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春天”的道路,开了 _ 经济参考网 _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首页 >> 正文

通往“春天”的道路,开了
——武汉“战”疫录
2020-04-08 作者: 记者 徐海波 武汉报道 来源:

  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将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历经两个多月的艰难“抗疫”,武汉“重启”。这座英雄的城市终于穿过漫长黑夜,浴火重生,这个时刻值得每个人铭记。

  武汉,英雄的人们将迸发出来的抗疫精神,转化为强大动力,千方百计抢时间、抢机遇、抢要素,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错过的机会找回来、造成的损失补回来。

  4月6日,武汉动车段两名维修人员检查维修高铁动车组。

  武汉市将于4月8日起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武汉铁路相关工作人员连日来忙碌在工作岗位上,为4月8日列车开行做准备。

  新华社发(赵军 摄)

  突袭

  2019年12月25日,新年还没有到来。位于武汉汉口中心区的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来了一名脑垂体瘤患者。这位术前检查没有任何异常的病人并没有引起大家的特别注意。

  这名70岁的老年患者住院检查时,各项指标正常,没有发热症状,仅仅是肺部胸片左肋膈角条片影。医生当时判断为少许炎性病变,建议复查。

  患者2020年1月6日手术,当天进入监护室,行经鼻蝶手术后各项指标正常。但3天后,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咳灰白痰等症状,体温38.5℃左右,后几天一直维持在39度左右。

  这个时候,“新冠肺炎”还没有进入大多数医生的视野。直到1月14日,经过ICU专家会诊,建议按“不明原因肺炎”处理。1月16日,患者转至隔离病房治疗。

  1月19日,经过核酸检测,这名患者最终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也是这个时候,这个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新病才逐渐被大家所认知。

  然而,令人莫名恐惧的是,接诊过这名患者的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多名医生护士先后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

  作为神经外科主任的赵洪洋教授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第一时间向医院做了汇报,并及时采取了隔离、消杀等措施。即便如此,最终还是有14名医护人员被先后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这个听起来有点拗口的病,很快成为每天的“热搜”。虽然名称已简称为“新冠肺炎”,但是它的威力并未简化,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武汉默默蔓延开来。

  “在最初那种完全不知情的状况下,医护人员所有操作都是按既定规定来做,没有加上特别的防护,例如护目镜和隔离衣等。”赵洪洋回忆说,突如其来的打击,在科室引起了恐慌和焦虑,特别是刚上岗不久的护士和医生都要求休息。但在赵洪洋的带领下,更多医护人员站了出来,留了下来。

  也在这时,武汉以外的许多地方也陆续发现确诊或疑似病例。这些病例都有过武汉居住或旅行史。有的人只是在武汉短暂停留,甚至只是坐火车从武汉路过。

  人类最大的恐惧源于无知。对这个看不见摸不着,似乎又在身边的病毒,让许多人感觉到犹如黑夜中独处般的恐惧。

  1月20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湖北武汉市等地近期陆续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天晚上,钟南山院士在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上表示,这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肯定的,有人传人现象”。

  接下来的几天,许多武汉人都在混乱中度过。

  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消息都是武汉某某人感染、某某地又新增一例从武汉返回后感染的人员等等。身边人不停地传递着这样的消息——谁谁谁也感染了。曾经的亲戚朋友、同事熟人中,不时也传出有人确诊。一时间,似乎武汉的空气里都弥漫着病毒,下一个感染的人就是自己。

  与急剧增多的病人,对应的是医院被“挤爆”。武汉市紧急征用7家医院集中接诊全市发热患者,并安排3000余张病床收治疑似和确诊病例。即便如此,很快,又“一床难求”了。

  就在记者家附近的武汉市第七人民医院,排队候诊的患者从门诊楼排到了医院外的马路上,即使到了深夜凌晨,还有救护车不停地呼啸而过。人群中不时发出奇怪的尖叫声,在寒冷的冬夜里刺破长空,附近居民都感觉到后背发凉。

  不仅是“恐病”,更大的“恐慌”还在蔓延。1月23日凌晨,武汉市发布公告,自1月23日10时起,武汉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随后,武汉市又连发9个公告,从关闭离汉通道到接受捐赠,到出租车停运,再到“关闭过江通道”,直到最后“封车”——机动车禁行。记者注意到,每一条公告均只是简单地提出实施的管控政策,而没有来得及做充足的解释。特别是25日发布的9号公告提出,“中心城区区域实行机动车禁行管理”,让许多市民担心疫情会失控。

