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数读政府工作报告丨在高基数上努力实现中高速增长
——代表委员和业界人士热议“稳增长”
2022-03-06 记者 班娟娟 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5%左右。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举行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这是全国人大代表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一些代表委员和业界人士表示,GDP增长预期目标充分考虑了当前经济运行实际,体现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有利于引导发展预期、提振市场信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回望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GDP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新的下行压力, 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稳增长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就业、保障民生。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人,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明显大于去年,必须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速。

  “今年5.5%左右预期目标的设定,首先考虑了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在3月5日的国务院新闻办吹风会上表示,经济稳是基础。今年实现5.5%左右的增长,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就有基础,经济运行就能保持在合理区间。

  向东指出,去年我国GDP达到114.4万亿元,在这个基础上实现5.5%的增长,相当于5年前增长7.4%、10年前增长10.5%;对应的经济增量超过9万亿元,与世界上排第11、12位的经济体一年的经济总量接近。

  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表示,今年5.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的政策导向,也体现了主动作为,要求我们付出努力去实现。

  如何实现“5.5%左右”的GDP预期目标?向东表示,今年要着重做好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二是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今年财政、货币、就业优先等政策力度不小,财政支出超过26万亿元,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货币政策要强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创新,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政府工作报告对“稳增长”的路径着墨颇多——“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宏观政策有空间有手段,要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完善减负纾困等政策,夯实经济稳定运行、质量提升的基础”“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5.5%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我国经济韧性强、政策空间大,只要把各项宏观调控政策落到实处,通过艰苦努力是能够实现的。”温彬说。

  徐冠巨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市场主体”和“活力”,强调“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等,并明确一揽子务实可行的举措,系统性、针对性都很强,贴近企业期盼,对1.5亿市场主体意义重大,更加坚定了企业的发展信心。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完善减负纾困等政策,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等,这些道出了企业的所思所忧所盼,有助于增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挑战的能力,让企业对更好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矩形广告大

线上不拘一格巧招工 线下多方搭台拓渠道

线上不拘一格巧招工 线下多方搭台拓渠道

记者调查发现,在稳就业大背景下,各地积极探索创新举措,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小麦管得怎样?种子有无保障?农机够用吗?

浙江国资国企“一子落”促“全盘活”

浙江国资国企“一子落”促“全盘活”

在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开局之年,全省各级国资国企主动服务大局,积极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全力落实国企在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服务保障。

·改革举措添动力 头雁效应激活力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