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 Introduction
陈晓彬:
  1952年生于北京,属“老三届”一代人。青年时期当过兵,当过工人。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此后,除在80年代后期当过几年新华社驻香港记者外,一直在经济参考报从事编辑工作。
 其他专栏 | Other
谭浩俊
曹中铭
余丰慧
皮海洲
钮文新
刘振冬
叶檀
朱大鸣
赵晶
张茉楠
王龙云
苏培科
王勇
陈东
倪金节
 
·大众消费阶段 品牌为谁而创 2012-04-19
  当越来越多的居民进入中等收入阶层,有能力消费那些以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耐用消费品后,品牌的作用日益凸显。
·探索中国式解决结构性失业之路 2012-03-22
  中国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过程中,除努力扩大就业机会总量外,还应努力探索中国式的缓解结构性失业之路。
·利率市场化有助破难题 2012-03-02
  迟至今日,决策层还没决定实现存贷利率场化,或许有担心金融市场波动,影响经济安全的考虑,但金融界维护自己既得利益的考虑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扶助小企业赚钱实现提工资目标 2012-02-23
  微小企业要赚钱,除靠本身努力外,在政府掌握大量资源,处于经济活动中主导地位的现实情况下,更需要政府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经营环境。
·“稳中求进”要多仰仗财政政策 2012-02-02
  中央给今年中国经济工作定下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依笔者的理解,这“稳”字中,主要是稳住经济增长速度,而“进”字则是强调大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而在促进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财政政策是更为有力的宏观政策工具。
·转方式调结构 形势比人强 2012-01-12
  不论是主管经济工作的各地政府部门,还是企业决策者,识时务者为俊杰,只有积极参与其中,才能掌握主动,否则要被时代淘汰。
·对房价合理回归应有共识 2011-12-14
  至于应该把房价调整到什么水平?其标准应该是能让百姓实现合理的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让房地产的成交规模与宏观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
·“跑路”引发的可能不止是金融危机 2011-11-10
  那些大型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更有责任在增强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品牌等方面率先垂范,并以自己取得的成果,为民营的中小企业提供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机会。
·货币政策目标还需更精准 2011-11-03
  靠货币政策手段治理通胀,效果不彰,并不是政策不给力,而是药不对症。中国现实的通胀是以食品价格为主要推力的成本推进型通胀,靠货币政策治理,不仅效果不彰,还可能伤及无辜。
·应付成本推进型通胀需提高收入 2011-10-17
  应对这种通胀,各地政府应把更多精力用在提高城市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上,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推广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应对物价上涨食品券比货币政策更有效 2011-09-22
  一个时期以来,宏观调控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展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肉蛋等食品价格仍在高位运行,看来仅靠传统的宏观调控思路,特别是靠货币政策,难以实现这个目标,要有点儿新思路。
·降外储须调整利用外资思路 2011-09-15
  很多人担心中国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的安全与收益问题。中国持有大量美国国债,不仅要承担风险,也给本国经济发展带来种种不利。更严重的是,中国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还在不断增加。
·调汇率未必是平衡国际收支良策 2011-08-24
  同其它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一样,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也是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的问题。在外资企业是中国出口的主力、外汇流入的主渠道情况下,只能依靠调结构、转方式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面对美债危机:冷静沉着谋长策 2011-08-17
  如果美元地位出现什么根本性的变化,也将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因此,中国的对策也应该从长计议,渐进实行。
·抗通胀,恐怕要多几个招数 2011-08-05
  目前一些新的通货膨胀因素开始显现,涨价之风从粮油副食蔓延到部分轻工产品,因此中国面临的反通胀任务更为复杂。
·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要靠体制 2011-08-01
