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老工业基地重振雄风再出发
2019-09-24 作者: 记者 王建/哈尔滨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6亿元发展到1.6万亿元,工业增加值从7亿元发展到3263亿元,进出口总额从2亿元发展到1747.7亿元……

  不久前,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由国务院公布,这是我国最北端的自贸区。黑龙江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老工业基地和对俄经贸大省,专家表示,自贸区的批复将有助于提升黑龙江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中俄合建的首座跨境公路大桥——黑河到布拉戈维申斯克黑龙江(阿穆尔河)大桥进入桥面铺装施工作业阶段。(记者 王建威 摄) 

  自贸区将推动黑龙江扩大开放

  与俄罗斯开展全方位合作,黑龙江具有重要地位和优势。黑龙江与俄罗斯拥有2981公里边境线,有25个开放口岸,其中17个是边境口岸。2018年全省对俄进出口实现1220.6亿元,占全国对俄贸易近18%,排在全国首位。

  黑龙江当代中俄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宋魁说,黑龙江对俄合作优势明显,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批复,将成为中俄两国提升经贸合作的新契机,黑龙江在中国对俄合作中的地位将会更加重要。

  根据批复方案,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范围119.85平方公里,涵盖哈尔滨、黑河、绥芬河三个片区。三个片区依托各自产业区位优势,发展各有侧重。

  近年来,黑龙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以对俄罗斯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目前,黑龙江省与毗邻的俄罗斯5个州区建立省州长定期会晤机制,省内城市与俄罗斯城市结成友好城市数量居全国首位。黑龙江还加快建设哈尔滨新区、绥芬河—东宁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开放平台。

  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近年来,黑龙江省着力畅通“东出西联,南北贯通”国际大通道,立体化的跨境通道体系逐步形成。中俄同江铁路大桥、中俄黑河公路大桥分别于今年3月20日、5月31日完成合龙,两个大桥口岸同步建设。目前黑龙江省开通了哈欧、哈俄、哈白班列,打通了哈绥俄亚陆海联运通道,并且还开通了哈尔滨至叶卡捷琳堡对俄跨境电商航空货运通道,货运量占全国对俄邮政小包运量的1/3左右,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对俄邮政小包出口前列。

  多年来,黑龙江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多元化国际市场不断拓展,“朋友圈”不断扩大。黑龙江省贸易伙伴遍布亚、欧、非、北美、拉美、大洋洲,目前与黑龙江省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00多个,与“一带一路”沿线62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8月30日,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揭(授)牌仪式暨建设动员大会在哈尔滨举行,这标志着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正式启动,黑龙江对外开放事业掀开了历史性的新篇章。

  建设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全面合作的承载高地和联通国内、辐射欧亚的国家物流枢纽,是哈尔滨片区承担的重要任务。作为哈尔滨片区的核心区,哈尔滨新区是中国唯一一个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被赋予的定位之一是“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目前,哈尔滨新区已搭建起对俄经贸合作、对俄科技合作、对俄金融服务、对俄文化合作、对俄教育合作、对俄信息合作六大平台。

  黑龙江省社科院东北亚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马友君认为,作为“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黑龙江省需要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有助于提升黑龙江省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为中俄更高层次合作增强发展后劲,将有力促进中俄贸易发展,双方农业、金融业等方面合作都有可能实现新的突破。