  其实,这种猜测早在1号公告发布时就已开始。当时,“舍武汉保全国”“疫情没救了,就让武汉自生自灭吧”等声音遍布网络,甚至不绝于耳,许多武汉市民开始担心缺水缺食物,涌入超市商店抢购食品物资。同时,春节临近,部分商品供应本就日趋紧俏。部分超市货架被一抢而空,蔬菜、饮用水和米、油等生活必需品一度供不应求。

  记者1月23日上午在中百仓储超市东亭路店看到,附近前来购物的市民络绎不绝,将门口堵得水泄不通,超市里的蔬菜、水果基本已销售一空。刚买了一大提蔬菜和米的李先生表示,早上有几个亲戚打来电话提醒他去“抢菜”,来到超市,刚一开门就涌入不少市民,抢购蔬菜等货物,超市又迅速补充了部分商品,但价格上整体比较平稳。

  在“抢食物”同时,“抢药物”也开始了。1月24日下午,记者曾随机走访了武汉市武昌区主城区的11家药店,其中8家药店已经关门停业。仍在营业的3家药店中,只有位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附近的一家名为“汉口大药房”的药店还有84消毒液、莲花清瘟颗粒和金叶败毒颗粒销售,店内只剩防雾霾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和N95专业口罩已断货,网上流传的中药处方药品也已断货。

  找医、找床、找食物……这个春节,武汉人将终生难忘。

  砥砺

  武汉加油!武汉加油!武汉加油!

  1月27日,一段视频传遍了许多人的朋友圈。视频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戴着口罩,带领现场群众,连喊三声“武汉加油”。

  这是李克强总理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在武汉考察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看望慰问患者和一线医护人员。现场“武汉加油”的呼喊声,激荡人心。

  当天晚上8时许,不知道从谁开始,陆续有武汉市民打开窗户,自发唱起国歌,高喊“武汉加油”。一曲又一曲,一浪高一浪,越来越多人加入。

  万家灯火点亮夜空,嘹亮歌声唱彻心扉。

  为武汉加油,成为许多人共同的目标。

  “用我及腰长发,换你健康平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90后护士单霞,奋战在抗击疫情的前线,为节约穿脱防护衣帽的时间,毅然剪掉了一头秀发。

  看到她的光头,许多同事朋友当场就哭了,而她却笑着说,“没事,还会长起来的。”

  武汉加油,不只是一句口号。

  为应对发热患者增多、发热门诊排长队、留观床位紧张等问题,武汉连夜决定,参照北京小汤山医院模式,采用活动板房的形式,建设一座专门医院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计划10天建成投入使用。

  挖掘机的履带碾压阴雨中的泥泞,载重卡车轰鸣驶过,地面也在微微震颤……记者在“武汉小汤山医院”建设现场看到,几十台机器正在现场有序作业,2000余工人冒着小雨,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

  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疫情阻击战。不仅是身处一线的医务人员,还有许多坚守岗位的普通人。他们有的是餐饮店的小老板,有的是企业老板、企业普通员工,有的是90后、95后、00后……

  在武汉盘龙城,一家小餐饮的5人放弃过年,坚持为一线医护人员送“爱心餐”。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如火苗的种子,点燃熊熊爱心大火;他们如一束束光,让人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

  还有更多人宅在家里,但也是这场战斗中的一员。

  自“封城”以后,心理上的“孤寂”却将时间拉得很长。

  “全国人民是你们坚强的后盾。”

  李克强总理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考察时说的话,让许多武汉人明白,武汉并不是一座孤岛,全国人民的心脏与武汉人民跳动在同一个频道。

  八方驰援战疫情,众志成城克时难。凌晨时分的武汉天河机场,仍然一派繁忙。解放军已派出3支医疗队共450人驰援武汉。广东、上海、四川等地医疗团队奔赴武汉,4万箱消毒液、11万双医用手套、300万只口罩等救援物资星夜兼程送往武汉。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务人员出征仪式上,不少出征的医务人员抛却羞涩,与妻子或丈夫拥抱、合影,有的家属偷偷抹眼泪。40岁的呼吸内科医生刘煜亮显得有些孤单——他的妻子徐瑜,已在两天前的除夕夜随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驰援武汉。这场没有亲人送行的出征,让刘煜更加坚定了自己和妻子的选择。

  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武汉市决定除火神山医院之外,半个月之内再建一所雷神山医院,集中收治确诊肺炎患者。