  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叠加,令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格外突出。负有对中小企业进行宏观指导之责的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日前表示,对于这个问题,各方面都非常重视,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了政策倾斜。
·宏观调控的难与易 2011-07-21
  目前中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确实十分复杂,但并不是整体经济运行出了大问题,而是进入转型期后,深层次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凸显,令一般意义上的宏观调控处于“两难”,甚至“多难”的境遇,只有积极推进改革才能使难者亦易矣。
·抗通胀,别忘了供给这一边 2011-07-14
  中国食品价格中,流通费用占比很大。这些流通费用中,有多少是税?又有多少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费”?能不能通过降低流通领域中的税、费,刺激流通领域增加服务供给,从而降低食品价格,抑制通货膨胀?值得好好研究。
·宏观调控何妨多些淡定 2011-07-06
  有迹象表明,货币政策可能有所松动,先知先觉的股市投资者似乎有所察觉,股市也因此突然大涨了两天。至于货币政策是否能真的有所松动,局外人实在难以猜到。
·创业功不可没 退身更该嘉许 2011-06-23
  从目前情况看,许多行业的这种资源整合的效果还不明显。其中一个原因,恐怕是那些有本事,又赶上时运的创业者,赤手空拳创出一片天地后,眷恋以往的成功,不愿接受自己的企业被兼并的命运。
·既要反垄断也要管垄断 2011-06-02
  近来,经济领域中一些为人诟病的现象多涉及垄断行业或企业。例如,正当夏季来临而且南方大旱的时候,不少地方却出现“电荒”。笔者认为,我国在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不仅要坚定地反垄断,也要管好垄断行业与企业。
·该聚精会神调结构了 2011-05-12
  国家统计局日前就最新发布的4月份宏观经济运行数据表示,整体物价上涨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笔者认为,今后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在保持对通胀警惕的同时,更应该聚精会神调整经济结构了。
·想受市场之惠 需忍市场之痛 2011-05-04
  总有消费者付出较高价格却得到较小效用,总有生产者赚不到应有的利润,甚至赔钱。这是每个市场参与者应该承担的一种市场风险。当市场波动危及受损者起码的生活水平时,政府应该救助,但是不能动摇人们对市场机制的信心,伤及市场机制的根基。
·幸福不能靠政府发放 2011-04-27
  让人民幸福,是各级政府施政的应有之义。问题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各级政府具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济 2011-04-13
  一个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中,其高端可以是无私奉献、乐善好施等利他性道德情操,而这个体系基础,或曰道德底线则应该是参与市场活动的每一个人都要诚实守信。
·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济 2011-04-12
  “瘦肉精”事件令消费者遭受损失,也令厂家遭受巨大损失。尽管有关企业开了高呼“万岁”的万人大会,有关管理人员还到销售现场“秀”了一把大嚼火腿肠,可企业前景如何,还要拭目以待。
·改善民生也要依靠市场机制 2011-03-29
  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市场机制往往比行政手段更适合改善民生的需要。
·谋远虑才能解近忧 2011-03-22
  在有关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任务与目标中,千头万绪的具体工作中,各政府部门的主要精力该放在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上。对那些该由市场调节的事情,则留给市场去办。
·实现美好目标的难度不会小 2011-03-11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了“十二五”期间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其中有些是数量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具体地想象出,五年后中国整体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的收入、生活水平将出现怎样的变化,确实令人感奋。
·迎接“刘易斯拐点”的考验 2011-03-09
  “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或已经逼近,是我国产业结构进步的大好事,并能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的动力。在可以无限获得廉价劳动力的条件下,扩大生产规模、进行低成本竞争是企业必然的选择。
·用新思维应对新形势下的通胀 2011-02-18
  这种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将是持续时间较长的过程,只有到中国实现了不再依赖廉价要素投入,而主要依靠科技和制度创新的集约型发展方式时才能真正消除。
·公车改革 此其时矣 2011-02-15
  取消大部分公务车(不可能全部取消)后,马路上“蜗行”现象可望大大减轻,公务员,普通百姓都能受益。因此,笔者想学林妹妹对宝哥哥说的那句话,对公车制度也说一声,你改了吧!
