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难兴邦。10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也成为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变革和发展的新起点。
10年间,我国又相继发生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在党和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夺取了一次又一次救灾斗争的胜利,也逐步构建起更加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
10年后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灾难。
“生命至上”的灾后救援理念更鲜明
“5·12”地震瞬间,灾区大地山崩地裂,数万鲜活生命被吞噬……
“灾难突发,首要的是最大限度抢救人的生命。”曾参与汶川地震等灾难救援的四川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侯建明说,每一次抢险都是在与死神赛跑,快速、有序、高效是关键所在。
去年8月8日21时19分,7.0级强震突袭九寨沟,6万多人身陷灾区。
四川抗震救灾指挥部审时度势,坚持生命至上、救人第一。一手“地毯式”搜索被困和失踪者,不留死角;一手全力疏散滞留人员,避免新的伤亡。
部队、公安、武警、消防、医疗、安全生产、交通、电力、通讯……各方救援和保障力量迅速集结、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一个多部门紧密协作、多方向协调配合的“生命转移网”快速形成。
“21个小时,1万多辆车、6万多人的大转移,秩序井然,没有人员受伤,没有财物丢失,这堪称奇迹。”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刘作明说。
一场大灾难之后的生命救援,考验的是政府的判断力和执行力。参与此次抢险任务的四川路桥集团工程师詹文说:“指挥部科学判断、统一调度,现场秩序井然,没有出现道路拥塞影响救援的情况。”
从汶川到九寨沟,10年间,“生命至上”理念更加鲜明,以防为主、防灾救灾相结合,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成为我们今后应对任何一场灾难的强大底气。
专业化救援队伍技术装备更先进
在四川北川名为“裂缝”的“5·12”汶川地震纪念馆内,一把折断的铁锹和一只木柄已经开裂的镐头静静挂在墙上,向人们诉说10年前那场顽强的战斗。
缺少专业救援工具,是当年许多人心中的痛。“一个50多岁的妇女卡在坍塌的楼梯间,我们4个人上去,但一样有用的工具都没有,太无力了。”回忆起10年前汶川地震救灾的一幕,四川青川县消防大队参谋王锐仍然十分揪心。
“在去年‘8·8’九寨沟地震抢险救援中,我们第一时间集结奔赴现场。这次带了一辆多功能抢险救援车,生命探测、破拆、顶撑等设备一应俱全。”王锐说。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蒋劲松,曾在汶川地震后作为突击队成员之一徒步前往映秀勘察交通受损情况,一路上险象环生。
“去年发生的‘6·24’茂县山体高位垮塌,我们很快就通过无人机实现滑坡体3D模型构建,山体裂缝在指挥部的大屏上清晰呈现,为灾情研判和科学抢险提供了有力支撑。”蒋劲松不禁感叹,应急救援技术装备今非昔比。
同样,汶川地震无疑是四川通信保障能力建设的“分水岭”。以四川移动为例,在2013年芦山地震中首次启动“红黄橙蓝”高话务疏导应急预案,在去年九寨沟地震中首次应用无人机高空基站……
数据显示,汶川地震后,四川共推动实施了425个防灾减灾项目,规划总投资157.02亿元。目前,全省已建成省市县乡四级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在多次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中经受住了实战考验。
“拧成一股绳”的应急管理体系更完善
今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将原来分散在13个部门的自然灾害类和安全生产类的应急职能进行了系统整合,构建统一指挥、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体系。
应急资源和力量“拧成一股绳”,是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针对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巨灾和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能力的结构性问题开出的“药方”。
“这次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对未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意义重大。”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委委员(院委委员)陈立说,这充分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非凡魄力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汶川地震10年来,四川省在应急管理涉及的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方面不断探索,细化处置工作流程,有效解决了谁负责、谁参与、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陈立说,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从顶层设计上推动我国应急救援力量走向职业化、综合化和集中化,将大幅提升我国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速度和效能,提高未来我国应急行动的专业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