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忽悠团”屡打不绝 测土配方“叫好不叫座” _ 经济参考网 _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首页 >> 正文

农资“忽悠团”屡打不绝 测土配方“叫好不叫座”
2019-11-25 作者: 记者 侯文坤 赵久龙 邵琨 刘智强 顾煜 吕雪莉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近年来,农民受假劣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坑害事件频发,危害极大。

  肥料被称为粮食的“粮食”,“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江苏、山东、贵州、湖北、新疆等多地走访了解到,各地组织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因地制宜推行测土配方施肥颇有成效。但一些地方仍存在化肥过量、盲目施用等问题,假冒伪劣化肥充斥,农资“忽悠团”屡打不绝,肥料市场秩序混乱监管乏力,农民使用化肥缺科学指导,测土配方施肥叫好不叫座,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

  价格上涨明显 用肥不当现象突出

  一些农户盲目购肥、随意用肥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地方肥害事件时有发生,局部地区化肥过量使用造成面源污染,导致土壤板结、酸化、地力下降等。

  种子、农药、肥料是农业生产“三驾马车”,我国是全球化肥第一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了解到,当前农民使用农药化肥渐趋理性,既看品牌更关注质量,使用量有所降低。

  当前,很多种粮大户普遍理性施肥,甚至自发“试验”比对肥效。山东滨州市秦皇台乡瓦屋张村种粮大户张学真几年前购买肥料只注重低价,如今更理性。他介绍,优质缓释肥160元一袋,第二年小麦返青时再追20斤尿素即可。低质化肥80元一袋,但第二年还需追肥两遍,多花100元还损害地力。

  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白茅岭小麦种植基地管理员张洪国种了100亩地,他把地块一分为二,其他植保条件相同仅肥料品牌不一样,自发进行肥效比对“试验”。“不只是我,许多种植大户都这样做‘试验’。粮食是大宗商品,大户对价格极其敏感,因天气不好造成的减产可以接受,但不能被‘假化肥’给害了。”他说。

  尽管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了合理使用优质化肥的重要性,但化肥价格的上涨,还是给农民增添了不小的负担。贵州遵义市四渡镇观坝村村民王大碧是种植蔬菜大户,每年使用农家肥约200吨、商品有机肥约50吨、化肥约20吨。“农家肥从周围的养猪场、养鸡场拉,一年投入运费约1万元;商品有机肥800元每吨,每年大概花4万元;往年化肥投入2万多元,但今年尿素价格从2400元每吨升至2900元每吨,钾肥从2800元每吨涨到3200元每吨,种植成本推高不少。”王大碧说。

  多位受访的农户表示,化肥施用量在农业生产里占成本逾10%。对比发达国家,我国化肥施用量要高出30%左右。湖北枣阳市隆兴园丰合作社理事长阮联平介绍,前两年他买了两台产自意大利的玉米播种器,肥料和种子一起下,这台机器自动控制施肥量上限,最高为70斤每亩。“通常情况下,我们一亩地起码要下100斤肥料,利用率低,成本高。”

  种粮大户普遍意识到化肥等农资重要性,但部分散户仍然只图便宜,且使用不当。在山东惠民县农丰农资商店,一位果农带着根部上方腐烂发黑的树苗进门就骂:“你这个农资不行,是不是坑人!”经过农资经销商耐心解释,他才逐渐平静下来。原来药和肥都没问题,但农民为了省钱,将使用一次的量分两次用,且用法不对。

  此外,氮肥严重过剩、磷肥偏多,钾肥使用不足也导致农作物产量上不去。俗语说,氮长叶子磷长果,钾肥不足长柴火。江苏宿迁市上塘镇种粮大户许贤栋说,一些小厂生产的化肥虽然包装标识的氮磷钾总含量达标,但实际含钾量偏低,抽穗坐果时才能看出差异。还有部分农民不信任有机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9团工作人员张中平透露,去年他们使用过有机肥,成本高出近一倍却不见效果,今年都换回普通肥了。“有机肥是假劣肥料‘重灾区’,不敢用。”

  行骗成本低 常识亟待普及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农资“忽悠团”行骗成本低,监管乏力。山东烟台众德集团有限公司代理商陈正福说,销售假劣肥料的多为下乡“忽悠团”,他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流窜行骗。