·让理性增长速度有利可图 2011-02-10
  “十二五”期间,如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出重大意外,为促进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中央宏观调控的方向很可能是抑制各地的增长冲动。
·宽容看待奢侈品消费 2011-01-25
  不论从当前计,还是为长远谋,奢侈品消费的增长对中国经济发展利大于弊,应该为之提供宽松的环境,更要鼓励国内企业提供有自主品牌的奢侈品。
·“民企参军”将实现强军富民 2011-01-18
  军事采购,为私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订货和丰厚的利润,促进了整体经济的繁荣。同时私人企业在完成军事订货过程中积累的先进技术和工艺经验也很快应用于这些企业的民用项目上,使美国在很多民用高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竞争也是防通胀的利器 2011-01-10
  为防范通货膨胀加剧,中国的货币政策由宽松改为常态;负有物价管理职责的有关行政部门连发若干文、连出若干策;各地方政府的首长则按中央的要求,把“菜篮子工程”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一切可说是从需求到供给,全方位的举措了。
·如何看待宏观经济指标 2011-01-07
  对于中国这样还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的人口大国来说,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更应该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而且应该是“严防死守”硬指标。不论是现有的城镇劳动力,还是等待转移出来的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过上有尊严的生活,首先要有能体面劳动的机会。
·治通胀不能矫枉过正 2011-01-06
  为保持经济增长和促进结构调整而容忍适当通胀的代价,不能只让中低收入人群承担。这要靠转移支付,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
·股市既要灭鼠也要防鳄鱼 2010-12-30
  笔者并不赞同泛政治化的阴谋论,但绝不敢低估“大鳄”的贪婪本性和巨大能量。在华尔街、在伦敦金融城,“大鳄”以欺诈手段吞噬自己同胞的财产时也一点不心慈手软。
·宏观调控关键是给出稳定预期 2010-12-15
  结构调整关系到国家、民族根本利益,谋定而动后就要坚决执行,毫不动摇。而针对短期动态指标进行的总量调节,更多具有现实政治意义。
·要用市场手段 更要市场思维 2010-12-03
  政府相关部门在调控经济运行过程中,确实不能拘泥于几个硬性指标,而是要顺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随时修订对各类指标的期望值,努力促进实现市场均衡。
·“菜篮子”要靠市场 也要靠市长 2010-11-25
  维持食品价格基本稳定,最根本的办法是确保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这既要靠市场力量,也要靠政府的有形之手。
·流言“始”于智者 2010-11-19
  杜绝流言扰乱市场秩序根本的方法还是保持宏观政策和市场规则的稳定。市场机制确有失灵的时候,需要用宏观政策措施加以调控,但是这种调控应该是针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而为,不应该看到股市涨跌得不合心意就调控,人为地增加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高筑坝 深挖池 2010-11-15
  现在,中国经济也“不差钱”,并正担心通胀抬头,所以并不欢迎“热钱”流入。阻止“热钱”流入,中国需要筑好一道堤坝——对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的严格管理。
·升值未必全是祸 2010-11-10
  人们担心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将带来出口企业大批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的灾难性影响。笔者认为,汇率向任何方向的正常变动,对整体经济来说,都是既有利又有弊,问题是如何趋利避害。
·货币战未必真打起来 2010-11-09
  中国应该冷静分析美国到底会不会发动针对中国的“货币战”?如果发动,中国要预谋应对之道;如果美国干打雷不下雨,只是以“货币战”相威胁,中国不能被讹诈,自己先乱了阵脚,轻易变更既有的汇率政策。
·城镇化是农民过好日子的根本之路 2010-10-25
  全会提出的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是中国当前情况下普遍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一环,而这项工作主要靠各地政府推动。
·从“强拆”看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 2010-10-21
  既然选择了这条不归路,就应该彻底摒弃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思维逻辑。对于地方政府官员来说,坚决维护市场经济原则,比多修几条路,多建几座楼,也许是更重要的政绩。
·构建“橄榄型”社会扩大中等收入阶层 2010-10-15
  站在历史新起点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规划未来几年的社会经济发展,除了要对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有所规划外,恐怕还要对社会结构的变动趋势有所规划。
·经济波动不能动摇结构调整 2010-09-30
