的梦魇开始。 为了缓解僵局,解决财务危机,史玉柱倾尽全力推广“巨不肥”,所有巨人集团的员工包括人力资源主管、文秘、中层管理人员等纷纷离开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前往营销第一线。在这场“全民动员”的闪电战中,“巨不肥”创造了一个销售奇迹,销售增长速度飞快,给巨人带来一线生机,但并不能彻底扭转败局。 正当巨人集团在财务危机中苦苦支撑时,又雪上加霜地遭遇了外部官司。巨人集团在推出的一款名为“巨人吃饭香”的保健品的宣传册中,公然出现了“据说娃哈哈含有激素,造成小孩早熟,产生许多现代儿童疾病”的语句。这个广告使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在全国各地的销售量下跌,截至1995年12月31日,娃哈哈由此减少销售收入45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达700万元。于是娃哈哈集团与巨人集团之间关于不正当竞争的官司打响。 1997年1月22日,巨人集团与娃哈哈集团在杭州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由巨人集团向娃哈哈集团公开道歉,按调解协议赔偿娃哈哈集团直接损失200万元,并补偿娃哈哈集团其他费用190340元。 保健品市场的残局已经无法收拾,巨人又在电脑市场遭遇了惨败。巨人员工因贩卖微软的盗版软件而被告上法庭,判决结果为巨人赔款50万给软件巨头。微软趁机大造舆论,想以此为它在中国地区的事业开展铺平道路。作为国际新闻,这一事件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曾经显赫一时的巨人顿时声名狼藉。 一连串的打击,让巨人集团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祸不单行,巨人大厦给了巨人集团致命性的一击。由于1994年底到1995年上半年是巨人效益最好的时候,公司认为没有银行贷款也可顺利建成大厦。在错误估计公司形势的情况下,巨人集团没有去银行申请贷款,完全用自有资金筹建巨人大厦。而当1995年下半年他们想去贷款时,全国宏观调控开始了,银根收紧,巨人集团贷不到款。1996年5月,史玉柱把各子公司交来的毛利2570万人民币净留下的850万资金全部投入了巨人大厦。进入7月份,全国保健品市场普遍下滑,维持生物工程正常运作的基本费用和广告费用不足,生物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保健品业务因资金抽取过量,再加上管理不善,迅速盛极而衰。 按原合同,大厦施工三年盖到20层,1996年底兑现,但由于施工不顺利而没有完工。大厦动工时为了筹措资金,巨人集团在香港卖楼花拿到了6000万港币,国内卖了4000万,其中在国内签订的楼花买卖协议规定,三年大楼一期工程(盖20层)完工后履约,如未能如期完工,应退还定金并给予经济补偿。1996年底,巨人大厦一期工程未能按期完成,购楼花者天天上门要求退款,导致了巨人财务危机进一步恶化。 麻烦并没有中止,新加坡IPC公司曾是巨人集团的合作伙伴,因意见分歧而停止合作关系,当时双方曾约定,巨人代售的一批电脑款项由巨人大厦副楼的相应面积作为抵押。眼见着巨人承诺的交楼期限将至,巨人大厦的副楼却丝毫未动工,情急之下的IPC将巨人告上了珠海法院,提出诉前保全,而巨人集团的总部大楼从此贴上了大大的两条盖有法院印章的封条。 后来巨人厂库被封、总部被封的消息不胫而走,混乱局面开始搅得人心惶惶。趁乱逃走的员工们或私自截留货款,或直接卷款走人,巨人陷入了破产危机。 墙倒众人推,媒体的狂轰滥炸、一系列负面报道使得巨人集团和史玉柱深陷重围。得到消息的债权人蜂拥而至,将巨人集团总部办公楼围得水泄不通。巨人大厦停工,总部办公楼被拍卖抵债,银行账户被法院冻结,巨人集团欠债亿,公司名存实亡。 为了找到突围方法,解救巨人集团,史玉柱北上北京与柳传志、段永基对话,但没有找到现成的答案;赴济南,向三株教父吴炳新求教,但三株因撒网过大,各种隐藏的矛盾也来了个总爆发,吴炳新自己也身陷重围。 就在史玉柱背负2亿多元巨债离开珠海的时候,只有陈国、费拥军、刘伟和程晨以及另外近二十人始终跟随着他,但是史玉柱并没有解散巨人,他要东山再起。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页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