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为什么说改革是一项永恒的事业?
2017-04-28 作者: 来源: 经济参考网

  我在《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一书中开篇指出:一个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今天,我仍然要这样说。今天很多专家学者开始急不可耐地总结“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殊不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我们过去的成功经验完全有可能成为今天阻碍改革的思维定式,过去改革的受益群体完全有可能成为今天阻碍改革的利益集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越要头脑冷静、保持清醒、认清问题,因为一步走错就再难回头、万劫不复。

  为什么说改革是一项永恒的事业,永无止境?因为每一次改革,每一种特定的经济政策,都会产生相应的既得利益集团,而既得利益集团会阻碍社会的继续进步。一个好的社会,可以有效克服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不断推动改革,从而不断给社会注入新的活力;而一个发展停滞的社会,则往往是被既得利益集团牢牢把持而动弹不得。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上没有永恒完美的制度,改革应该永远在路上,这对任何国家都一样。如果有一天停止改革,停止对抗利益集团,那么历史就真正终结了。

  我是“喝资本主义奶水”长大的经济学家,当然知道产权和企业家才能的重要性,但问题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必须让绝大多数人,特别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受益,而不是让极少数人一夜暴富。20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有多少国有资产流入私人腰包,又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在一夜之间陷入困境,结果差点导致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今天,国企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和20世纪90年代相比,虽然已有很大不同,但如果按照“一卖就灵”的路子走下去,我敢肯定地说,结果只能更坏而不是更好。

  我花了20年时间研究马克思,最后把我这么多年的思考写成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改革》。我在书中得出一个非常震撼的结论,那就是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并不是共产主义本身,他真正追求的是和谐社会,其他都不过是手段而已。而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同样对于资本家剥削工人感到痛心疾首,从书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社会主义者。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是,其实马克思与亚当-斯密所追求的理想是一样的,两个人都致力于探索实现和谐社会的路径。不同的是,马克思希望透过阶级斗争打击腐败,实现民主与法治,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而亚当-斯密希望透过一只“看不见的手”杜绝腐败,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

  那么,我想请问各位,亚当-斯密跟马克思谁是左派,谁是右派?他们既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不会把手段当做目的,为左而左、为右而右,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有希望。

(本文摘自《郎咸平说 : 我的经济改革观》,作者:郎咸平,出版:东方出版社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南方基金

新劳动者画像 | 世界辣么大,他们这样“挖金矿”!

新劳动者画像 | 世界辣么大,他们这样“挖金矿”!

五一国际劳动节将至,《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几位不同领域的新劳动者,记录下他们在这轮产业大变革中的身影。

·围城!我国建筑垃圾“年产”超20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