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临沂光耀实验学校红星民乐团奏响《沂蒙壮歌》民族管弦乐组曲首场音乐会。

这部民族管弦乐组曲以作家厉彦林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沂蒙壮歌》为蓝本,蕴含“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歌舞团常任指挥杨春林统筹下,70名乐手相互配合,柳琴、琵琶、扬琴等16余种乐器相织交融。
民族管弦乐《沂蒙壮歌》由《虔拜沂蒙》《红色沂蒙》《亲情沂蒙》《奋进沂蒙》《凯旋沂蒙》五个篇章组成,深度融合原著艺术讲述,并辅之以多媒体数字科技赋能,将作品从单一的听觉维度迁移到包裹性更强的情境性维度,从而呈现沉浸式、多元交互式的乐、书、画独造空间。“通过民族管弦乐作为文学作品的演绎载体,用民族管弦乐‘记取沂蒙、守望沂蒙、留住沂蒙、弘扬沂蒙’,既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又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水乳交融。”民族管弦乐《沂蒙壮歌》总导演,也是临沂光耀实验学校校长李凯坦言,沂蒙的壮丽是多面的,不止硬朗、豪放,还有朦胧、柔美,民族管弦乐《沂蒙壮歌》是对原著作品的深度还原和全方位呈现,是一次穿越时代、畅想未来的音乐之旅。
如何利用音符去诠释心中理想的壮歌,将管弦乐的高雅、灵动与革命的红、沂蒙山的厚重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组曲的独特风格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2021年12月起,主创作团队,开始研读原著,对乐曲反复推敲,几易其稿。“在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深入挖掘沂蒙红色基因,聆听临沂的时代之声,探索创新民族管弦乐的形式表现沂蒙精神题材。”临沂市沂蒙青少年民乐团团长顾振馨介绍,作品运用多种民族乐器,在管弦的交响与变奏中带给观众获得缓急有致、情感迸发的审美体验,是打造艺术精湛、思想精深、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的具体实践。
12岁的吕金篪是乐团竹笛演奏员,在排练《红色沂蒙》乐章时被认为其表现“失去打动人心的力量”。通过一堂“党课”,才让吕金篪意识到此前演奏的轻飘。“老师带我们看了《长津湖》,片中张小山牺牲时,战友大哭着问他家是哪里的,得到的回答是:‘山东临沂沂蒙山顾家村的!’那一瞬间,厉先生笔下的沂蒙精神如同烟花一般在我心中点燃、升腾。”正是这样的震动,让吕金篪“初演不解曲中意,再奏已是曲中人”。
“每一个音符都是对红色文化的激活和传承,让青少年全方位沉浸式体验沂蒙精神的‘活’的思政课”。罗庄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晖青说,“我们把传承沂蒙精神当作立德树人教育的核心、当作‘两创’工作的关键。”就像光耀学生民乐团的名称一样,《沂蒙壮歌》民族管弦乐组曲这个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的鲜活载体也将红星熠熠,精神永续。把乐曲中蕴含的沂蒙精神与全环境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高度契合,深入融合,有效展示,推进沂蒙精神进校园、进课堂,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和验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