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医药(600276.SH)11月19日晚间公告,决定对研发支出资本化时点的估计进行变更,这意味着长期以来将研发投入全部费用化的恒瑞医药,也开始尝试部分资本化。变更后的会计政策于当日起执行。
“这种做法虽然是合规的,但投资者需要关注公司变更会计政策的合理性和真实动机。”11月21日,A股某主板公司独董(财务方向)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任何一家公司而言,应该保持会计政策的稳定性。他预计,此次变更会计政策将增厚恒瑞医药2021年利润。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对比国内创新药公司普遍采取的研发支出资本化会计政策来看,恒瑞医药此前会计处理极为保守,研发支出全部做费用化处理,被财务界视为医药行业典范。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恒瑞医药变更会计政策的前几天,公司任职长达7年的财务总监辞职。
有望增厚当期账面利润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在此次会计估计变更前,恒瑞医药是将研发项目的所有支出于发生时全部费用化处理,而此次变更后,恒瑞医药将公司药品研发项目分为需要临床试验的药品研发项目和其他药品研发项目。
引发外界关注的是需要临床试验的药品研发项目。公告指出,研究阶段支出是指药品研发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或关键性临床试验)阶段前的所有研发支出;开发阶段支出是指药品研发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或关键性临床试验)阶段后的研发支出。
《经济参考报》记者查询科研文献《Innovationinthepharmaceuticalindustry:NewestimatesofR&Dcosts》统计,全球50个大药企的1552个自主研发创新药在临床I、II和III期平均研发支出总额分别为0.25亿、0.59亿和2.55亿美元(2013年数据),由此可见,从海外成熟市场大药企的研发经验来看,创新药研发三期临床投入占比最大,超过一期、二期投入总和。因此,Ⅲ期临床阶段的研发支出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对公司当期业绩影响也较大。
“会计准则对于研发支出的处理是有严格规定的。”前述独董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恒瑞医药此次变更会计政策是符合规定的,公司每年的研发支出巨大,此前全部费用化处理,对公司业绩影响很大。此次公司将研发支出细化处理,符合条件的进行资本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厚公司利润。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恒瑞医药研发费用分别为26.70亿元、38.96亿元、49.89亿元和41.42亿元,当期资本化研发投入金额均为0。
一位资深注册会计师告诉记者,一般来说,研发支出费用化处理会对当期利润造成比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创新药企而言,由于前期研发投入很高,如果全部采用费用化处理会对当期利润产生较大影响;而通过资本化处理后,形成的资产会在未来的产品生命周期内进行摊销,这样企业前期的压力就会相对减轻,同时也会增厚企业当期利润。
他进一步表示,“总而言之,研发支出资本化越多,将减少企业当期费用,增厚当期利润;而费用化越多,则增加企业当期的费用,减少当期的利润。”
恒瑞医药表示,公司根据研发项目的进展召开专家评估会,开发阶段支出经评估满足资本化条件时,计入开发支出,并在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时,结转确认为无形资产。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则计入当期损益。研究阶段的支出,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此次变更会计估计的原因,恒瑞医药称,为了优化公司产品结构,丰富公司产品的种类,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公司对研发项目推行了信息化与精细化管理。随着研发实力和经验的积累,公司成立了专家组定期对研发项目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业务发展需要及市场情况适时对研发项目进行调整,减低了研发结果及商业化成果的不确定性。
同时,基于研发项目支出归集及核算可靠性的提高,以及研发结果不确定性的降低,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的相关规定,并参考同行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支出资本化情况,恒瑞医药决定对研发支出资本化时点的估计进行变更,使公司研发费计量更加符合公司实际情况。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在A股97家创新药概念股中,去年有57家公司存在研发费用资本化,据计算,57家创新药公司去年研发费用资本化平均值为0.94亿元,研发费用资本化占比平均值为24.92%(算术平均)。
