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我们需要一次深潜
2017-11-16 作者: 来源: 经济参考网

  你对自己目前的职业状况满意吗?也许有人想快点升职,有人打算另谋高就,甚至跨业转行,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毋庸置疑:没人愿意一辈子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职业市场中,要想脱颖而出,挥洒激情,施展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适时深潜,重塑你自己,并让自己做出的贡献获得他人的认可。

  手捧“金饭碗”或终生雇佣制的职业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你身边还有几个终生受雇于一家公司的人呢?无论是好是坏,如今,人们总是不停地跳槽转行,可能是由于公司裁员,也可能是出于对更高职位和薪资的追求。那些本想在某家公司从一而终的人,也往往身不由已。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托马斯·德朗(ThomasDeLong)认为,上述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源于过去数十年来“职业导师制”的急剧衰落。企业管理者被迫承担越来越多的职责,因此很难挤出时间去栽培不断崛起的新人。其结果用德朗的话来说就是,管理者“开始对自己所在的组织产生怀疑,并且把自己看作是无拘无束的自由人,而不再坦然表示‘我能在这家公司接着再干30 年’”。如今的职场流动非常频繁,这已经是很普遍的事了。

  即使一直待在某家公司或者某个行业内,每个职场人士仍然需要不断重塑个人品牌,以便跟上企业疾速变革的步伐。“你准备好迎接并加入新一轮重塑个人品牌的潮流了吗?”美国硅谷知名企业瞻博网络公司(Juniper Networks, Inc.)人力资源执行副总裁史蒂文·赖斯(Steven Rice)向求职者发问:“在职场中,你如何保持自己的不可取代性和核心竞争力?毕竟,人们只有不断地重塑个人品牌,才能在新工作环境中游刃有余。”

  在如今这个职业频繁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劳动者退休年龄逐渐推迟。有的人是因为兴趣所致乐意而为,而多数人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据统计,在经济不景气的2007— 2010 年,美国55 岁及以上年龄的人就业率增加了将近8%,这是美国所有人群中劳动参与率唯一增长的一个群体。美国退休者协会(AARP)策略总监对《国家杂志》(National Journal)如此解释:“因为条件不允许,所以他们还没办法退休享清福。”这种现象意味着我们在重塑个人品牌的过程中,将会拥有更多的机遇,也将面临更高的要求。

  美国“婴儿潮一代”不断延迟的退休年龄对他们的孩子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千禧一代”进入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并且还要跟那些工作资历更老的长辈抢同一个饭碗。2011 年,美国年轻人就业率创6 年来新低。如果你之前的工作履历对你期望中的未来职业道路毫无裨益,那么至关重要的将是,如何定美国诗人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有句名言:“我们评判自己的依据是感觉自己能做什么,而他人评判我们的依据是我们已经做了什么。”因此,如果你是打算转岗市场营销的财务人员,或是想要成为职业生涯规划师的风险资本家,再或者是努力想在职位上晋升到更高层级的企业管理者,即便你的相关职业履历几近完美,无可挑剔,这也并不意味着其他人都能这么想。

  我们想从生活中获得什么

  重塑你的个人品牌,颠覆他人对你的固有认知,可能会是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艰难过程。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这么做。如果你在现在的公司里有长足的发展,并且钟情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你可能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不过,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一定这么幸运。

  无论你是哪个层级的职场人士,如果你想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特别和更有益的东西,同时相信获得这些东西是有事半功倍的策略性路径的,那么,本书将是你最好的选择。你可能正在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中努力寻找立足点,就像我们之后会提到的年轻职场人士约翰娜·马库斯(Johnna Marcus)那样,在零售业中苦苦煎熬,期待事业快速发展;你可能遭遇行业危机被迫重新择业,正如当了20 多年报社记者却惨遭解雇的汤姆·本纳(Tom Benner)一样;你或许还会从丹(Dan)的故事中获得共鸣,以实际行动消除职场上的误解,最终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你也可能想要学习新技能,探索新兴趣,就像拼命想要改变生活的企业律师卡伦·兰多尔特(Karen Landolt)一样。那么,就把这本书当作一张邀请函吧,问问自己,到底想从生活中获得什么?