  “火神和雷神齐力与死神赛跑”。人们更加坚信,疫情终将过去,春天必会到来,武汉烂漫的樱花将再绽放枝头。

  重启

  阳春三月,荆楚大地生机萌动。

  3月10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

  他强调,湖北和武汉是这次疫情防控斗争的重中之重和决胜之地。经过艰苦努力,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向好变化,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但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保持头脑清醒,越是要慎终如始,越是要再接再厉、善作善成,继续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头等大事和最重要的工作,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

  到了3月底,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胜利可期。湖北审时度势、调整策略,一手抓疫情“精准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重启恢复”,加快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城市活起来,工厂动起来,农民忙起来……从疫情寒冬中苏醒的武汉,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打响经济社会发展“主动仗”。

  寂静的城市正在慢慢恢复往日的活力。关停已久的公共交通逐渐有序恢复。空荡了一个多月的马路,又迎来了熟悉的路况。

  整齐划一拉下卷闸门的商家们,陆续吹响了复工的号角。开门的超市、药店和医院,也开始有了市井烟火气,买不到的物品也不再愁。

  “闭门不出两个月的”市民走出家门,在小区里享受春天的阳光。禁足许久的人们开始走出家门,畅享生活、亲近自然、拥抱春天。三三两两的人群在公园里活动,有的遛狗,有的逗娃,有的在草地上踢球,有的在鲜花前留影……

  外卖小哥、快递小哥更加忙碌起来。在武汉市黄陂街一家餐馆外,几名外卖小哥在等候取餐。从送餐到送米、送油、送菜、送药,这段时间,外卖小哥挑起了这座城市生活保障的重担,赢得了人们的重新认知和理解尊重。

  随着疫情形势变化,援汉医疗队陆续凯旋。武汉街头,“致敬抗疫逆行者”“白衣执甲凯旋”等标语随处可见。武汉东湖樱花园专门向医疗队员免费开放,以感谢为武汉拼过命的人们。临别前,许多医疗队员来到樱园一览芳华。

  楚河汉街上,巨幅广告牌闪耀,有的商家正在清扫店面,做好开业准备。

  中山大道上,园林工人认真修剪沿途每一棵法桐。江岸区园林局修剪班班长郭军华说:“希望等到城市解封,还大家一个美丽的江城。”

  4月6日,环卫工人在武汉汉正街清洗路面。

  近日,武汉汉正街市场管委会组织各方力量积极筹备复工复产。

  记者 王毓国 摄

  与此同时,大生产的气息扑面而来。

  3月22日上午,全国首条深层污水处理隧道——武汉大东湖深隧项目工地,龙门吊来回摆动,工人来往穿梭,沉寂许久的施工现场重新热闹起来,一片繁忙的复工景象。

  复工首日,这个建设项目已到岗700余人,各作业工序均在有序进行。正在检查工地消杀情况的中建三局项目负责人余南山告诉记者,受新冠疫情叠加影响,工程自1月20日停工以来,已两个月没有开工了。

  眼看离交付日期越来越近,项目部抓紧组建专班,优化项目二衬施工方案,调整人员和设备配备。余南山说,“在做好疫情防控和抓好工程质量的同时,我们将倒排施工计划,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全力以赴把耽搁的工期补回来。”

  大东湖深隧项目是长江大保护重点专项项目。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湖北各地正在有序启动多个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目前,在交通领域,已有18个重点项目安全有序复工,涵盖“铁水公空”所有领域,其中在建的6座长江大桥全部复工。

  与此同时,离鄂离汉通道逐步打通。

  3月26日上午,一辆G488高速列车从湖北省黄石市出发驶往北京。140名湖北旅客搭乘这趟列车返回北京。在这个被疫情笼罩的春天里,他们将回归自己的城市,回归正常的生活。

  迎着春光,这座沉寂了许久的城市,正在这个春天中苏醒。

  4月8日,武汉市正式“解封”,这标志着武汉市经济社会活动由“暂停”转向全面“重启”。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通往“春天”的道路,开了

通往“春天”的道路,开了

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将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历经两个多月的艰难“抗疫”,武汉“重启”。

·街巷重生“烟火气” 人气恢复待时日

东北司法机关多举措助推企业脱困

东北司法机关多举措助推企业脱困

近段时间,东北三省以法院为首的司法机关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充分发挥破产审判工作在完善市场经济主体拯救及退出机制中的作用,探索府院联动模式,“三抓”等创新机制渐显成效,使得一批“病企”走出困境。

·协力冲刺 中国航空人“攻坚”口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