  工业实现新跨越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在黑龙江省,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力发电设备企业、第一座重型机械厂等“国宝”级企业,被称为“共和国工业摇篮”。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大庆油田一举甩掉中国贫油落后帽子,累计为国家生产原油23.9亿吨,占全国陆上原油总产量的37.6%,上缴中央财政各种资金和税费2.9万亿元。大庆成为全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经过70年的发展,黑龙江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直升机、通用飞机、数控机床、舰船动力、铝合金等产品和技术蕴含了龙江智慧。70年来,黑龙江累计为全国提供了1/3的电站成套设备、1/2的铁路货车,“黑龙江制造”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黑龙江进入计划经济较早、退出计划经济较晚,市场化程度不高、体制机制不活是制约振兴发展的症结。“黑龙江因工业辉煌而辉煌,重振黑龙江雄风就在于重振工业雄风。”黑龙江省委主要负责人说,黑龙江省正在推动工业总量进位、结构优化、质效提升,以工业振兴支撑全面振兴。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黑龙江推进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做好“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三篇大文章。并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老字号”焕发生机活力,“原字号”延伸产业链,“新字号”不断集聚,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黑龙江省还启动建设了大庆石化千万吨级的炼油改扩建、玉米燃料乙醇等重点产业项目,向资源精深加工要效益,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产业新格局。

  2018年全省“老字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7.6%,利润增长了6%;“原字号”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11.8%,利润增长了35.7%;“新字号”动能加快形成,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业保持10%以上的增长。目前,黑龙江能源工业“一柱擎天”的局面得到了初步转变。

  今年7月,黑龙江省召开工业强省暨产业发展大会,提出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培育打造一批百亿级企业、千亿级产业、万亿级产业集群,吹响了加快推进工业强省建设的“号角”。今年1至8月,黑龙江省“百大”项目实际开工91个,完成投资599.6亿元。黑龙江省的目标是工业要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35%以上,使黑龙江工业实现新跨越。

  黑龙江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黑龙江省有81所高校、226家科研院所、66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年均专利申请数量突破3.2万件。今年上半年,黑龙江新成立科技型企业超过8000家,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了16%。

  70年来,黑龙江一批批科技成果在国内国际达到领先水平。龙江科技伴随着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北京奥运、载人航天以及嫦娥探月、蛟龙探海等一批国家重大工程,上天、入地、翻山越岭,遍及大江南北。

  全国每9碗饭就有一碗来自黑龙江

  在黑龙江省七星农场一望无际的水稻田中,水稻“种”出了“中国粮食中国饭碗”8个大字。种粮大户李银在这里耕种了30多年,经历了低洼易涝田到高标准农田的转变,也感受了亩产从五六百斤提高到1200斤的喜悦。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一批又一批的垦荒大军挺进“北大荒”。从无到有,从低产到高产、稳产,再到优质,七星农场累计为国家贡献商品粮超过500亿斤。这一巨大变化,正是黑龙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初期,黑龙江粮食年产量只有100多亿斤。改革开放后,黑龙江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1978年、1994年先后突破300亿斤、500亿斤。

  2010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000亿斤,中国人的饭碗更多地装上了“龙江粮”。拥有约2亿亩耕地的黑龙江省,2011年一跃成为全国产粮第一大省,现已连续8年粮食产量全国第一。

  “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501.4亿斤,约占全国1/9,意味着中国人9碗饭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金会说,经过70年的发展,黑龙江成为全国产粮第一大省,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绿色食品面积、农业机械化率均居全国第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黑龙江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向机械化、规模化、科技化要产能,争当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如今,黑龙江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基本实现,包括智能化育秧车间、自动精量播种、飞机航化“无人”作业、自带导航系统的大型农机……黑龙江省耕地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也走在全国前列。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推动粮食增产的重要力量。黑龙江省家庭农场、种粮大户通过规模经营拉动粮食增产8%左右,农机合作社拉动粮食增产15%左右。

  目前,黑龙江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1%,高于全国近9个百分点。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中国市场潜力足 外资零售忙加码

中国市场潜力足 外资零售忙加码

加码中国消费市场的并不仅仅是开市客,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外资零售企业动作频频,持续开出新店,加速实现本土化,主动向中国的下沉市场要动力。

·“欧亚”为什么能

改革“加速度”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

改革“加速度”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

伴随着国企制度改革的深化,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也在“进退”调整中不断优化,并不断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一曲“东方红” “唱响”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