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新“一翼”悄然起飞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纪实
2018-12-14 作者: 记者 李斌 关桂峰 孔祥鑫/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没有大张旗鼓,没有热闹的仪式,伴随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近日启用,作为北京新“两翼”之一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正悄然“起飞”。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历史性工程”乃至“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北京城市副中心历经3年建设,终于“花开落地”。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角。记者 罗晓光 摄

  三大示范区: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运河东大街”“清盛路”“清风路”……记者近日在行政办公区现场看到,一块块路牌为过往车辆“指路”,不时有工作人员刷卡进入……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多次主持会议研究,亲临实地视察,作出重要指示。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时指出,站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有21世纪的眼光。规划、建设、管理都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不但要搞好总体规划,还要加强主要功能区块、主要景观、主要建筑物的设计,体现城市精神、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

  “一支塔影认通州”。流淌千年的大运河,穿越城市副中心。

  根据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规划范围约155平方公里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将“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遵循中华营城理念、北京建城传统、通州地域文脉,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形成“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一带是以大运河为骨架,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形成一条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带,沿运河布置运河商务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地区、城市绿心3个功能节点。

  初冬时节,大运河森林公园落叶缤纷,不少游人悠闲漫步。碧水倒映着蓝天,在此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运河人”王有顺说,真没想到能治理得这么好。

  ——一轴是沿六环路形成创新发展轴,向外纵向联系北京东部地区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新机场,对内串联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等4个功能节点。

  ——多组团是依托水网、绿网和路网形成12个民生共享组团,建设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市社区。今年6月对外公布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草案提出,在每个街区设置一处家园中心,将部分公共设施适当集中设置、混合设置,就近满足居民的居住、就业、交通、教育、文化、医疗、休闲等需求,实现居民从家步行5分钟可达各种便民生活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可达家园中心,享有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达到100%。

  据了解,通州将打造五个“一翼”:坚持“副中心质量”,打造高质量之翼;构建大尺度生态空间,打造绿色之翼;以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为目标,打造宜居之翼;加强文化传承保护,打造人文之翼;辐射带动廊坊北三县发展,打造协同发展之翼。

  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地上建筑规模约1亿平方米。同时,划定约9平方公里战略留白地区,为城市后续发展预留空间。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实现生态空间面积达到总面积的40%以上。副中心还将压缩生产空间规模,适度提高居住及其配套用地比重,城乡职住用地比例达到1:2左右。

  各类优质资源云集、备受青睐的创业高地和投资热土

  5号门、18号门……通州区梨园镇、台湖镇、张家湾镇交界处,一大片围起来的区域正在抓紧施工,这里就是未来的环球主题公园。

  文化旅游区是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运河商务区之外的重要功能板块,环球主题公园是其中的龙头项目。

  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京津冀区域新的增长极和创新平台。高质量高水平的产业发展,是城市副中心发挥科技创新作用的重要支点。

  “控规”草案提出,城市副中心将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

  “我们高度重视并大力促进城市副中心的产业发展,发展方向是围绕副中心四大主导功能,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通州区区长赵磊在不久前举行的“2018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说。

  据悉,通州将全力打造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四大产业板块,即以高端新型智库和人力资源服务为重点的行政办公板块,以财富管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企业总部和专业服务机构为重点的高端商务板块,以文化旅游、数字创意、演艺与会展为重点的文化旅游板块,以智慧城市、创意设计和互联网安全为重点的科技创新板块。

  经过3年多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大框架已然搭就:

  ——五河交汇处,占地17.5平方公里的运河商务区,是高端商务的重要承载区,目前立体交通、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一期16个开发项目近680万平方米楼宇全面启动招商,“工农中建交”五大国字号银行纷纷落户,金融产业的集聚发展态势初步显现。

  ——文化旅游区基础设施已经开工建设,4平方公里的环球主题公园一期投资近500亿元,预计2020年底建成。通往环球主题公园的地铁八通线南延、7号线东延工程也在抓紧建设中,预计2019年开通。

  ——台湖演艺小镇等一批特色产业小镇加快规划建设。今年5月起,作为演艺小镇的龙头项目,集设计制作、排练合成、服装道具展示、艺术交流研讨和仓储于一体的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已经开始运行。记者在现场看到,剧院门口的海报显示:12月1日至3日,为庆祝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30周年排演的话剧《北极光》在这里连演4场。

  ——副中心重点高精尖产业项目储备近100个,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正加快落地推进,人力资源产业园、互联网安全产业园等一批符合副中心定位的优质项目落户……

  “城市副中心已经成为各类优质资源云集、备受青睐的创业高地和投资热土。”12月1日,运河之畔,北京市副市长殷勇在“2018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表示,“我们在副中心将加大开放政策集成,打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先导区,同时将进一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副中心的吸引和支撑能力。希望金融业界对城市副中心给予更多关注。”

