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庄,这座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庄,历经沧海桑田,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发展亮眼底色。
在这里,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被挖掘出来,让每一个莘庄人记起了那份魂牵梦绕的乡愁。
在这里,越来越多的文化大门向我们打开,让每一个生活和工作在莘庄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属”。
在这里,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开始集聚,让莘庄的经济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新突破。
经过五年的发展,莘庄镇基本完成“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各项事业取得新发展、新成就、新突破。全面启动城市副中心建设,“机场联络线”“轨交嘉闵线”等重大市政项目开工;初步形成集成电路企业、总部企业、研发中心集聚的产业发展格局,五型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呈现了社会精细化治理的新水平,康城社区成为全国社会治理示范典型;城市管理效能持续提升,成功创建市容环境综合管理示范街镇;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完善基本民生保障体系,“15分钟社区生活圈”彰显莘庄温度……
如今,随着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文化产业规模也将继续扩大。莘庄镇如何把握机遇,在吸引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实现多元化经济结构转型,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
莘庄镇党委书记岳崇在接受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专访时表示:结合“十四五”发展规划和闵行区第七次党代会精神,莘庄作为闵行的首善之地,将紧紧抓住城市副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承载区等战略机遇,充分发挥“中心居中”优势,加快建成充满创新活力、人文气息浓郁、功能品质卓越的闵行城市核心功能承载区。
关键词:文化特色
文化为城市赋能,焕发勃勃生机
记者:今年6月,上海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在新发展理念的贯彻下,莘庄如何用好自身丰富文化资源,展现独树一帜的人文特色?
岳崇:莘庄镇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在新发展理念的贯彻下,更加自觉地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更加主动地提升文化软实力,以推动高质量文化发展、引领高品质文化生活、优化高水平文化供给、实现高效能文化治理为导向,用好用足莘庄的丰富文化资源,着力提升文化建设品位,构建城市记忆和文化认同,用文化为城市赋能,让莘庄深厚的人文底蕴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聚焦主城副中心的战略定位,我们将从区域空间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公众感知特色等方面,提炼整理莘庄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核心元素,并启动莘庄视觉识别体系建设:将视觉识别标识融入城市雕塑、公共景观、城市交通、地方标识性建筑等的设计建设中,形成城区特色。用好用活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保护传承莘庄历史文脉,用城市记忆焕发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做大做强文化品牌,推动区域文化品牌的建设力度;构筑文化高地,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
同时,也将开展城市文创伴手礼的创意与开发,深入发掘莘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形成具有高度审美性和实用性价值的文创产品,成为莘庄宣传新名片。
前段时间,梨安戏剧谷的亮相、谢稚柳陈佩秋艺术中心的入驻、莘庄城市印象展《更莘》的开幕,为居民百姓带来了高水平文化供给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记者:视觉识别体系彰显的文化特色可以说是“形表”,莘庄如何打通“气里”,将文化服务落实到百姓?
岳崇:莘庄镇现有1个文化活动中心、7个社区邻里中心、2个文化客堂间、10个市民文化广场和1个城市书房,通过这些阵地持续推进文化活动配送项目,将优质活动资源下沉到全镇居村活动室、邻里中心、文化客堂间等阵地,实现“你点我送”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惠民服务“有求必应”。莘庄用自己的行动,做实地区公共文化服务,10台莘庄镇“智慧书吧”今年成功落地运营,为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网格“再添一笔”。未来,莘庄还将牵手更多的名家,打造文化名人工作室的新高地,也会有更多的小型图书馆、展览馆、艺术馆等文化空间,就近满足居民的文化类需求。
记者:越来越多的市民更倾向于线上的文化服务,莘庄镇如何做好线上、线下的文化供需?
岳崇:莘庄镇联通“文化云·上海”,搭建公共文化供需管理平台,打造“莘庄文化云”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新平台及线上特色专栏,实现社区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同时,莘庄也不断努力让文化品牌效能扩容,与时俱进更新传播媒介和形式。
记者:展望十四五,百姓都很关注下一个五年莘庄将重点新增哪些文化服务?
岳崇:按照副中心规划,未来将在母亲林东侧建造一处约4万平米建筑体量的全新演艺中心。届时,莘庄及周边居民就不用再奔波到浦东或者市中心看一场演唱会,听一场音乐会,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文化盛宴。同时,文化功能大集结效应也将进一步放大,莘庄将会把社区学校、文化中心、游泳馆等文体功能阵地整合归并,例如位于莘凌路181号的闵行区游泳池就将迎来迭代升级,打造成为一处多功能综合文体场馆。
关键词:传承历史
生动讲好莘庄文化故事
原创话剧《莘溪人家》
记者:莘庄镇的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在传承传颂历史文化上也是成绩斐然,在历史文化传播上,如何继续生动讲好莘庄文化故事?