  面对一时波动,中国应该学会从容淡定;但对于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策的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深化改革等任务却不可有丝毫懈怠,特别是不应该让应对一时波动的措施干扰这个大方向。
·改革收入制度别忽视财产性收入 2010-09-14
  强化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切切实实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财产性收入,可能是在我国目前情况下,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的一个现实选择。
·转方式 靠政府更要靠市场 2010-08-18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从长远、从根本说,实现这种转变只能靠市场机制主导。
·金融创新要有新思路(下) 2010-08-06
   中国全面履行对WTO的承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同中国银行业进行激烈竞争。而外资银行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创新能力强。
·金融创新要有新思路(上) 2010-08-05
    人们对金融业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各地建立金融中心的呼声不绝于耳,业内有关金融需要加快创新的呐喊也声震屋瓦。
·更科学地考核政绩 2010-07-23
   考察一个经济体的宏观动态形势,GDP指标无疑还是当前最有用、最科学、最全面的统计指标,为各国家组织和各国所普遍采用。
·仅有“必要条件”是不够的 2010-07-22
   在中国土地上产出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和,即GDP翻了几番,应该是国人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必要条件。
·增长要保持 方式须改变 2010-07-21
   在未来相当长期间里,中国还必须继续扩大总的经济产出规模,保持GDP的增长速度,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增长的方式必须转变。
·增长或放缓 转型不可等 2010-07-01
   在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中国也不能仅仅消极地等待国际市场好转后,再现以往的高速增长。
·既要吸引外资 更要留住内资 2010-06-28
   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工作至少与吸引外资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也许在一定意义上是更重要的工作。
·面对两难 莫求两全 2010-06-21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极为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媒体归纳出中国经济目前正面临若干两难问题。
·应让股市成为游资蓄水池 2010-06-04
   如果能把游资引入股票市场,股价上涨,上市公司和股民的资产大幅度升值;券商的佣金和国家的印花税滚滚而来。
·“分好蛋糕”应成政府工作的硬指标 2010-05-31
   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重在利用好资本市场 2010-05-18
   在资本市场上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国有资本和民间投资间的交易,应该既可促进民间投资,又能保证国有资本不受损失。
·利为谁谋 2010-05-17
   以改革促进民间投资,就是要通过调整各有关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一种能为民间投资提供更广阔空间的利益格局。
·取当前之利 图长远之谋 2010-05-14
   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促进民企投资,对中国经济来说,既能取当前之利,更是图长远之谋。
·在博弈中探索中国特色宏观调控艺术 2010-04-28
   自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后,政府根据不断变化着的经济总量运行情况,随时对之进行调节与控制。
·把流动性引入实体经济 2010-04-23
   当前既需要保持适度宽松的流动性,以防止复苏夭折并为发展转型提供所需资金,又要防止资本市场泡沫进一步扩大。
·国企不会退民企更要进 2010-04-09
   中国宏观政策的总体取向,应该是既促进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也促进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
·出手靠果断 退出要艺术 2010-04-06
   中国刺激经济措施的推出和退出时的政策目标要复杂得多,在启用和退出各种政策工具时要运用更复杂细腻的手法。
·透明预算促进“民生财政”的利器 2010-03-29
  我们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使公共财政更好地进行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改善民生和改善生态环境。
·医疗体制:既要改革又要投入 2010-03-23
   “看病难,看病贵”最根本原因还在于医疗资源供给不足,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靠体制改革,更要靠加大投入。