  记者走访了解到,一些农村肥料市场秩序混乱、监管乏力,换包装、偷含量、傍名牌、套洋名屡见不鲜,一些不法商家虚假宣传误导农民,少数商贩恶意坑农,农民无从辨别真伪。

  “假冒伪劣化肥充斥市场,小农户最容易上当受骗。”多位业内人士说。

  “国产肥料仿进口肥料、傍知名品牌肥料、有机肥料仿生物肥料、以‘硝酸铵钙’冒充尿素、有机肥使用工业废弃物作为原料……假劣肥料泛滥,在坑农害农的同时,对正规厂家的市场造成严重挤压。”江苏省宿迁市上塘镇农经中心副主任殷宗辉说。

  记者走访了解到,贵州市面上出现“俄罗斯复合肥”,进货渠道不明。还有一种叫“贵定普钙”的化肥在市场上畅销,很受农民欢迎,但记者查询发现,生产“贵定普钙”化肥的这家企业早已倒闭。

  陈正福透露,农村“偷含量”化肥多,比如标称氮磷钾总含量为48%的复合肥料,实际只有36%。“因为含量每减少1%,每袋化肥成本大约降低6元,不良商家就这样以次充好‘偷含量’坑骗农民。”

  湖北枣阳市兴隆镇灵庙村种粮大户陈大明说,一些“忽悠团”送点牙刷、矿泉水办场讲座就把假化肥卖给农民了,这种类似“给老人卖保健品”的套路,特别容易骗到农村种田的老人。宿迁市泗洪县天岗湖乡潘四军农资销售点负责人潘四军说,“‘忽悠团’开着大卡车下乡接农民,请到城里大吃大喝,骗得农民纷纷掏腰包买化肥,懂行的人一看,都是假的。”

  多位乡镇干部告诉记者,农村肥料市场竞争失序,也与相关部门查处和打击力度不够有关,当前还存在多头管理、多头执法、职责不明、职能交叉、监管缺位、以罚代管等问题。

  此外,测土配方施肥叫好不叫座,农民反响差。一些农民和种植大户反映,测土配方施肥理念非常好,节本增效更环保,但“测”和“配”的环节都需要钱,农业部门技术服务中心的人不愿来,推广不开。“几亩地测试一下可以,普遍推广开就难了。没钱大面积测土,就算测了,也找不到人来帮‘配’肥。”江苏沭阳县贤官镇种粮大户付子来说。

  加强流通监管 严打制假售假

  肥料质量的优劣与使用是否合理,不仅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而且影响生态环境。受访的农民对假劣肥料深恶痛绝,普遍认为加强肥料市场管理与化肥使用技术培训刻不容缓。

  许贤栋等建议,加大化肥流通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打击造假者,同时打击售假者。一些受访的农业干部建议,逐步理清农资供货渠道,打击一批曝光一批,监管执法延伸到最基层。进一步规范理赔制度,农民、种植大户在经销商处购买农资时应签订责任书,或赔偿协议,便于出现纠纷时追责。

  遵义市新民镇中心村黄土坎组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谢福勇呼吁,农业部门多组织技术培训,引导农民和种植大户使用新型肥料。相关部门对化肥进行统一的认定和标识,让假劣化肥“现形”。加强宣传引导和技术培训,帮助农民合理购买、使用化肥。

  部分受访的业内人士建议,探索土地所有权主体法人化。山东省滨州市国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培国呼吁,让种地的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服务公司等法人来控制土地,统一种植、使用肥料,便于农业、工商、税务部门监管,避免散户农民自己用劣质肥料,相关部门也难以监管。

  此外,针对一些化肥厂只卖货给经销商而不卖给种植大户的情况,部分受访的种植大户呼吁,化肥生产厂家“开绿灯”,让种植大户、合作社直接从厂家购买,节省成本。

  监管亟待下沉 打击化肥制假售假网络

  “没啥人种地了”“周边镇上的农资商关了几十家”“忽悠农民的假冒伪劣太多,卖正品的没法干了”……一边是传统市场缩水的挤压,一边是假冒伪劣化肥排挤,不少化肥经销商反映,当前农村化肥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突出,正规、优质的化肥经销商生存空间严重压缩,呼吁各方共同加强打假网络,引导新型化肥市场发展,支持农资商加快转型。

  “以前主业是农资,副业是农场,现在反过来了。”中部某省一农场负责人万文勇2006年开始做化肥等农资代理,这几年他的压力逐年增大。“化肥销售量从以前500吨一季下降到今年70吨一季。假劣化肥抢走了市场,但‘吃’了假劣化肥的粮食,人又如何下咽呢?”

