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 Introduction
刘振冬: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主任记者。

 其他专栏 | Other
谭浩俊
曹中铭
余丰慧
皮海洲
钮文新
刘振冬
叶檀
朱大鸣
赵晶
张茉楠
王龙云
苏培科
王勇
陈东
倪金节
 
·通缩趋势决定宽松力度节奏 2015-02-27
  站在宏观视角,通缩时期的债务增长,是经济意义上的“消渴”行为,可以考虑适当增加财政赤字水平。
·银监会简政放权促财富市场大发展 2015-01-23
  银监会通过“壮士断腕”的自我削权,为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预留出空间。
·银监会监管架构改革为创新预留空间 2015-01-21
  银监会监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整之后,将实现还权于市场,让权于社会,放权于基层。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调整为金融创新预留了空间。
·游走边缘的理财产品亟待监管 2014-12-19
  基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要求,这些游走于边缘的理财产品亟待监管。强化监管也并非遏制创新。
·降息了,降准还远吗 2014-11-28
  为了对冲经济下行风险,并在这个过程中相对平稳地完成去杠杆,适度扩张仍有必要,后续的降息降准仍将继续。
·“绿城事件”凸显契约精神缺失 2014-11-27
  “没有契约精神”,这个评价对于绿城和融创合并案来说分量不轻。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保证,是市场经济秩序得以良好建立的基础。
·降息之后还需流动性支持 2014-11-24
  要达成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政策目标,在及时降息之后,还需要流动性层面的支持。不少专家认为,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一般通过流动性吞吐来完成目标。在降低广义社会融资成本的目标上,如果没有数量型工具的配合,单纯的价格型工具效果有限。
·国务院出招 资金面利好 2014-11-21
  以“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和“改进合意贷款管理”最为有力,可以直接提高市场的流动性供给,主流机构预期将提供数万亿资金。
·监管不能失声于方正“代持门” 2014-11-18
  无论方正事件孰是孰非,其揭露出来的资本大佬习以为常的操作手法,都需要监管部门大力整治,才能重塑市场规则。
·通缩压力渐强 政策仍需发力 2014-10-10
  在通缩压力渐强、市场预期恶化的背景下,政策取向不仅要给真金白银,更要给市场主体以信心。
·央企高管限薪只是第一步 2014-09-05
  同样是政府要求限薪,和美国金融大鳄的一毛难拔不同,借着中期业绩的发布,国有银行的一把手们纷纷表态支持限薪。但是,对于建立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国企管理体制而言,高管限薪只是第一步。
·并购重组新规别成空头支票 2014-07-18
  在推出并购重组新政策的同时,监管层同时表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强化重组当事方和中介机构的责任,引入民事赔偿机制,这些举措都显示了监管层净化并购重组环境的决心。
·美元中期走强或致资本流出 2013-06-05
  对于监管层而言,不仅要警惕近期热钱集中流入趋势,还要警惕未来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引发的美元中期走强,不能排除这将引发资本阶段性集中流出中国的可能性。
·宏观政策应着力于结构调整 2013-05-27
  今年一季度的增长结构、产销率、生产价格指数等各项数据从不同角度验证了同一个事实,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仍然是以水泥钢筋为基础的资源投入型增长,“结构调整”没有看到实质性的成效。
·货币政策难以大幅放松 2013-05-08
  货币政策的调整仍将主要体现为流动性的微调,央行在公开市场将进一步减少资金回笼,以便把银行间市场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这样才能实现“稳信贷、宽资金、弱复苏、低通胀”。
·需适度约束信贷扩张 2013-04-12
  专家认为,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不应继续。目前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与GDP比值已达70%,中西部达80%,部分省份超过100%。未来如果保持20%的增速不变,4年后全国投资总额将超过GDP。
