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济参考网读书频道
被偶像化的生意人柳传志:我们一直在摸索
现任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 联想控股现在旗下有联想集团、神州数码、联想投资、融科智地、弘毅投资五家子公司。其中,联想集团、神州数码为中国IT领域的领先企业,特别是联想集团,在2004年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后,已成为全球第四大个人电脑厂商。联想投资、弘毅投资分别在国内VC、PE投资领域居于领先地位,融科智地也在房地产领域崭露头角。作为联想系的旗舰企业,联想控股主要进行优质核心资产的投资,希望以资本为平台,通过价值创造,在多个行业内打造出一批领先企业,贡献于中国经济。 联想,这个国人都不陌生的名字,如今又展开了转型,向移动互联网和控股性公司转型,这一次亮剑,联想又会做出怎样的奇迹呢? 领跑很重要,方向更重要 联想发布了移动互联网战略之后,业界对此有各种解读。作为联想集团的主席,联想转型移动互联网,是出于怎样的机缘?与几年前收购IBM的PC业务相比,哪一个影响更大呢? 柳传志:我们没有太觉得这是一个转型的问题,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以及现在其他的一些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我们业界的形态逐渐发生改变,比如我们做的PC终端的形态发生改变等等。这是我们向移动互联网的终端产品进发的一个方面,所以这里用转型的方式对我们来讲似乎不是特别贴切,我们实际上是进入到这个领域,而这个领域本身又是PC行业领域的一个延伸产品。 现在我们乐Phone这款产品,到底是属于电脑的内容居多,还是电话的内容居多呢?这个东西现在已经很难讲了。比如黑莓,它是属于一个更多的为办公的人用的东西,人们就觉得好像偏向于电脑方面一点;而以前在一般的非智能电话里面,偏电话的内容就多一些,到智能电话的时候,除了语音以外,有一些内容其实已经偏向于电脑的内容了。 联想之前对IBM PC业务的收购,是迎合联想当时国际化的思路做出的一个选择。而现在为了迎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联想又走入移动互联网的一些产品或者一些应用。在两个不同的时期,联想集团选择去做这样两件事情,两相比较起来,哪一个更重要,更有划时代的意义呢? 柳传志:联想并购IBM这件事,今天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并购的话,联想就没有足够的体量,即使想在中国本土好好生存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出来了以后,使得联想逐渐跃升了一个台阶,能够成为一个做国际领跑者的企业。而在今天如果我们不进入到移动互联网领域里来,经营这样的产品或者新的售货方式,比如也进入到服务领域等等,如果不做这样的工作,将来联想的后果可能也是属于“温水煮青蛙”的结果,就是慢慢地被整个行业所淘汰,所以这两个应该讲都是涉及到生死的问题。 涉及到这个企业是不是能够长期办下去的问题,这在今天PC行业,IT行业里面的这个部分,已经到了一个确实非常重要的时刻了。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会使你工作的业务模式发生很大的变化,产品结构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我们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潮流,实际上还是坚决做过去的那种PC。比如像苹果本身也是一种潮流,假定我们做iPhone,没人说它是转型,因为人们不能说它是一个电话,但其实它的主要功能,应该是乐Phone正在往这儿转的功能——我们这些东西全部都做。如果现在做的电脑还只是为了办公用的,用以前的方式去做,你想联想将来肯定是越做面越窄,市场份额越来越低,那当然就涉及到生和死的问题了。 联想所做的移动互联网战略,在这一块与苹果产生了竞争关系,那么联想跟苹果在移动互联网这方面的布局有哪些区别,或者说联想的优势在哪里呢? 柳传志:应该说,苹果做这件事情是抢在前面,它一直居于领导者的地位,从选择CPU操作系统开始,到它对整个客户的影响,以及和它相关的内容供应商、电信运营商都有能力抢在前头,居于这样一个位置,而且它又是一个全球战略,它是面向全球的。对于联想来说,当前我们做的乐Phone主要是面向中国的,非常明确,因为在全球我们还没法儿跟iPhone抗衡。 在其他两家之间,就是在内容提供商和电信运营商之间,其实都是一个合作关系,比如说怎么能够让我们内容服务商的产品能够更好地在乐Phone上显现。这些东西都和一些主要的内容服务商反复商量过,我们在设计系统软件的时候都做过端到端的设计、讨论,怎么样能够帮助大家用好,这是我们跟别人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怎么样使中国的客户能够用好这个东西,提供更大的方便。应用商店也是一样,更好的为个人,为他们做好适合中国式的服务。这些东西是我们的一个特点,苹果是面向全球的,我们主要就是面向中国。 先在国内立足,然后再走出去,这是很多国内企业惯常的一种发展战略。