其中,资本化研发投入排名前五的创新药公司分别为复星医药、信立泰、贝达药业、亿帆医药、海思科,金额分别为12.08亿元、4.01亿元、3.8亿元、3.59亿元、3.5亿元;资本化研发投入占比排名前五的创新药公司分别为亿帆医药、通化东宝、香雪制药、新天药业、信立泰,占比依次为60.01%、56.02%、53.32%、53.24%、51.95%。
表1.2020年A股创新药公司研发投入资本化金额、占比排名前十的公司
(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尽管此次恒瑞医药此次罕见地将研发支出资本化,但与同业公司标准相比,恒瑞医药的会计政策依然显得相对稳健。
缓解业绩增长压力
受访人士认为,恒瑞医药变更会计政策与公司业绩增长压力有关。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自2018年以来,恒瑞医药进入国家集中带量采购的仿制药共有28个品种,中选18个品种,中选价平均降幅72.6%,对公司业绩造成较大压力。与此同时,国内创新型生物医药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研发、人力、生产等各项成本快速上涨,生物医药创新面临严峻挑战。
为此,恒瑞医药迫切需要转型升级,集中资源在创新等方面实现快速突破。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2年—2020年,恒瑞医药研发投入依次为5.35亿元、5.63亿元、6.52亿元、8.92亿元、11.84亿元、17.59亿元、26.7亿元、38.96亿元、49.89亿元,复合增速达32.19%。
同时,恒瑞医药研发投入占比也高居不下。2012年—2020年,公司研发投入占比依次为9.84%、9.08%、8.75%、9.57%、10.68%、12.71%、15.33%、16.73%、17.99%,已连续六年持续攀升。
图1.恒瑞医药近9年研发投入及占比情况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尽管研发投入与日俱增,但恒瑞医药近年研发投入全部采用费用化处理,计入当期损益,而随着公司研发力度不断加大,叠加集采压力,恒瑞医药业绩开始逐渐承压。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恒瑞医药营收增速分别为25.37%、10.15%、-14.84%;净利润增速依次为13.77%、-13.03%、-3.57%。
可见,与以往基本保持在10%以上增速不同的是,今年第二季度,恒瑞医药营收增速开始明显放缓、净利出现较大下滑,第三季度营收与净利更是双双下滑。
图2.恒瑞医药近11季业绩增速统计(%)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正是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恒瑞医药的股价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今年以来至11月21日,恒瑞医药股价区间跌幅达43.93%,同期大盘涨幅为2.51%、行业涨幅为10.2%,同时从总市值上看,恒瑞医药A股医药市值“一哥”的地位已经失去,药明康德、药明生物、百济神州等均已超越。
图3.恒瑞医药今年股价走势图片来源:同花顺
前述独董表示,由于很多研发项目到年底进展比较清晰,便于公司对研发支出进行会计核算,恒瑞医药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可以增厚账面利润、缓解公司业绩增长压力。
任职七年的财务总监辞职
值得注意的是,11月12日,恒瑞医药公告收到财务总监周宋的辞职报告。
《经济参考报》记者翻阅周宋履历发现,其任职恒瑞医药财务总监已有七年之久。公告显示,周宋出生于1973年,1993年毕业于南京审计学院审计专业;2009年-2012年在南京理工大学攻读EMBA并获得硕士学位;1993-2002年在连云港市医药采购供应站工作,历任审计科副科长、财务部经理、总经理助理;2003年至今在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历任财务部副经理、财务部经理、研究院副院长,2014年4月起任公司财务总监。
根据恒瑞医药2020年年报披露,周宋任职任期终止日期为2023年1月15日,2020年年薪为74.11万元。
而接替周宋的是刘健俊,据恒瑞医药公告,刘健俊来自毕马威,今年6月刚刚加入恒瑞医药:
刘健俊,男,中国国籍,1977年出生,无境外永久居留权,香港理工大学会计学学士及硕士,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中国注册会计师,香港会计师公会资深会员,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公会资深会员(ACCA),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曾任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计经理、审计高级经理、合伙人。2021年6月加入恒瑞医药,任子公司副总经理。
公告称,因个人原因,周宋申请辞去公司财务总监职务,辞职报告自送达公司董事会之日起生效。辞去上述职务后,周宋仍在公司工作,本次人事变动不会影响公司工作的正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