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深圳前海“扩区”加“新政” 助推深港合作驶入快车道
2021-12-14 记者 李晓玲 深圳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有“特区中的特区”美誉的前海合作区,成立11年来,从一片滩涂变成了深圳经济发展要地和全球投资热土。如今,“扩区”加“新政”的“前海方案”又为生机勃勃的前海再次加力赋能。深圳也肩负起更大的使命责任,抓住“扩区”机遇,利用“新政”优势,紧紧围绕落实“中央要求”、把握“湾区所向”、对接“香港所需”、竭尽“深圳所能”,推进前海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推动前海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丰富我国“一国两制”实践。

  “扩区”带来“新空间”

  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前海方案”),前海合作区从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空间扩大后,前海合作区拥有了更加优越的交通条件,海陆空铁齐备,拥有1个国际机场、2个铁路站、7个港口码头、5个对外开放口岸,具备了空港枢纽、海港枢纽、会展商务、现代服务等国际湾区核心发展要素。这为前海装上了更为强劲的动力引擎,释放出了强大的规模效应,前海成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和加快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

  对此,广东省省长马兴瑞说,“扩区”不是土地空间的简单拓展,而是改革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优势的叠加、优化和提升。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也表示,“前海方案”的推出将有利于推动更高水平港深合作。“香港和深圳的合作在国家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双城故事,充分体现了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的互惠共赢关系”。

  作为我国目前内地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的区域之一,前海集聚了一批香港现代服务业企业,形成了一批制度创新成果,推出了一批便利香港居民生活就业的措施,前海深港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根据“前海方案”,深圳将坚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全力推动前海深港合作迈上新台阶。

  深圳市市长覃伟中透露说,当前,深圳正积极用好“扩区”“新空间”,高质量地编制前海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到2025年,前海向港资新出让产业土地面积占比不少于1/3,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取得重大突破,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引擎作用日益彰显;到2035年,港籍就业人口大幅增加,营商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建成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创新策源能力强、协调发展能力强的高质量发展引擎。

  根据方案要求,前海将聚焦人工智能、健康医疗、金融科技、智慧城市、物联网、能源新材料等港澳优势领域,大力发展粤港澳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科技合作管理体制,促进港澳和内地创新链对接联通,推动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

  同时,前海将谋划推出更多重大改革举措,研究加强在交通、通信、信息、支付等领域与港澳标准和规则衔接,探索设立议事协调机构性质的公平竞争委员会,为前海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推动供应链跨界融合创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供应链标准,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前海还将积极推动民生领域深度融合,与港澳共建优质生活圈。在基础设施、公共配套服务建设方面,进一步营造“港人、港味、港生活”的工作生活环境,在商业餐饮、医疗教育等方面引入香港优质资源,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方面尊重港人习惯,提供服务专区和专门指引。

  “新政”释放政策“新红利”

  “95后”香港青年、深圳百迈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助理罗元礼毕业后曾经在香港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了一段时间,感受到时代的“科技脉搏”,他选择北上来到前海,转换赛道进入机器视觉领域。“前海对于香港青年来说,是一个接触高新科技产业的窗口。未来会有更多港人来到前海工作,并在这里扎根生活。”

  罗元礼和他的同伴们很快就感受到了前海“新政”带来的“新红利”。在前海“扩区”两个半月后,11月22日,前海合作区发布了金融、产业、人才三大扶持政策,针对金融业发展、产业集聚办公用房资金补贴以及人才发展集中推出了专项支持政策,且覆盖宝安、南山的前海扩区范围。三大“新政”释放出政策“新红利”,推动了产业、金融、法律等政策覆盖前海合作区全域,加速显现出“扩区”的乘数效应。

  其中,金融“新政”围绕打造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为香港金融业参与国内大循环提供重要平台支撑,对符合条件的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产业载体,在机构入驻条件、扶持政策、管理团队经营奖励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和细化,包括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数字人民币应用和推广,给予开展数字人民币业务的机构100万至300万元不等的落户奖励;支持前海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对上市企业给予一次性200万元奖励;金融机构符合条件最高可享受300万元入驻扶持等,体现了前海着力发展特色金融、持续保持金融改革创新领先地位的实力和决心。