联想的移动互联网战略业已启动,它与苹果的竞争势必会上演,此时虽然未现行,但竞争是迟早的事,所不同的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柳传志:那个估计还要有一段时间,首先要在中国真正站稳市场,而且要让中国的客户真的觉得好用。我们在去并购IBM PC的时候,当时我们已经有中国市场接近30%的份额,除此以外,跟国际上最强的对手都有过反复的较量,而且确实占了上风。这个较量实际上是我们对行业本身加深理解,对我们中国生产、制作、销售也包括了研发的深刻理解,才能占到上风的。因为中国当时的市场之巨大,发展之快在全球也排在一个突出的地位。在这种基础上,我们才能走到国外去。今天的电信领域中,移动互联网的产品需求量会远远大于电脑的需求量,在这方面我们就更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才行。 粗略一算,按照杨元庆的说法,联想的乐Phone要做到100万台/年才算成功,就算100万台/年,这一年的收入大概就是30亿人民币。而联想去年的财报、全年全球的PC业务大概是在160亿美元,也就是说相比这两个数字,移动互联网这一块只能算是PC业务的零头,但未来肯定会有更大的成长,利润空间也会更大。那么大概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这件事情才算是一个初步的成功,或者说联想也可以算是一个移动互联网公司了呢? 柳传志:这个数字已经非常明确了,就是100万台才30亿人民币,我们为这30亿人民币,能下这么大力气吗?肯定是不会的,所以这100万台只是说我们上了一个最小台阶的成果,可能我们算一步登上了这个台阶而已。我认为这个产品本身不是转型,但是它实际上在销售方式和其他的合作方式上,还是有一定变化的,毕竟也是走了一条新的路,不能是从这条路彻底转向另一条路,但是它总有某些东西是新的。在这种情况下,100万台就是迈上这个新台阶的一种方式的第一个很小的一步,登了这一步以后,能让我们登更大的步子,就是这个表态而已。具体的数字什么的,我想最好还是由元庆,由CEO来说更合适一些,大家都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来,这160亿美元是我们去年的营业额,今年我们还会大幅度地增长,而那个只是很小的一块,它一定要有一个跟这个160亿美元比较匹配的数字,而且能够成为我们利润中的一个相当有分量的来源以后,那才逐渐地算是行了,不是现在。 不过这里面可能还涉及到两点:一个是它的利润空间可能会比PC业务更大,另外一个是涉及到端到端的运营,还有后续的,不光是卖终端的收入。 一个战略的做出需要很精准的判断和敏锐的嗅觉,联想做出向移动互联网转移这一战略,是否有考虑过很可能失败或者效果不尽人意呢? 柳传志:我所谓他们的意思是指联想集团的管理层,我是站在董事会的角度考虑的,他们都有计划,有准备,有上、中、下各种情况。我看他们的计划,我跟你表态就是董事会将努力支持他们向最好的方向进发,具体的内容现在肯定不方便说。这个要是说高了要完不成的话,我现在说出来那就是说大话了;但是说低的我又不愿意,反正在此刻我是不方便讲的。但是确实就像你说的,当一个大的变化到来的时候,对我们所有的厂家真的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和一个重大的机遇,这时候战略的制订就非常重要。在制订战略的时候,为这个新的,未来要到来的事情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是指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如果向某一个方向前进的话,大家都想争当这个领跑者,但是你领跑的路错了,或者主流的市场没有跟着你走,没有按照你的方向走,这个企业就要完了。 联想对于趋势的把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踩点”都“踩”得比较准,包括这次移动互联网战略的发布,以及大概十年前,当时联想去做互联网,其实当时也有过尝试,当时也是在那种商业的大背景下,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但是现在看起来,后来联想转向了PC,更多的深耕这一块市场。现在又来进行移动互联网的战略,跟上一次来说,外界的条件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次又来做移动互联网,是基于什么原因,又带有怎样的自信心呢? 柳传志:我觉得更多的是我们内里的条件发生了变化。杨元庆作为管理层的主要负责人,以及高层管理的班子比以前要更成熟和有经验了,因为以前在进入多元化领域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战略计划,也努力地在往前执行,但是做好了计划以后,在做执行的时候,我们发现也许有些条件,能够实现计划的一些边界条件我们考虑的不够充分。因为在当时,我们在主行业方面受到了戴尔的巨大挤压,杨元庆本人应该用很大精力去应付这些事情,同时又开辟了新的领域,假定他在新的领域没有这么多精力来安排的话,就需要授权,到底需要授予什么样的权力,这些事情是不是能够很好地安排好,其实跟今天相比,那时候是有差距的。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页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