·对央企的期盼并非仅仅是赚钱 2010-03-19
   央企找到了“抢地”开发房地产的发财门道,舆论本应普遍叫好,可实际却是一片指责声。
·收入分配结构转型提高工人农民收入 2010-03-11
   农民成了“农民工”后,虽然收入有所提高,但与他们所创造出来的庞大社会财富显然不成比例。
·培育商业化住房租赁市场 2010-02-23
  扶摇直上的房价对未来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造成巨大隐患,也极大影响了部分市民的生活质量。就如何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各方人士提出很多办法,政府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政策。笔者认为,培育商业性住房租赁市场是稳定房价,稳定市民住房消费支出,同时也稳定房地产业投资收益,从而为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和市民生活幸福提供良好基础的可行之举。
·城镇化这部引擎该加足马力了 2010-02-02
  为了尽早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让国人过上更好的日子,在未来几十年里,中国经济还需要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但是主要依靠工业化这一部引擎,恐怕已难以推动中国经济像以往30年那样高速发展了,另一部引擎——城镇化——也应该加足马力了。这不仅是一个善待农民的道义问题,也是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改善春运不能仅靠修路 2010-01-27
   让千千万万“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不仅解决春运困局,也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许多经济、社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
·善用通胀的积极一面 2010-01-20
   在目前经济环境下,中国即使出现通货膨胀,也将是比较温和的。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善用其积极的一面,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应对通胀预期“动嘴”不宜“动手” 2009-11-12
   对通货膨胀预期不可不防,但在目前形势下,对付这种预期的最好方法也许是只动嘴、不动手。
·对贸易摩擦既要藐视又要重视 2009-10-27
   即使全球经济复苏,国际贸易环境改善后,中国还会遇到种种国际贸易摩擦。看来,遭遇贸易摩擦将成为中国今后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常态。
·应该约束奢侈品消费 2009-10-13
   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将从去年30亿美元激增到50亿美元,目前中国奢侈品消费已占全球市场二成五,首次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解小企业融资难要靠政府出手 2009-09-25
   在“后危机”时代,中国要继续保增长,特别是要保就业,恐怕要更多仰仗中小企业了。而促进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则一定要解决好其融资难的问题。
·强企业不是评出来的 2009-09-18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衡量企业是否够“强”的最重要标准之一,但这种竞争力只能通过对同行业企业的同质比较,排出名次来。
·保增长不能轻言“退出” 2009-09-11
   从目前情况看,政府的刺激经济措施,主要投向国有企业,有人担心由此引起“国进民退”现象,对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带来长远不利影响。
·金秋促消费再努一把力 2009-09-07
   实现保增长,保就业的目标,除靠天公帮忙外,还要在人为方面,再努一把力,促进国内消费,抗过全球经济危机这一关。
·海外投资找准强项胜算大些 2009-08-28
   在世界的直接投资市场上,中国还是个新来者,可能会遇到许多目前还预见不到的种种难题。多准备几套预案,胜算能更大些。
·海外投资:化解外储过多的现实选择 2009-08-27
   中国的外汇储备已有2万多亿美元。应该说,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外汇短缺时代,全国人民曾经为换取“宝贵的外汇”而节衣缩食。
·泡沫不必讳言也不必过激反应 2009-08-18
  不必讳言,当前中国资产市场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泡沫,但是还远不到担心中国会陷入泡沫经济的时候。因此,不必对此做出过激反应。
·能源合作或成中美经济合作契合点 2009-08-06
   在当今世界上的国家关系中,悠悠万事,唯经济为大,中美两国的关系中,经济合作关系必然成为重要的内容。
·通胀未必泡沫需防 2009-07-31
    七万多亿元的天量贷款砸下去,确有立竿见影之效,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困难条件下,上半年中国经济仍取得了增长7.1%的好成绩。
·后危机时代的“确定”与“不确定” 2009-07-23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衰退之中,何时复苏,尚有争论。但或早或迟,总要复苏,而且在复苏过程中必然要出现深刻地结构性调整。
·保增长不易调结构更难 2009-07-14
  由于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中国实施应对国际经济危机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保增长方面已显现出明显效果。