  人才“新政”聚力创新“招才引智”,着力构建以人才价值、社会贡献、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首次对聘用香港青年及引进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的市场化机构给予用人补贴和引才奖励,最高奖励高达324万元;为集聚战略科学家,前海实行“一人一策”,量身订制“政策包”。支持深圳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与香港创新创业主体合作组建人才共同体,发挥两地政策叠加优势,共同引进高层次人才;还提出了“人才回归计划”,推进前海产业集聚和产城融合,推动前海企业和人才加速“归巢”,实施更开放的全球人才吸引和管理制度。

  产业“新政”力促产业集聚发展,其中,用房成本补贴最高的可达3000万元。产业集聚办公用房资金补贴政策,惠及金融企业总部、金融控股公司、金融企业深圳市级分支机构、金融企业总部设立的专业子公司、其他持牌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和其他金融及金融服务机构;努力提高前海办公楼宇入驻率和产业集聚度,港企、总部企业在前海办公将更轻松。

  营商环境“新优势”助推深港合作

  前海“扩区”加“新政”,均把推动深港合作摆在突出位置。记者注意到,系列政策紧紧围绕“前海方案”部署要求,抓住“扩区”机遇,利用“新政”优势,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重点,政策含金量十足,旨在用好“扩区”新空间,释放政策“新红利”,打造营商环境“新优势”,助推深港合作驶入快车道。

  11月1日,中国(深圳)证券仲裁中心在前海揭牌,深圳成为证监会和司法部共同发布《关于依法开展证券期货行业仲裁试点的意见》后率先启动证券期货行业仲裁试点的城市。这是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落户前海后,深圳国际仲裁院推出的又一创新之举。打造营商环境“新优势”,深圳还将加快出台前海合作区投资者保护条例,携手香港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努力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与此同时,前海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开放等方面也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645项,目前在全国复制推广65项,全省复制推广82项,全市复制推广203项,初步形成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前海模式”。其中率先实施的企业注册登记“证照分离”、注册资本认缴制、进口商品全球溯源核放、多国集拼等创新政策;率先打造的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发债、跨境双向股权投资、跨境双向资金池、跨境资产转让、跨境金融基础设施等“六个跨境”金融特色品牌,都持续推动了前海制度创新。

  深港合作是前海的使命所在,也是前海的特色优势。目前,大量香港现代服务业企业通过前海进入内地市场,前海为港人港企专门设定创新举措,实施利港惠港“万千百十”工程,吸引了港人港企前来投资兴业。前海业已形成高端引领、集约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累计注册外资企业1.35万家,其中港资企业1.17万家,世界500强投资设立企业261家,持牌金融机构254家;聚境外人才6000余人、各类高层次人才577名,实现了香港税务师、注册建筑师和澳门核数师、会计师等14类专业人士仅需备案即可执业,全国首家港资控股的消费金融公司、公募基金公司、合资证券公司、港交所前海联合交易中心陆续开业。此外,前海还构建了集商事、金融、知识产权、海事等门类齐全的司法保障体系,在跨境法律规则衔接上具有独特优势,已实现了“港资港法”,并正在出台支持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产业政策。

  “扩区”加“新政”,前海合作区可供产业发展的用地大幅增加,制度创新和产业升级空间的载体更大,为深化前海改革开放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能够大大提升深港合作能级,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前海接近国际一流水准的营商环境,更使得入区企业既能拥抱广阔的内地市场,也能依托香港服务业优势,参与国际竞争。

  前海享有经济特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自贸试验区和深港合作区“五区”叠加的政策利好,成为多重国家战略的交汇地,必将为企业做优、做强、做大带来新机遇。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广汉教授认为,有了前海合作区的加持,香港从研究、开发、制造到市场可望形成强有力的链条。通过深圳前海,香港经济能够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矩形广告大

冰鞋“登上”领奖台

冰鞋“登上”领奖台

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仅剩50多天,在吉林省长春市郊区的厂房内,“鞋匠”王阳正在加紧赶制订单。

·造车新势力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业加速前进

向“绿”而行 向“新”再生

向“绿”而行 向“新”再生

山西启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一年多来,省属国有企业运行持续向好,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双双上扬。

·加强合作共赢 中国企业为全球发展贡献新动力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