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非洲挣脱殖民主义后遗症的希望与迷茫
2017-11-27 作者: 禾刀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作者:(圭亚那)沃尔特·罗德尼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说起来,著名非洲史学家沃尔特·罗德尼(Walter Rodney,1942-1980)这本《欧洲如何使非洲欠发达》离初版已过去45年之久了,今天之所以仍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全因近半个世纪后的非洲没有多少改变:在全球最贫穷的35个国家中非洲占了26个,全球41个重债穷国非洲占了33个。据世界银行2015年公布的数据,43%的非洲人口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最低贫困线之下。

  民以食为天。虽然非洲的可耕地面积占全球的12.4%,光照充足,许多地方土地还特别肥沃,适合农业发展,但是,“2016年,非洲粮食产量约1.6亿吨。这个数值约为印度(2.7亿吨)的六成。2014年至2015年,非洲国家进口粮食约0.6亿吨。产量加上进口量,非洲年人均粮食占有量约为220公斤”。而世界人均粮食产量在1979年、1980年和1985年分别为378公斤、382公斤和415公斤。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人均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400公斤左右。由此可见,舆论曾经报道一些非洲饥民饿得吃土的现象绝非妄言。

  近500年的非洲:一部血泪史

  非洲陆地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20%。非洲矿产资源丰富,其中17种矿产蕴藏量位居世界首位。自然条件并不差,可至今非洲大陆仍旧被饥饿、落后、战争的阴云紧紧笼罩。以至于一提起非洲,许多人脑海里立马浮现出的是成群的野生动物,还有看似原生态实则贫穷落后的街道和村落。

  非洲为什么会长期落后于世界其他大多数地方?沃尔特·罗德尼的研究认为,如果不是15世纪前欧洲人的来到,已有数个王国处于社群主义向封建主义过渡边缘的非洲,也会循着自身的道路向前发展。历史当然不容假说,但罗德尼的这番话是有着可信史料支撑的,“一些历史学家指出,在对15世纪的非洲发达地区和同一时期的欧洲发达地区进行研究后,两者之间的不同丝毫不会败坏非洲的名誉。事实上,正是那些第一批从海上抵达非洲东部等地的人指出,在大多数方面非洲的发展可以与他们所知道的地方媲美”。

  回溯近500年的非洲史,完全是一部苦难的血泪史,其苦难的制造者正是欧洲殖民主义者。在罗德尼看来,欧洲殖民主义者对非洲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前殖民主义时期的奴隶贸易阶段;二是以1885年《柏林条约》为标志的帝国主义瓜分非洲即殖民主义时期,非洲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加速外流,资本主义世界与非洲之间的差距愈发拉大。

  让我们把历史回到1441年。这一年,一支葡萄牙探险队在布朗角附近劫掠了10名非洲黑人,并带回里斯本出售,揭开长达数个世纪的罪恶贩奴史。自那以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等相继开始大肆掠捕非洲人,将年轻力壮者作为商品贩运到欧洲以及北美大陆,从事繁重体力劳动。近年来,西方一些影视作品对于贩奴这一惨痛历史有一些不同侧面的描写,然而真实的贩奴历史远比艺术作品中表现的要凄惨、沉痛得多。

  既然被欧洲人视为商品,那非洲人哪里还有什么人权可言?“如果非洲黑奴从船上被扔入海中,唯一的法律问题是运奴船可否向保险公司索取补偿。”据考证,奴隶贸易使非洲损失了上亿人口。其巨大破坏性不仅仅表现在被贩卖的大都是青壮年劳力,还在于欧洲人为了成功掠取非洲人当奴隶而免遭反抗,常常是冲入一地后便大肆杀戮以达到震慑的目的。

  1885年《柏林条约》签订后,虽然曾猖獗几个世纪的贩奴运动步入低潮,但这只不过是欧洲殖民主义者改变了策略而已,他们换了一种方式对非洲继续掠夺,也就是殖民。根据条约,比利时、葡萄牙、法国等欧洲国家就此瓜分了非洲,明确了各自势力范围。条约中也确实明确了自由贸易,但这种自由贸易不属于非洲这些国家,因为他们充其量只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延伸的势力范围,这些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关税完全取决于这些欧洲宗主国之间的利益博弈。这一点与当年非洲人病弱的先辈被欧洲人从船上扔到海里有着某些类似之处。