·炫耀性消费:该刺激更要引导 2009-06-25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当务之急,也将是危机过后中国经济能继续保持健康发展的长远之计。
·中国人能办好自己的事 2009-06-17
  中外经济学界、舆论界对中国经济取得成绩有很多议论,而从我们有限的视野看,中国以博大的胸怀,在坚持自己目标的前提下,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汲取各国发展经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经济的经验教训,是自己获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差钱,差不差文化? 2009-06-08
  笔者觉得,以中国企业现在的经济实力和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买几个欧美汽厂,应该“不差钱”,但中国企业有没有经营这些企业的文化实力,不能不让人起疑。
·金融创新勿忘穷人 2009-06-04
  一场金融海啸令西方金融业遭受重创,对于因有防火墙而受损不大的中国金融业来说,这正是一个加快发展、缩小差距的良机。
·促进供给也能扩大需求 2009-05-20
  笔者认为,扩大消费,除了在需求方面做足功夫外,也不能忽视促进供给。需求与供给,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中国机会不止在“抄底” 2009-05-18
  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有关让中国资本到海外“抄底”的呼声不绝于耳。笔者认为,中国应该抓住的机会主要不是乘机买点便宜矿产、资产,而是在可能出现的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中占得先机,求得更有利的地位。
·还是要踏踏实实搞实业 2008-06-20
  东盛集团终于要出手挽救广誉远国药厂了。笔者希望,几百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名牌产品能由此得以保全并发扬光大,为东盛提供一个能带来长远收益的平台。同时,笔者还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能靠踏踏实实搞实业获利,而不是靠玩资本发财。
·楼市“泡沫”真不好救 2007-11-16
  这些年,一些城市楼价涨得邪乎,媒体上早有“楼市泡沫”之说。最近股市火爆,“股市泡沫”之议又起。连巴菲特、罗杰斯之类的洋股神洋股仙出来说三道四了。可见兹事体大。
·调控房价需要银行出手 2007-10-26
  最近,银行业对购买“二手房”或第二套住房的贷款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意在抑制对住房的投资性需求。舆论对此褒贬不一,这些措施能否抑制投资性购房的需求,从而抑制房价提高的速度,也还有待观察。不过,笔者认为,调控房价确实需要银行出手了,在一定意义上说,真正掌控房价的钥匙在银行手中。
·外行看统计 2007-09-14
  近年间,一些权威机构公布社会经济统计数字,不少人觉得与自己的切身感受颇有差距。这一方面表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越来越多普通百姓关注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需要社会经济统计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也表明,社会经济统计部门在为社会提供服务时,还要下点工夫,让老百姓能明白这些数字,觉得可信,有用。
·对付涨价 莫若加薪 2007-08-24
  仅仅几年前,中外经济界人士还都为可能出现通货紧缩而担忧。而如今西方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已普遍转为预防通货膨胀。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也出现了10年来的最大涨幅。
·买油、买矿,不如买下竞争对手 2007-08-06
  自打中国成了外汇储备的世界冠军后,很多人为怎么花这么一大笔钱出谋献策。有的建议买石油,有的提出买矿石,储备起来;也有人说买几个“小贝”,让“国足”冲到哪里哪里……笔者觉得,买下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对手,才是个好选择。
·公司债券:为“流动性”再开一个出口 2007-06-01
  不必引用什么数据,人们也能看出,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同炙手可热的股票相比,公司债券至多只是个跑龙套的角色,甚至都没有一个正规的名分,被笼统地称为企业债券(公司都是企业,但企业不一定都是公司,还可以有其他组织形式)。笔者以为,一个健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要包括较为健全的资本市场,而在较为健全的资本市场上,公司债券扮演的角色不能只是跑龙套,而应该是相当吃重的。
·股指期货带来什么机遇与挑战 2007-04-13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交易就要登场了。教科书上说,股指期货是“20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金融创新成果之一”。人们普遍关注,这个新的金融工具将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什么影响。笔者认为,可以套用那句老话,“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是,对于监管机构、大的机构投资者和一般中小投资者来说,股指期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显然不尽一致,各方只有具体分析自己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才能趋利避害。