  深潜,以此重塑你的个人品牌的几个适当时机:

  处在人生的新阶段,想凭借不一样的特质被他人所知;

  遭遇失业危机,需要确保自己有能力快速获得新工作;位自我形象和以往的工作经验,从而帮助自己实现理想中的职业蓝图。

  想在公司内部层级中稳步上升,并掌控自己的声誉;

  在公司努力争取升职机会,但感觉到其他人对你个人能力的误解牵制了你的行动;

  想在公司里换个部门工作,比如从法务部调到人力资源部,或者从销售部调到财务部;

  刚工作不久,职业履历还不够有说服力,需要寻找另外一种方式在同侪中脱颖而出;

  新近转行,需要完成一个引人注目的项目,以证明自己独一无二的职业背景是一笔资产而非累赘。

  “嘿,多利!”我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发件人是我在写作本书过程中一直想采访的一位企业高管。“我很愿意跟你聊聊,但我希望能够匿名访谈,因为我担心如果被人发现我在谈论个人品牌,会有损我的品牌形象!”他的邮件虽说带有半开玩笑的意味,但也反映出了一个重要事实。当我在美国各大商学院教室和企业会议室谈论我的书时,我发现在很多时候,不少职场人士意识到了重塑个人品牌的需求,却对这一行为本身仍抱有不安的态度,他们总是有这样的疑虑:过分考虑自己的公众形象会不会显得太有心机?难道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不够吗?

  有一种观念认为,管理自己公众形象的行为显得有些肤浅庸俗,这种想法不难理解,之前那位给我发邮件的匿名高管也有此类疑虑。事实上,我们都能联想到这样的案例。我就认识一位“传奇”女高管,她在与任何陌生人会面的数分钟内,就有办法让对方知晓:她的座驾是宝马,她读过两所常春藤大学,在知名大企业拿的是六位数的薪酬。如果几个月后又碰到她,而她忘了曾经见过你,又会侃侃而谈,再吹嘘一番。所以,没几个人能受得了她。

  我绝对不会建议你从现在开始向每一位路人炫耀自己的荣誉证书,吹嘘自己的精彩履历。这本书不是教你展示精心伪装后的自我形象,也不会教你如何想尽办法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告诉他们自己有多厉害。事实上,本书讲的是如何掌控自己的生活,并巧妙地实现目标,即你想成为谁,你需要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个目标。这本书的中心内容在于,确立你的目标,努力拼搏并且合乎职业操守地实现它,然后让他人注意到你的成就。

  我从事的是媒体关系和市场营销行业,因此我必须先承认,我的观点或许有失偏颇。但我本人也亲眼见识过,在各行各业中,才华横溢、能力超群的人数不胜数,如果你无法通过巧妙而又审慎的方式进行自我营销,提升自身价值,那么其他人就可能抢占先机,代替你赢得他人的肯定。

  但很遗憾的是,一味地埋头苦干,指望着仅靠个人默默努力就被他人注意到,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不太可能了。多年前,成功的华尔街投资家,同时也是美国前财政部长的威廉·西蒙(William Simon)宣称:“我对推销自我和保持某种个人品牌一向不感兴趣。事实上,除非通过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否则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很难,想改善或者消弭人们对你的一贯印象,几乎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工作并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西蒙这番话,完美地诠释了美国上流社会的典型趣味:对个人形象这样浅薄的事物感兴趣,实在有些庸俗。当然,他说的没错,相对于矫饰包装的个人形象,你的行动和个性才是最重要的。

  西蒙对于个人品牌的看法,对于像他这样出生于美国20 世纪30 年代大萧条时期的那一代人来说,是一种非常恰当的表述。但在西蒙去世的2000 年,也是互联网崛起的全新时代,这番话对于任何追求卓越的职场人士来说都已经不再适用了。那种“埋头苦干万事大吉,职场政治干我何事”的观念已经彻底失去说服力了,从如今四处泛滥的人脉关系书籍、职场政治研习会和研讨班就可见一斑。哪怕是办公室里时常被冷落的“壁花”先生和小姐们也明白,自己应该积极参与公司的度假派对,否则就可能错失对自己有利的人脉关系。那么,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掌控自己的个人品牌呢?

  当然,你也可以冒险一试,或许在办公桌前的苦苦煎熬终会获得回报,低调的自己最终会被伯乐识得。但是为什么要去冒这个险呢?为什么不花点时间考虑下,你想让他人如何看待你,然后巧妙地运用策略实现目标,而非得等着天上的馅饼砸到你身上呢?

(文章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深潜:10 步重塑你的个人品牌》,作者:[美]多利·克拉克)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本土主题公园崛起难掩同质化积弊

本土主题公园崛起难掩同质化积弊

中国主题公园发展前景广阔,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主题公园市场,但其质量和内容还有巨大的提升和创新空间。

·“阿里云之父”王坚:硅谷不应当成为我们的天花板

起底“坑老型”诈骗“三板斧”

起底“坑老型”诈骗“三板斧”

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件居高难下,保健、理财、婚恋等处处有“坑”。

·出境游保证金藏“跑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