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海外布局挤进全球汽车工业领跑赛道 _ 经济参考网 _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首页 >> 正文

吉利:海外布局挤进全球汽车工业领跑赛道
2019-11-29 作者: 记者 王俊禄 杭州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汽车”,到“造每个人的精品车”,再到“做新能源节能技术的引领者”,我国第一家民营汽车制造企业吉利汽车用产品“说话”,持续创新升级,赢得了全球市场的认同。吉利汽车澎湃的创新动力,也是中国制造实施创新驱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回响。

广州车展领克展台

  从“能造车”到“造好车” “小步快跑”迈向世界

  身为吉利创始人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回忆起自己15岁那年,看到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报道,便萌发了创业的强烈念头。

  1981年,李书福开了一家照相馆,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1986年,李书福从生产冰箱配件、装潢材料和摩托车等开始,成为制造业创业大军中的一员。1997年,吉利正式进军汽车行业,在浙江临海建立了首个汽车生产基地。同年8月,吉利的第一辆整车下线。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吉利也拿到“准生证”,获准生产轿车,开始规范化生产。

  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老百姓对汽车等消费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在当时,汽车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吉利敏锐察觉到了市场需求和价格供给这一矛盾,果断采取“低价战略”,提出“三五”造车目标——“五万元、五升油、五个人”,即车子售价仅为五万元,跑一百公里只需五升油,车内能坐下五个人。

  价格低廉但质量过关的吉利汽车一举冲破轿车合资企业的市场垄断,使轿车从奢侈品变成老百姓都买得起的消费品,吉利成功跻身中国轿车行业十强。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吉利控股集团从“小作坊”起步,靠着“小步快跑”“薄利多销”,探索了一条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造车之路。

  在发展过程中,吉利不光追求价廉,更注重产品品质。第一次“转身”,是2007年,在相继推出几款靠低价占领市场的车型后,吉利和经销商签署《宁波宣言》,宣布放弃价格战,向“技术先进、品质可靠、服务满意、全面领先”转型,在技术、品质、服务、员工生产条件、车内空气质量、零部件采购等方面,均提出了新要求。

  收购沃尔沃后,吉利的技术水平获得提升,2014年开始第二次“转身”,宣布“造每个人的精品车”的发展战略。吉利车的平均售价从此前的五六万元提升到八万元,一些高端车卖到18万元到20万元,在市场上收获了良好的销量和口碑。随着吉利汽车高端产品结构的持续优化,单车售价逐年攀升,消费族群也在不断变化升级,向一二线城市和年轻化转型。

  汽车工业进入新赛道 “做新能源节能技术的引领者”

  2010年3月28日,吉利控股集团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100%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并于同年8月2日完成交割,吉利控股集团成为中国第一家跨国汽车公司。本着“沃尔沃是沃尔沃,吉利是吉利”的品牌定位和“放虎归山”的经营原则,沃尔沃汽车运营良好,收购后第一年就扭亏为盈,并连续实现增长。

  面向未来,如何打好转型之战?吉利控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内,吉利通过持续性的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视人才培养;对外,以开放的胸襟、全球化视野,积极融入全球汽车工业大熔炉中,与上下游产业链伙伴共同打造未来移动出行新生态。

  对汽车企业来说,最大的底气在于技术。2017年,吉利和沃尔沃联合推出开发的CMA架构问世,引发行业震动。2018年,吉利控股集团的研发投入约为210亿元人民币,占2018年集团销售总收入的6.4%。近十年,全集团的研发投入近1000亿元人民币,并在全球建立了五大工程研发中心(杭州、宁波、哥德堡、考文垂和法兰克福)和五大造型设计中心(考文垂、哥德堡、巴塞罗那、上海、加州)。

  围绕“让中国的汽车跑遍世界”的目标,吉利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不断推进中国民族汽车品牌的全球布局。2012年,吉利首次进入世界五百强,成为唯一入围的中国民营汽车企业,也正式迈出了进军世界的步伐。

  目前,全球汽车工业进入新赛道。新能源汽车成为吉利布局的重点之一,吉利提出“做新能源节能技术的引领者”的目标。此外,吉利紧抓“互联网+”契机,成立“曹操出行”,致力于从汽车制造商向出行服务商的转型。

  在开放合作中拥抱智能网联时代

  沃尔沃汽车在中国和比利时的工厂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西两端。当中欧班列从太平洋西岸穿行到大西洋的东岸,亚欧大陆的最东端和最西端便在新的契机下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个由中国民营企业启动的汽车产业故事,已成为丝绸之路上流动的新发展传奇。

  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吉利控股集团抓住机遇,深化海外布局,不仅推动了沃尔沃汽车品牌的复兴和持续发展,还实现了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伦敦电动汽车、宝腾汽车的文化融合、人才融合、技术融合,协同效应正在发生聚变。

  “从单一产品贸易的‘走出去’,到深度参与当地工业化的‘走进来’思维转换,进一步促进了吉利的全球化布局。”据介绍,吉利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主要有四大布局:西到大不列颠,重塑伦敦百年经典出租车;横跨斯堪的纳维亚,振兴北欧豪华品牌;南临马来西亚半岛,助力宝腾重振雄风;北抵西伯利亚,助力白罗斯俄实现国产汽车梦。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杨学良介绍说,目前吉利已发展成为一家集汽车整车、动力总成、关键零部件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于一体,并涵盖出行服务、线上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教育、赛车运动等业务在内的全球型集团。此外,吉利还稳健推进全球创新型科技企业的建设,逐步实现由汽车制造商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变。

  吉利控股集团围绕立体出行的布局还不止于此,教育、文旅等产业看似与汽车毫不相关,但吉利通过跨行业整合资源,打造了汽车产业生态圈。

  5G时代到来为汽车智能网联开辟了新战场。“中国是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引领者。吉利将着力构建5G时代下的智慧出行生态,致力于成为全球智能网联汽车的领军者。”杨学良说,“智能科技”将成为吉利产品的DNA和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杨学良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驱动产业全面重构,传统的汽车产业链正向全新的出行生态圈演进,汽车产业将由单纯的“制造”转变为“制造+服务”,汽车产品不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更将成为可移动的智能网联终端。由此汽车产业单打独斗的时代即将结束,包括信息、交通、能源等在内的多个产业都将直接参与到汽车行业中来。

  业界认为,未来对汽车企业来说,不仅要考虑汽车研发制造,还要考虑车辆出行服务;不仅要考虑多元技术,还要考虑商业模式;核心在于到了3.0阶段,企业不仅要考虑“怎样造好车”,还要考虑“怎样用好车”。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农资“忽悠团”屡打不绝 测土配方“叫好不叫座”

农资“忽悠团”屡打不绝 测土配方“叫好不叫座”

记者走访了解到,一些农村肥料市场秩序混乱、监管乏力,换包装、偷含量、傍名牌、套洋名屡见不鲜,一些不法商家虚假宣传误导农民,少数商贩恶意坑农,农民无从辨别真伪。

·警惕区块链成行骗“金字招牌”

风烟万里望五津——川藏线见证我国西部路网建设历程透视

风烟万里望五津——川藏线见证我国西部路网建设历程透视

以川藏线为纽带,古老的雪域高原与内地的沟通越来越便捷、联系越来越紧密,也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向开放、拥抱世界。

·北京发布国企改革成绩单: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用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