·农村需要金融 金融需要农村 2007-04-04
  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稳定的农业基础,对包括城市居民在内的全体国人所具有的重要政治和经济意义,恐怕人人耳熟能详,毋庸笔者赘言。笔者想指出的是,实现这个目标过程中,解决好农村金融问题不可或缺。
·食堂,总是人家的好 2007-02-16
  那时,我尚无家小,每月能准时领到40元工资和45斤粮票(在黑市上也有颇高的含金量),在食堂换15元的饭票,加上周日吃饭和偶与朋友小酌的花费,恩格尔系数为50%。在京城里算是比上略有不足,比下则大大有余的小康之人了。
·提高价格时"与国际接轨"不是个好理由 2006-12-18
  进入近代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西方落后了。中国人为实现自己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也应该"师夷之长",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管理制度。特别是在对外经济往来过程中更要遵守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但是,政府有关管理机构或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国有企业在对国内居民采取什么行政措施或商业行为时,尤其是要提高一些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时,不宜用"与国际接轨"作理由。笔者认为,至少,这不是一个好理由。
·理性看待外资高调唱好中国股市 2006-11-28
  最近,一些国际知名大投资银行高调唱好中国股市。预测明年上证指数要达到2500点的有之,预测要到2700点的也有之。果如是,真是皆大欢喜。股市上涨,上市的国有股和非国有股都能保值增值;投资者能获得更多回报;投行、基金、券商也能赚的满盆满钵。
·增加税收与构建和谐社会 2006-10-16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一举突破了3万亿元大关。国家统计局经初步核实后公布数据显示,当年中国GDP现价总量为183085亿元。由此推算,中国的税收占GDP的16%强。
·为金融改革提速喝彩 2006-10-08
  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着棋活,全盘皆活。15年前邓小平同志视察上海时如是说。现在重温这话,人们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繁荣股市要靠制度建设 2006-09-25
  经历几年低迷的股市终于出现转机,按上证指数计算,今年以来股价上涨了约六成。不论是投资者、上市公司、金融机构,还是政府管理部门莫不乐见于此。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健康活跃的股市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实现股市的长期繁荣主要靠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而不能靠什么政策刺激。
·让过剩的流动性过剩流向资本市场 2006-08-14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和货币信贷投放过多,是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政绩观不恰当,用行政手段推动投资。但也不尽然,还如有人所指出的,其背后的经济背景是流动性过剩。
·工商管理没有“圣经” 2006-07-26
  在工商管理方面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要紧的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自己国家,自己企业,自己所面临的市场环境,面临的竞争对手的具体情况,树立正确的理念,选择合适的策略。
·公司质量才是股市的真实基础 2006-07-24
  股票涨价,股市活跃对投资者、上市公司、证券商来说自然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而一个健康、活跃,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资本市场,对于完善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乃至完善整个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也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但愿中国股市从今真的走向健康发展的坦途!
·楼市消费出现偏差 调控房价该动谁的奶酪 2006-05-10
  房价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房子要建在土地上,而适于建造城市住宅的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取得了在一块土地建筑住宅的权利后,别人就不能够再在这块土地上建筑房屋,增加供应,展开竞争。如果盖房子像造冰箱、电视一样,不受土地资源的限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无限增加供给,就没有人能够让房价维持在远远超过社会平均利润之上的高水平了。实际上,房价中超额利润是地租,即依靠对土地的所有权或独占的使用权所收取的贡赋。由于其他成本在房价中所占比例很有限,所以调控房价的重点是调整地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