游客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游玩。记者 罗晓光 摄

  生态城市、森林城市、人文城市:形成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

  北运河、通惠河、温榆河、小中河、运潮减河……河河相融。

  登上位于运河商务区、160多米高的新光大中心楼顶,“五河交汇处”尽收眼底:耸立千年、多次重建的燃灯塔巍巍伫立;塔吊林立,一栋栋楼宇正在建设,一片繁忙景象……

  通州多河富水,区内19条河流汇聚,俨然一座“北方水城”。

  11月12日,纵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运河启动综合整治,主要针对下游28公里河段。

  到2020年初夏,将有23座微公园散落河畔,50公里骑行步道串联三色花树景观带,下游还将筑山造景,形成山水相望的田园景观。

  2016年,通州区编制了《通州区水务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从污水治理、水生态环境、供水等方面,实施70项重点建设任务,大力实施碧水攻坚战,着力打造“三网、四带、多水面、多湿地”的水环境格局。

  以京杭大运河为例,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公里,通州段42公里,漕运时代,曾有“万舟骈集”的壮观景象。随着漕运停办,河道日渐淤塞,河床上升,水面变窄,不仅无法航船,一到雨季有些低洼地区积水难以排泄,遇有大雨时还经常出现河水回灌现象,甚至威胁到沿岸危旧平房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003年,通州区实施了分段治理,城市段11.2公里,由92米拓宽到平均200米,两堤间距调整到300米左右,两岸布置大尺度绿化带和景观小品,开通了城区到大运河森林公园的旅游航线,时隔百年后,再次实现了通航,形成了北方地区少有的特色景观。现在河两岸游人如织,尽可在河畔欣赏运河美景。

  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将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城市特色:

  ——这是一座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顺应现状水系脉络,科学梳理、修复、利用流域水脉网络,建立区域外围分洪体系,形成上蓄、中疏、下排多级滞洪缓冲系统,涵养城市水源,将北运河、潮白河、温榆河等水系打造成景观带,亲水开敞空间15分钟步行可达。

  ——这是一座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构建大尺度绿色空间,促进城绿融合发展,形成“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结构。两带是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廊坊北三县地区东西两侧分别约1公里、3公里宽的生态绿带;一环是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外围形成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长度约56公里;一心即城市绿心,约11.2平方公里,通过对原东方化工厂地区进行生态治理,建设公园绿地及若干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市民中心,规划建设33个公园。蓝绿交织将成为城市副中心的底色。森林入城,人均绿地面积将达到30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将达到100%。

  ——这是一座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所在的地方,一座汉代古城遗址被施工人员发现:2016年2月至9月,考古人员在这里进行了一场北京进入21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1092座古墓和一座汉代古城遗址呈现于世。

  据悉,路县故城遗址将原址整体保护,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恢复路县故城的护城河原貌;通州古城核心区、张家湾古城、桥闸码头总体保护等相关规划正在编制;通运桥、晾鹰台等文物正在修缮;改造和恢复玉带河约7.5公里古河道及古码头等历史遗迹……通过恢复历史文脉肌理,置入新的城市功能,古为今用,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创新活力。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还将充分体现智慧城市的理念。行政办公区综合管廊内布置了给水、再生水、热力、燃气、信息(含有线电视)、电力、真空垃圾等市政管道,共纳入8大类18种管线,提供最安全可靠、集约的市政公共网络。同时充分考虑后期运营的便捷与安全,引入了三维仿真技术、智能巡检系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等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实现高度智慧化。记者在管廊示范段看到,电力舱的隧道顶部铺设着轨道,一台蓝色的巡检机器人正闪着光,用其红外测温、摄像头两只“眼睛”掌控着周围的环境和设备运行变化。

  行政办公区还建成了世界一流的智能供电系统。国家电网北京市电力公司运检部副主任林涛说,如果某条供电线路发生故障,系统能立即定位故障区段,远程处理故障,最快可在0.3秒内恢复供电,相比过去人工排查的方式,效率大大提高。

  作为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今年通州区将进行包括19个老旧小区在内的海绵城市建设。总面积19.36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试点区包括行政办公区及周边区域,在此范围内的住宅小区、公共建筑、公园绿地、市政道路等将进行改造,最终成为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的具有较高“海绵度”的生态宜居城市。

  努力打造没有“城市病”的城,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规划建设管理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规划者、建设者们坚持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规划建设管理,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高标准规划建设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交通枢纽门户的对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不同层级轨道为主、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共存的复合型交通走廊。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标志性工程,正在建设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承担着组织城际交通和城市交通转换的功能。这里是京唐城际铁路、京滨城际铁路近期的始发终到站,同时也是城际铁路联络线、京秦铁路及北京市中心城区至北京城市副中心市郊列车的重要车站,在此还能换乘轨道交通M6线、M18线(R1线)和预留的城市轨道交通线(D1线)。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将全面推广太阳能、地热能与常规能源系统的智能融合,力争整体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15%以上。

  通州区还将建设七横三纵的轨道交通线网,建设五横两纵的高速公路、快速路网络。这些线路将加强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新城的交通联系,提高通勤能力,同时加密通州区路网,形成小尺度街区。在绿色出行方面,由以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副中心将构建不依赖小汽车出行的绿色交通系统,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以上。

