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业体制改革落地实施五十多天以来,各地暴露出种种问题。突出表现在,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跨省卖盐,却被多个省市的盐业管理部门查扣。
盐业在中国维持了两千多年的垄断,引入市场机制尝试也花费了十多年,直到今年才“靴子落地”。因此,盐业市场竞争取代垄断需要一定时间,不能寄希望盐改“一蹴而就”,一实施便实现充分的市场竞争。市场各参与者都需要时间的磨合,出现一些违背市场竞争的行为也在情理之中。而这些行为反过来会促进各地区落实盐改,制定符合当地市场的监管政策。
盐改引入的竞争机制,打破了当地盐业公司的区域垄断地位。这些当地盐业公司以往采用垄断定价,可以获取比竞争市场更高的垄断利润,而盐改打破了区域行业壁垒,使外地盐业公司可以进入市场。当地原有盐业企业的利润短期内必然大幅下降。而这些企业与当地盐业主管部门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利益关系,因此,这些企业会迫使当地盐业主管部门进行地方贸易保护、设置行政壁垒阻扰外地企业进入。
除此之外,部分外地盐业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由于盐业竞争市场尚在建立中,因此各项市场规则还不健全。一些外地盐业企业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抢占市场,将食盐转卖、再批发给没有资质的企业或个人,还以招商会或是加盟、授权经营等形式,广设转代批点,并以保证金和押金等名义,收取大量的预收货款。竞争市场也需要市场秩序,对于这类破坏正在构建的竞争市场的行为,盐业主管部门要依法打击。
当前,各地盐业主管部门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原有的食盐专营体制下,盐业生产企业必须由省盐务局分配生产计划,给多少计划,企业就生产多少。而省盐务局与盐业公司又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盐业企业事实上既是盐业的管理者,也是经营者,掌管着生产企业的“饭碗”。因此,盐业主管部门应尽快转型,打破政企合一的模式,只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食盐专营工作,加快建设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完善食盐储备制度,在特殊情况下防止普通食盐价格异常波动。
我国食盐资源十分丰富,海盐、井矿盐、湖盐资源都十分可观。按照国家发改委数据,探明的井矿盐储量有大约1.1万亿吨。我国食盐年产能有5000多万吨,消费量大约1000万吨,产能严重过剩,急需推进供给侧改革。各地的盐业企业必将迎来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这种激烈竞争还会带来更多争议。但是盐业的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需要在争议中继续深化,最终完成盐业供给侧改革,提升我国盐业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