·外部环境是未来最大风险 2013-04-09
  人民币是上是下,可能要取决于哪个变量的冲击更大。如果东亚货币竞争性贬值,人民币即便不主动贬值,也会控制不被动升值。如果美元强势反弹,人民币也应该保持一定上行。
·中国货币政策宜稳中偏紧 2013-02-06
  具体而言任务有三,一是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二是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外汇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三是扎紧篱笆,加强对热钱的监控。
·影子银行是风险也是机遇 2013-01-31
  在高度关注潜在风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影子银行也是一种金融创新。在某种意义上,金融创新都是在市场与监管博弈的过程中对既有监管的突破,而且中国正处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影子银行是金融体系发展中自下而上的改革动力。
·房地产不要拿“城镇化”说事儿 2013-01-08
  城镇化的正确定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还是简单地将城镇化定位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着力点,那么大规模的城镇化无异于投资大跃进。在城镇化大旗掩护下,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将会更加有恃无恐。同时,要警惕城镇化背后的地方政府融资风险。
·企业消化债务压力甚于去库存 2012-11-01
  企业效益大幅滑坡,用电量增速屡创新低,资金链出现严重困难……这些微观层面的表现与宏观面的温和回落形成强烈反差。这一现象或许意味着,在经历艰苦的去库存化进程同时,中国企业将经历漫长的去杠杆周期。
·警惕欧美再宽松政策外溢 2012-09-27
  如果说为了稳定金融市场的欧洲购债计划有其一定合理性,那么,在市场基本稳定、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作为主要锚货币的美元无节制的量化宽松就有些以邻为壑的味道了。
·降准为何迟迟未来 2012-08-22
  央行不降准的原因可能在于,其一,避免释放过度宽松信号,以稳定价格预期;其二,考虑到资本面紧张具有较强结构性,选择逆回购工具更有针对性,能更好满足缺乏流动性的银行需要。
·一手稳增长 一手防泡沫 2012-06-14
  降息之后是否还需要其他的政策组合?如果有这种政策组合,是否会引起新一轮泡沫?这应该是当前决策层所纠结的焦点。
·降息可能是一剂毒药 2012-06-05
  五月PMI逼近荣枯分界点,使得降息呼声再起。但是,这种饮鸩止渴的刺激方式无疑是一剂毒药。而且,中国再杠杆化的空间有限,既往以信贷投放支持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难以重复。
·微调重心将从需求转向供给 2012-05-08
  在政策重心从需求转向供给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将更加看重灵活性,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的短期政策工具的使用将更加积极,而存准率工具的使用将较为谨慎。
·趋势性下行或促微调力度加大 2012-04-19
  增速显现下滑趋势是短期担忧,长期的忧虑来自于增长模式,包括劳动力、资源和资本等在内的单纯的要素投入增长模式效应降低。这一问题需要通过体制改革、结构调整释放的制度红利在中长期解决。
·银行高利润难掩资产质量下降 2012-04-06
  机构投资者的这种行为是银行业浮华背后隐忧的真实反映。已经公布的上市银行年报数据显示,资产质量变差已经成为行业趋势,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局面已经形成。
·银行应有明晰稳定的红利政策 2012-03-23
  银行业去年超万亿的净利润,并没有成为吸引投资者的理由,这不能不说与上市银行尤其是国有大行逐年降低的分红率有关。因为投资者看到的两面是;一方面银行业高增长、高利润、高薪酬,另一面则是炒银行股不挣钱、拿银行股分红少。
·再降存准率或近在眼前 2012-03-19
  通胀下行增加了政策放松的空间,而增长放缓、资本流入放缓以及资金的紧平衡,增加了数量放松的必要性,短期内进一步放松的可能性增加。
·重塑股市财富创造功能 2012-03-09
  20多年的“牛短熊长”,把财富创造变成了财富蒸发。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负责人不久前坦承,近两年,中国股市与中国经济基本面相背离,股指持续下跌,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普遍亏损。如此市场,何以为继?
