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基建投资将发挥更加关键性的作用。下一步,基建投资如何进一步扛起大旗?资金等要素保障是否能跟得上?对此,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接受了《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
加快推进一批论证成熟的水利工程项目,加快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5月的最后一天,由国务院印发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出炉,多项政策安排聚焦拉动基建投资,扩大有效需求。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从6方面提出24条政策措施,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
康勇表示,从资金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基建的资金来源主要与财政支出相关,民间投资在基建领域尚待发力。
康勇指出,今年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按3.65万亿安排,包括去年11月财政部提前下达1.46万亿元的限额,叠加四季度发行的1.2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尚有很大一部分没有使用,这部分资金也结转到今年使用,使得今年实际可以使用的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高于去年。同时,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将达到9.8万亿元,较去年预算值增加1.5万亿元,今年地方政府财力将有所提升,有利于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扩大有效投资。
对于民间资本,康勇表示,由于准入门槛较高,民间投资在基建领域尚待发力。未来可以适度放宽市场准入领域,通过发挥地方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合理引入民间资本,扩大有效投资。
“过去我国的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其中制造业投资中有85%来自民间投资。近年来受新冠疫情传播、经济面临不确定性加大、房地产企业流动性收缩等因素影响,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的比重有所回落,但仍有57%左右的投资来自民间。”康勇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近期政府也出台了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此次中央财经委会议强调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投资运营,可以看到,在政策上给予了民间资本很多的支持。
康勇认为,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首先要进一步打造更加公平、鼓励竞争的市场环境,放宽准入领域,稳定市场预期;第二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提高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资源的配置效率;第三可以加大信贷支持,拓宽民企融资渠道,切实解决好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当前以‘东数西算’为代表的新基建、绿色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机会持续涌现,在此过程中,若能够调动好民间资本,将有利支撑民间投资发展,这也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康勇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