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济参考网读书频道
老外为什么在中国搞不下去
2008年国美的一个重大变革,是在梳理和厂商、供应商的关系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比如说分步取消了“进场费”。国美因何主动求变?是不是感觉到了更大的压力? 陈晓:这实际上还不是一种压力,我感觉是一种相互的理解。首先我得感谢广大的供应商,他们不光陪伴了国美十年的快速成长,而且在国美面临困境的时候,所有的供应商很一致地力挺国美。 当然,媒体上也有很多报道,包括说我们取消了一些所谓“进场费”。在这里我还要澄清一下,像国美这样的大型零售卖场,包括苏宁,包括其他的百货行业,实际上在这几年的高速成长过程中,大家对盈利模式、商业模式始终在探讨,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完全合乎时代发展、社会变化的合理的盈利模式。 因为这种盈利模式在前期没有形成,我们零售企业和上游企业确实有一些收费的环节。实际上作为商人来讲,商业的本质是买卖商品、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商品买进,然后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卖出来获取商业利润。假如说这样的商业模式不能形成,要通过收费来形成一个盈利模式的话,那我相信这不是做商业的本质。所以我们前面也讨论过类似的问题,中国的商业模式是走超市的方式,通过商品差价的收益来支撑这样一个商业模式呢,还是说通过商业场地、各种各样不同方式的价值转移来获取商业利润?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 外资零售行业在中国零售业里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唯独家电行业里面,“百思买”等这些企业占据的市场空间仍然有限,这种现象是源于什么呢?为什么外国的家电企业难以进入中国,占据更大的地盘? 陈晓:中国有很多商业业态,应该说在十几年以前的成长就很充分了,而且他们学习国外商业连锁的模式也比较早。家电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行业。因为家电行业的竞争,在十几年前就很充分、很激烈,同时通过这十几年充分的竞争,实现了行业整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在其他的商业零售业里面还没有完成,包括像超市和百货。他们虽然有竞争,但是全国性的行业整合的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甚至说还没有开始。 因为这个行业的整合没有结束,所以市场是很分散、很零乱的。大的跨国公司进来的机会就会大很多,或者说它的进入门槛会低很多。而唯独家电零售行业,通过这十几年的充分竞争和行业整合,实际上已经有了进入的门槛。 因为这个门槛的存在,像“百思买”这样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以后,受到门槛的挑战,它的发展是很缓慢的。其他的企业在未来可能也会进入中国市场,但同样因为这个门槛的存在,它的发展会很缓慢。所以说这是和行业竞争程度、整合程度有关联的。家电行业率先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 我感觉市场实际上是一个最大的推动力,市场竞争和整合是一个行业整合最大的推动力。我相信这些行业未来也会发生家电行业已经走过的这样一个行业整合的道路。 像国美这样的企业,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什么样的扶持? 陈晓:如果我们对比制造业来讲的话,那些好的制造业一般都会在所有地方得到政府比较明显的支持,比方说土地资源,很多厂房建设的土地成本比较低。包括一些大的项目在资金方面的配套。最近我们看到几个大的产业的变化,像彩电零售行业就是一个例子。 最近他们在引进一些高端的技术,包括像一些液晶屏的制造能力,各级政府对这样的项目都很关注,包括在资金的配套上、税收的配套上、资源的配套上都有支持。在商业企业里假如说要形成这样一些竞争优势的话,那么政府的这种支持力度相对就会弱很多,或者说没有一些明确的产业导向来完成这部分的配套。 像国美这样一个很具规模的企业,我们也很难感觉到政策在这方面给予的支持。 当然,我们也不是说政府对我们零售企业不关心,实际上政府对零售企业是很关心的,特别是在最近拉动内需的过程当中,政府对国美的关心,我们在2009年都充分感受到了。也正是因为政府对我们的这种关心和关注,使我们更有信心度过这些危机。从整个行业对比来看,对商业领域的这样一些支持还是不够充分。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页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