·资本流动变局倒逼增长模式转变 2012-03-01
  从中长期视角观察,全球各经济体之间国际收支正处在危机后的二次平衡中,新兴经济体国际收支盈余下降可能是长期趋势。这一趋势将对中国的杠杆率、货币扩张模式以及经济增长模式产生显著影响。
·不宜高估信贷放松效果 2012-02-09
  在“稳中求进”的政策基调下,市场预期今年货币信贷会适度放松,M2增长将恢复至14%,新增人民币贷款将达8万亿元。但是,对于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而言,对金融支持能够明显改善的预期不宜过高。
·人民币单边升值已近尾声 2012-02-02
  由于前几年信贷扩张过于猛烈,在货币扩张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人民币流动性将面临紧缩压力,风险资产估值面临长期下降趋势,过去十年泡沫化明显的资产将受到显著影响。
·央行应连续调降存准率 2012-01-30
  如果说资本外流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趋势,那么央行就应连续调降存款准备金率对冲。而且,由于节前央行开展了规模庞大的短期逆回购,2月份公开市场的到期资金量为-1710亿元,单纯从这一点考虑也应及时调降存准率。
·释风险:发展的问题发展中解决 2011-12-13
  最近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稳增长”,为什么把“增长”放在最前面?为什么又用“稳”字定调?其中也许有两层涵义:如果增长下行过快,许多潜在的风险可能成为现实;而“稳”的基调则借鉴了2009年的调控经验,政策刺激不能过度。
·治理房市泡沫 稀释比刺破更可取 2011-11-22
  诚然,房地产泡沫是政府和群众所深恶痛绝的,但政策对待房地产泡沫应持理性的态度,应充分考虑到房地产泡沫破裂对市场、对经济的巨大冲击。
·市场反弹将紧随信贷反转 2011-11-18
  回顾上一轮的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有着截然不同的政策取向。前期的稳健政策偏重紧缩,中期则进入观察期,后期则转向积极宽松。回顾中国这一轮经济周期,明显的趋势在于周期缩短,这也顺其自然地导致政策调整的频率加快。
·货币政策调整或逐季展开 2011-11-01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小银行、中小企业甚至地方平台的困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短板。如果这些地方出现局部“溃堤”,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
·高利贷崩盘:中国式金融危机? 2011-10-17
  历史经验显示,房地产周期与经济周期具有同步性,在中国经济受控回落的同时,房地产的周期性下降更容易导致银行系统性风险,从这个角度讲必须警惕泡沫的破裂。
·警惕人民币成为美国债务调整的靶子 2011-10-11
  在这个时候,中国应该在稳步开放资本项目的同时,加大对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改变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形成人民币汇率双边上下波动的格局。
·流动性改善可期 2011-09-30
  “老板跑路”凸显民企资金的恶化,“自主发债”是地方政府财务压力的折射,“重启证券化”则反映了政策叠加下银行体系的困境。但是,这些困境也可能是流动性筑底的信号。
·未富先老的中国将不堪重负 2011-09-16
  如果说“人口红利”使中国成功地迈向中等收入国家,那么未来中国迈向高收入国家,则要靠改革形成的“制度红利”。这一改革在哪些领域?现在看来在于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在于打破当下各式各样的垄断,打破各个领域有形无形的门槛。
·通胀仍将高企 政策难言拐点 2011-09-13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从这个角度讲,政策抗通胀贵在坚持。而且,眼下更为重要的是,在抗通胀作为首要目标的同时,这轮调控还承担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及防范资产泡沫的重担。
·预期中的QE3说到底是“赖账”工具 2011-09-05
  作为美国的主要债权国之一,中国必须警惕美国通过QE3人为制造美元贬值,警惕美国靠变相“赖账”来实现经济平衡和增长。
·抗通胀 财政可以更给力 2011-08-23
  抗通胀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发力把CPI压低,二是提高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通胀承受能力。
·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需要具体办法 2011-08-19
  如何应对这一偿债高峰?监管部门此前明确提出,禁止支持不符合要求的新平台和新项目;到期平台贷款不得展期和贷新还旧。这断绝了不少地方借新还旧的可能,使地方融资平台的流动性风险进一步的增大。
·升值抗通胀无异于抱薪救火 2011-08-16
  在抗通胀的过程中,升值又将制造通胀。而且,在货币政策中,利率政策还远未用足,年内应该还有一至两次加息。
·央票“风向标”降温加息预期 2011-08-05
  至于年内还会加息几次?笔者似乎难以轻下断言。在货币政策三性的论述中,央行最近又将“针对性”排在了最前。无疑,“针对性”所指向的是“CPI”,而今年的CPI更加多变难测。
·放开利率管制 还原价格信号 2011-07-28
  由于本轮政策紧缩主要运用数量型工具而非价格型的利率工具,紧缩力度在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布差异明显。同时,这种政策组合也加剧了国内资金价格双轨制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