  迄今非洲经济命脉

  仍掌握在跨国公司和西方大国手中

  也有人曾会为欧洲“瓜分非洲”开脱,依据是欧洲人毕竟帮助非洲当地建造了铁路、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引入了现代文明。只是,相较于欧洲人剥削所获取的巨大利益,这点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做法不过如九牛一毛,更何况“所有这些设施的规模都是非常小的”。君不见,至今非洲在基础设施方面仍旧有着太多欠账?就是这么些被欧洲人引以为豪的公共设施,罗德尼在调查后发现,“某些公路和铁路的修建,是为了调兵遣将,使征服和压迫变得更容易。”说白了,还是为了强化欧洲人对非洲的统治。

  在这里,尤其需要重新评估那些欧洲资本。那些欧洲财团可用于投资的钱,本身就是从欧洲和全世界的工人和农民身上掠夺来的。在非洲,19世纪商贸投资的部分资本就来自奴隶贸易。葡萄牙的奴隶贸易帮助了葡萄牙的殖民事业,如在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农业和矿业公司的投资。许多来自欧洲大港口城市的企业家把以前的奴隶贸易转变为把非洲农产品进口到欧洲。不少美国的公司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在操作。劳埃德的巨大海上冒险和银行财产就是这么积累起来的。

  所以,沃尔特·罗德尼判定,在《柏林条约》签署的19世纪末,尽管西欧已经完全从封建主义过渡到了资本主义,非洲则仍然可以描述为部分社群主义部分封建性质的社会。显然欧洲的进步并未造益于非洲。500年过去了,非洲的现状居然与贩奴运动前相差无几,或者说,非洲除了经受悲惨命运外毫无发展可言。19世纪之后,非洲也并未迎来发展的明天,“在过去的150年里,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大了15至20倍。”

  19世纪后,欧洲人确实也在反对贩奴,但“欧洲掌握了国际贸易体系的决定权”,作为被殖民地的非洲,除了为所谓的宗主国不断贡献仅有的资源,和付出高强度的劳动外,在欧洲人眼里几乎还是一文不值。罗德尼认为,“殖民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剥削制度,其主要目的是将获取的利润返回给所谓的 母国 。从非洲的观点看,这主要是由于非洲劳动力和利用非洲资源生产的剩余价值的持续性外流。”当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被剥夺,非洲人再怎么拼命地工作,也不可能凭借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终于挣脱了殖民主义的魔爪,似乎迎来扬眉吐气之日。然而,另一个残酷的现实又摆在他们眼前,那就是殖民后遗症遍地皆是。比如,“由于缺乏有效的领导力,许多非洲国家已经沦为军事剥削的牺牲品,以至于今天的将军们构成了非洲峰会的大部分。”战争和军事政变在非洲变成了家常便饭。事实上,今天非洲许多国家的“经济命脉仍然掌握在跨国公司和西方大国手中”,所以任何致力于非洲发展进步的巨大努力,当然不会受到欧洲既得利益集团的欢迎,担心蛋糕被切的他们总会罗列出一大堆荒唐的理由。

  重新发现非洲:时代的命题

  摆在非洲面前的,首先当是粮食如何自给自足。在这方面,中国曾做出过不小的努力,但一些西方国家和机构却制造出什么“中国在非洲圈地”的谣言,利用他们掌控的舆论大作妖魔化文章。然而,事实是,2004年至2014年,中国没有从非洲进口大米或小麦,而玉米、大豆和木薯的进口量也非常小。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看清了真相。埃塞俄比亚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近年来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非洲大陆一颗耀眼的明星。另外,中国的粮食增产成功经验对非洲也大有助益。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稍早时候就曾表示,他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果能实现,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多养活5亿人口。别说是全球,单是在土地肥沃的非洲,如果袁隆平的水稻杂交技术得到大力推广,非洲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梦想还会远吗?

  眼下,世界几大经济体几乎都提出了各自牵手非洲的宏伟发展蓝图,一些非洲国家兴致勃勃,并且也已有了起色。但对更多非洲国家而言,欧洲殖民后遗症的阴魂依然未散,这是非洲发展的最大掣肘。对长达数世纪殖民非洲所造成的巨大伤害和后遗症,欧洲到底是继续漠视跨国公司牢牢掌握非洲国家的经济命脉,还是认真思考为历史负债承担某些责任呢?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预付式消费失信商家能否“见光死”?

预付式消费失信商家能否“见光死”?

近年来,这类预付式消费陷阱频现,成为消费者投诉热点。

·起底“坑老型”诈骗“三板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