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靠海护海 渔业“进楼”
——海南文昌冯家湾近海养殖转型调查
2022-06-14 记者 罗江 周慧敏 海口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海南文昌,冯家湾沿海农民世代以海为生。30多年来,近海养殖的迅速发展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收入,但粗放扩张下海洋生态频频亮起“红灯”。痛定思痛,文昌推动禁养区养殖场全部清退,利用6692亩的国有土地建设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探求群众增收和生态保护的共赢。

  这是正在建设中的文昌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6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生态之殇倒逼“虾苗谷”探路转型

  爷爷一辈子出海捕鱼,父亲“洗脚上岸”搞养殖,宝峙村养殖户曾广能把鱼塘“搬进”养殖示范厂房。这座新建的二层厂房外观平平无奇,里头却别有洞天:跨梁架空结构下,几十个养殖池和给排水管道、供氧管道有序分布,养殖池里饲养着“老鼠斑”“蓝瓜子斑”等高端品种鱼苗。

  去年入驻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曾广能尝到了工厂化养殖的甜头。4月24日到5月9日,他销售鱼苗20多万尾,收入超百万元。“比起露天养殖,这里温度恒定、光照可控,也不怕台风影响,培育高端品种鱼苗很有优势。”曾广能说。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冯家湾优良的海湾和水质吸引大批水产养殖企业进驻,渔民纷纷上岸养殖。在这个全国闻名的“虾苗谷”辐射带动下,文昌市虾苗占全国市场份额近30%。截至2018年7月,冯家湾地区有养殖户2144户,养殖面积达13443亩。

  与此同时,近海养殖粗放扩张下,海洋生态亮起“红灯”:密布的抽水管道和鱼塘像海岸线上的一道道伤痕,沙滩淤泥化、红树林退化、海水质量下降……

  生态问题也侵蚀着农民的“金饭碗”。“大家私接管道抽海水,养殖尾水又直排大海,再抽回来的水也是脏的。”曾广能说,水产粪污与残留的饵料、鱼药等污染物随意排放,局部海域水体水质恶化,导致养殖效益大幅下降。

  针对问题,2018年文昌市发布了《文昌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划定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文昌推动冯家湾一类生态红线区内养殖池塘、养殖场全部退出,并通过种植红树林等方式开展生态修复。

  但清退只是第一步,该区域的养殖产业是群众的增收支柱,并不能简单粗暴“一关了之”,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保障当地群众收入,是当地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利用沙港崀地区近7000亩国有土地,文昌2020年启动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建设。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管委会综合办公室负责人刘文龙介绍,为引导养殖退出户转型发展,园区专门规划1528亩土地,引导红树林保护区、冯家湾一类生态红线区以及沙港崀地区460多户退出养殖户分批入园。

  据入园养殖户介绍,园区组织园区专家团队围绕养殖户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成本控制等问题提供技术指导,并与保险公司合作探索建立水产养殖保险、水产种苗保险和水产品价格指数保险,进一步降低养殖户风险。

  技术赋能破解生态保护与养殖增收矛盾

  一期1983亩示范养殖户和示范企业陆续入驻,园区路网主干道实现功能性通车,预计年底实现海水取水工程和尾水治理项目正常运转……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一栋栋新厂房拔地而起。

  养殖户纷纷进驻,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也慕名而来。截至目前,园区已引进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渤海水产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16家企业和科研机构。

  坚持生态化、工厂化、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路径,园区努力实现劳动生产率、养殖户收入明显提高,经营风险、环境负荷明显下降。看中园区不断完善的高标准环保设施,渤海水产育种(海南)有限公司计划在园区内建设96亩水产育种基地,总投资1.5亿元。

  在渤海水产建成的首个养殖车间里,恒温、光源调节、海水超滤净水、水质监控、自动投饵等设施一应俱全。“进驻园区后养殖环境、条件变得可控,从试验养殖情况看,虾苗成活率和品质较以往显著提升。”该公司行政主管胡中杰说,项目完全建成后,南美白对虾种虾年产量可达20万对,预计年产值达2.28亿元。