  万文勇的境遇并非个案,近年来随着环保和去产能政策不断推进,加上部分地区农村土地抛荒严重等,传统肥料市场明显缩水。

  江苏沭阳县长卫农资经营部负责人徐长卫也有同感,传统肥料市场缩水,虽然新型肥料销量在增加,但主要靠大户支撑。一些较大的农资商主动寻求转型,比如调整销售有机肥、生物肥、专用肥等,推广测土配方等新模式,但市场认可度较低。

  “测土配方现在也比较混乱。有的经销商为了讨口饭吃,就说别人测的不对,不断误导、忽悠农户,导致测土配方施肥需求增长缓慢。”做化肥农资20多年老汪说。

  经销商头上不止“市场缩水”这一座“大山”,业内人士指出,去产能过程中虽然关闭了不少小化肥厂,但仍有一批“打游击”的小作坊游离在监管之外,用“伴大款”“偷养分”“忽悠团”等方式坑农害农,严重压缩正规经销商和好肥料生存空间。

  “多是老人妇女种地,图便宜,我们乡镇约三分之一农户用假冒伪劣化肥。一些小厂的套路就跟忽悠老人买保健品一样,随便办个讲座、管顿饭、送点小礼品,现场就把化肥给卖了。”万文勇说,不比农药,化肥造假相对容易,多数以氯化铵为原料,加点填充料,经简单物理加工就能做出只含氮,不含磷钾的“肥料”,冒充复合肥卖。“小作坊一包最少赚80元,远高于代理商10元一包的利润。”

  “销售纯假肥料的都是下乡“忽悠团”的形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此外,更多的是偷减含量,比如氮磷钾总含量为48%的复合肥,但他们只给到36%。每减少1%的含量,每袋化肥成本大约降低6元。”烟台众德集团代理商陈正福说,还有些小企业和个人为牟利故意假冒名牌大厂生产肥料。

  “我们一袋复合肥卖140多元,不正规的化肥一袋80元,效果很差,但是有的农民为降低种地成本,就会选择价格低的,导致正规化肥市场被挤压,正规厂家也会选择减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奇台总场三农农资经销部刘春兰说。

  “化肥造假可追溯性不高。”中部某省一家化肥生产企业负责人柳文发说,在他所在的市,证照齐全且规模、标准生产的化肥企业仅他们一家,但其他三五人搞个机器即生产的小作坊不下10家。“他们‘直销’,我们还有不少‘中间环节’,以及农户对经销商、经销商对厂家普遍存在的赊销所带来的风险。”

  不少化肥经销商指出,现阶段市场监管并没有跟上。期盼机构改革后,有关部门尽快编织起延伸至村一级打击假冒伪劣的执法网络,并对正处在经销商转型服务商的农资流通企业给予更多支持引导。

  他们建议,机构改革后,监管宜下沉,构建延伸至乡镇、农村的监管执法网络,着力打击“流窜造假售假”等现象。陈正福说,眼下由于假冒肥料可以从厂家直接销售到用户手中,隐蔽性很高,市场监管部门不易察觉,有人举报才处理,处理时罚款又受额度限制,违法成本过低,因此假劣肥料才畅行无阻。

  受访的业内人士建议,监管执法要管住两端,一是源头端监管要精准淘汰小作坊式企业,设置生产能力、厂房面积等几个硬指标,排查严打流窜的小作坊。二是消费端执法要深入用肥一线,不能飘在上面,监管部门要主动掌握本地肥料的销售情况,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提高违法成本,让农资市场健康发展。

  政府引导拓展新型肥料市场,并适当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种粮大户已逐步意识到肥料的重要性,但大量小散户仍然只认价格。农业部门应引导农民使用新型肥料,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施肥知识,教会农民正确识别肥料。同时,建立优质农产品优售优价的稳定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新型肥料的市场占比,减少土壤污染,助力化肥行业转型升级。

  此外,有经销商表示,还需减少部分地区化肥行业“地方保护”,降低农户用肥成本。

  (本版报道除署名外均由记者侯文坤、赵久龙、邵琨、刘智强、顾煜、吕雪莉采写)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农资“忽悠团”屡打不绝 测土配方“叫好不叫座”

农资“忽悠团”屡打不绝 测土配方“叫好不叫座”

记者走访了解到,一些农村肥料市场秩序混乱、监管乏力,换包装、偷含量、傍名牌、套洋名屡见不鲜,一些不法商家虚假宣传误导农民,少数商贩恶意坑农,农民无从辨别真伪。

·警惕区块链成行骗“金字招牌”

陈李济跑出改革加速度

陈李济跑出改革加速度

创新驱动也一直是陈李济产品传承发展的制胜法宝。陈李济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在“大南药”产业之外开拓新兴产业。

·格尔木光伏“领跑者”项目实现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