  ——着力建设一批精品力作,提升城市魅力:加强主要功能区块、主要景观、主要建筑物的设计,汇聚国内国际智慧,提高剧院、音乐厅、图书馆、博物馆、体育中心等重要公共设施设计水平。统筹考虑城市整体风貌、文化传承与保护,加强建筑设计系统引导,建设一批精品力作。

  与古代文明遥相呼应的是,代表着“国际范”的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北京大剧院)等文化设施也将落地通州。

  ——坚持建管并举,创新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集成应用海绵城市、综合管廊、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理念,实现城市功能良性发展和配套完善。建设空气清新、水清岸绿、生态环境友好的城区,高标准的公交都市,步行和自行车友好的城区,密度适宜、住有所居、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区,建成环境整洁优美有序的全国文明城区。

  人口密集程度,和城市病密切相关。根据规划,到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00万人左右;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30万人以内,就业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60万至80万人。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力度是空前的:据悉,2017年和201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安排城市副中心重大工程近500项,投资超过2000亿元。未来3年,副中心计划实施项目1000余个,计划总投资超过万亿元,聚焦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

  实现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通武廊统筹发展

  作为北京通州与河北燕郊快速连接的徐尹路(二期)控制性关键工程、打通京冀断头路的首要工程,于2015年5月开工建设的燕潮大桥即徐尹路潮白河大桥已经建成,并进行亮灯测试,不久有望通车。

  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担着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历史责任。

  大厂、香河、燕郊……廊坊北三县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毗邻,地域相接,如何统筹发展一直是外界关注焦点。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约155平方公里,外围控制区即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进而辐射带动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

  规划要求,需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合作,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实现统筹融合发展。

  目前,北三县地区产业层次尚需提升,通州与北三县地区产业互动不足,未形成产业发展梯次,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控规”草案提出,要建立功能协同的整体格局,积极对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支持符合北三县产业定位的适宜疏解项目转移,协助北三县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坚持协同互补,提高北三县地区对区域的服务保障功能,积极发展养老、康复、休闲等产业,形成区域差异化功能分工。

  “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的关系,是核心与外围、中心与腹地的一体化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王玉海说,应该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及合作共建等方式,推动交通、公共服务、产业等向北三县延伸布局。

  通州不仅和廊坊,而且和天津武清区地缘相接、人缘相亲。

  据悉,通州与廊坊、武清共同完善区域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建立了通武廊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联席会、调度会制度,签订了《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通武廊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明确了重要领域协同合作方向,并且连续发布实施了《2017年通武廊协同发展工作要点》、《2018年通武廊重点推进十二项工程》,与廊坊北三县建立日常沟通交流机制、形成了协同发展项目库,截至目前通州已与武清、廊坊签订涵盖各领域协议38个。

  通武廊协同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京秦高速(北京-首都环线段)、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通州-大兴段)建成通车,城市副中心站、京唐城际等重大轨道交通项目加快推进,武兴路、徐尹路二期等一批道路建设完成;通武廊三地实现公共交通“一卡通”,新开通三条常规高峰公交线路,日均客运量达到4800余人次,区域交通实现互联互通……

  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通州区主动开展对接,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的作用,着力建设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三地还相继出台史上最严限购措施,成立“通武廊房地产治理工作组”,联手打击房地产市场违规及投机炒房、炒地行为;成立“通州区产业转移企业联盟”,制定实施《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建立产业转移合作园区,举办通武廊创新创业大赛,成立“通武廊旅游合作联盟”,联合启动通武廊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

  伴随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启用,人们似可听见京津冀加快协同发展的铿锵步履……

  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并发表重要讲话,对规划建设管理好城市副中心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11月1日上午,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2016年-2035年)》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指出,一定要深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新的一翼的重要战略意义,高质量规划建设管理好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接好主城区非首都功能,使之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典范,成为首都又一新地标,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人们期待,这座新时代的“千年之城”快步成形、早日建成!

  “这些年我们在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城市承载力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区’和‘全国文明城区’称号,环境秩序得到了根本性改善,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础条件已经成熟。经过我们测算,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加上拓展区即通州区区域总面积906平方公里,到2035年的规划建设任务工作完成,总投入大概需要几万亿元。这就需要各界朋友到通州区,在投资兴业的同时也能够分享副中心成长的红利。”通州区区长赵磊在“2018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的这番话语,道出了“新通州人”的心声……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掠夺性经营威胁草原保护红线

掠夺性经营威胁草原保护红线

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日益增大,流转对象日趋多元,一些草牧场被转包出租后,承包或承租方进行掠夺性经营,对草原生态造成破坏。

·个别大豆贸易商“打白条”拖欠农民卖粮款

深圳国资加速天使母基金落地

深圳国资加速天使母基金落地

近期,深圳天使母基金与8家子基金签约,显示出深圳天使母基金正在加速落地。

·甘肃创新国资运营模式为旅游产业“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