  为破解水产养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园区规划建设深海取水工程,统一从近海2公里、水深9米的位置取水并供水,取水管线深埋,最大限度减少对海岸生态的破坏,同时有效提升水质。

  在曾广能所在的养殖示范厂房附近,园区的污水预处理站自动运转,通过加药气浮等工艺去除养殖尾水的污染物。刘文龙说:“园区内产生的养殖尾水、加工废水、生活污水统一处置确保达标排放,维护湿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平衡。”

  通过多层养殖模式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是园区探索产业创新的重要方向,园区已建成的养殖示范厂房均为多层结构。针对有意向入园的单位,园区明确集约化、工厂化、智能化建设的要求。

  园区养殖示范厂房设计单位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区主要是通过增高楼层实现多层养殖,后续还将探索同一楼层里的立体化养殖,为提高土地单位产出开拓更广阔空间。

  眼下,一些企业正探索利用立体空间进行智能养殖。东方农科(海南)海洋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志军介绍,公司依托园区养殖示范厂房现有的三层立体海水养殖条件,将引进涵盖工程学、生物学、水处理化学、现代电子信息学、现代建筑学等为一体的智能养殖新模式,具有节地、节水、节能、高效、环保等优点。

  5月31日,工作人员在文昌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养殖示范厂房里查看海葡萄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创新“搭梯”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曾广能所在厂房的二楼,屋顶采用透明钢化玻璃,自然采光量充足,养殖池中的海葡萄长势良好。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的技术员庄仁家介绍,这种藻类生性喜光,可作为高端餐饮食材或制作化妆品,生长周期为3个月,市场价格每斤达50元以上。

  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指导下,曾广能等养殖户正在开展各类水产新品种试养。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推行“科研机构+企业+养殖户”合作模式,以新品种、新技术助力入园养殖户增收。

  刘文龙介绍,园区推动产学研集聚发展,通过集成配套关键技术和设备,落地绿色养殖示范项目,为养殖业转型升级、养殖户增产增收赋能。

  眼下,园区内的文昌鲲诚现代海水养殖创新产业园项目正在施工,将于8月前完成4个车间建设并投产。项目现场负责人吴何飞说,该项目在海南率先突破工业化循环水系统苗种繁育和亲本选育技术,创新示范石斑鱼高密度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模式。

  多名入园企业负责人指出,园区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完善的基础设施,日渐浓郁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氛围,也让企业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在这里,企业之间、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将更加便利。

  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之外,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还承担着打造水产种业南繁基地的重任。依托基因芯片和分子育种技术,渤海水产正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合作开展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的良种选育。渤海水产的养殖车间里,饲养着公司自主选育的“广泰1号”等南美白对虾品种,工作人员正在开展新品系选育、隔离养殖测试等工作。

  6月12日,由海南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共建的海南(文昌)渔业创新研究中心在园区挂牌。海南将水产种业纳入“南繁硅谷”规划,吸引科研单位和科技人才落户海南,持续推进一批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建设,加强苗种扩繁基地建设,强化科技支撑,扩大生产能力。

  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入园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科研团队,园区正在筹建种苗繁育联合研究中心,将承担水产养殖的省部级课题研究、科学实验,水产原良种的引进、繁殖、选育、供种保种、养殖推广、技术服务等工作,围绕鱼、虾、贝等水产养殖对象开展全产业链科技攻关。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B矩形广告大

靠海护海 渔业“进楼”

靠海护海 渔业“进楼”

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推行“科研机构+企业+养殖户”合作模式,以新品种、新技术助力入园养殖户增收。

·IP乔装路子多 十元就能“漫游世界”?

这家企业何以“双赛道”发力

这家企业何以“双赛道”发力

这家企业还在发力新能源,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纯电动三大新能源技术路线齐头并进,其中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已实现量产。

·年内11家国企登陆A股 科创属性凸显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