岳崇:做好历史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党史的深入学习,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建设高水平宣讲团队。推进红色文化、爱国主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选题孵化和创作研发。通过聚焦莘庄历史文化的起源与传承,涌现了《“莘”城旧事》、《褚家塘志》,原创话剧《莘溪人家》等一批优秀作品,时间跨度30年的《莘庄镇志》也在精心编撰中。拓展红色文化传播渠道,依托“学习强国”和各类新媒体平台,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推介,将红色文化内含的精神力量转化为个体情感认同。
与此同时,莘庄正在启动“回归莘庄”计划,让曾经生活、工作在莘庄的人和驻留过的企业,因为这座城的“蝶变”和这座城的“记忆”,重新回归择业、择居。 透露一个小秘密,我们也正在策划一处空间,通过还原历史,再现当年“莘溪”两侧热闹繁华的景象,将其打造成新的网红打卡地。
记者:非物质文化遗产钩针编结、莘庄的梅花、莘庄灯会等都是令人记忆深刻的莘庄品牌,面对其他文化品牌逐渐开始创意转型,莘庄未来如何将创新思维注入文化传承?
岳崇:首先一定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莘庄钩针编结的活态传承,探索钩针艺术的市场化运作,努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竞争力,推进钩针编结品牌化、市场化。未来,将落实“非遗进校园”的传习辐射机制,加强钩针编结进社区、进邻里中心,探索传统文化更具创意的活化模式。围绕莘庄梅花的历史起源,举办的梅花节活动塑造了莘庄梅花的文化品牌。明年,享誉在外的莘庄梅花也将进一步升级,“梅花节”的崭新亮相将让更多人走进莘庄、了解莘庄、留在莘庄。
关键词:人才服务
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
记者:为引才、育才、留才,助力创新创业,莘庄目前采取了哪些举措?
岳崇:莘庄镇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服务人才方面用心用情,努力让人才工作彰显莘庄温度,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莘庄积极推进“莘至城租赁住宅项目”、打造“海上铭著”人才公寓公共服务空间、修建“艾为之家”人才公寓,打造研发大楼等。为企业拓展研发场地、解决人才安居问题提供保障,助推企业发展。
开展企业服务日系列活动,举办创业扶持和人才落户新政宣讲会、集成电路行业“莘十条”及相关企业服务政策解读等咨询活动。同步设立“一网通办”一站式智能终端,提供涵盖人社、医保、公安等多个部门的100余项服务事项。依托“莘十条”政策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带动作用,成立集成电路产业党建联盟。
依托“莘空间”党群服务站集聚服务资源,莘庄镇总工会、团委、受理中心等职能部门为企业人才提供党务、政务、社务、法务、医务的五大类“筑巢引凤”人才服务。创设“微心愿”“微光公益”志愿活动平台,并开展系列志愿活动。
记者:对于闵行区第七次党代会定位的“城市核心功能承载区”,怎么看?怎么干?
岳崇:经济发展上,要逆势而上,实现突围。作为北部先行主力军,要坚持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理念不动摇,加速推动友东路转型升级,严把土地准入门槛,用更高战术思维招商引税。城市建设上,要立足新定位,追求高品质。围绕“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要有总体规划思想,将蓝图变成路线图,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打造出一座以人为本的“莘”城。社会民生保障上,惠及更多人,实现更公平。要融合共享,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利用现有资源、载体,创新服务路径,让莘庄每个人都能享受实惠。
家园畅谈
一条路、一座站、一片楼、一群人……莘庄,正在用日新月异的变化迎接未来,迈向宜居宜业的城市副中心。莘庄,人才汇聚,一粒粒梦想的种子,正在撒进这片奋斗的土壤,筑家、筑梦、筑未来。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梦想会实现,相信奋斗的人们越来越幸福。
—— 李大燕 莘庄镇人大代表
从前的5年,我们从居民最基本的安全需求着手,通过党建引领,开展综合整治,健全长效管理,使康城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未来5年,我们将持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围绕“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通过各类平台和志愿服务吸引不同年龄段的居民走出家门,走进社区,充分挖掘群众中的“能人”、“达人”纳入社区自治队伍,着力打造“暖心之城”新样本。
—— 张军萍 莘庄镇人大代表
作家榜总部为什么入驻闵行莘庄?核心原因在于莘庄镇是全上海同时拥有“四个中心”的特色品牌城区:上海未来城市副中心,上海城市版图中心,闵行区行政服务中心、文化公共活动中心。莘庄镇经济实力有目共睹,服务意识独具匠心,阅读氛围浓厚,据明史记载居民“多诗书弦诵之家”。中国国民阅读品牌作家榜和莘庄战略合作启动以来,在文化领域携手促进全民阅读,持续推广全球经典,努力打造具有全球文化品牌影响力的“经典名著版权运营中心”。
——吴怀尧 作家榜董事长兼创始人
过去五年,莘庄商务区从一片荒地到如今的高楼四起,绿化环境优美,春申湖畔灯光秀,大大提升了城市建设的同时,吸引了更多的资源,招商引资,提升了莘庄的经济发展。希望莘庄的未来越来越好,引进更好的资源,让莘庄的经济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 邵昰屹 莘庄镇居民
近年来,在政府推动下,许多老旧小区都进行了美丽家园改造,小区外墙焕然一新,无处不在的监控探头让居民很安心,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很感谢政府的支持,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惠民工程,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 倪忠良 莘庄镇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