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遭遇灰犀牛
2017-02-22 作者: 来源: 经济参考网

  不是能否发生而是何时发生

  在《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一书中,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描述了一些造成了严重后果的重大灾难性事件,认为这些事件都极其罕见、出乎意料,以致人们毫无防备、措手不及,因为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曾经,欧洲人只是知道白天鹅,根本无法想象出一只黑天鹅的样子,因此才有了这个题目——一个事物如果远远地超出了人类的现有认知,那么人们就会无法想象出它的形象。即使是在事后,致使灾难发生的种种因素都变得清晰可见,一目了然,人们仍然认为:黑天鹅事件极为罕见、影响极大而且不可预见。塔勒布谈到的事件包括:欧洲不幸被卷入世界大战;1987年的股票市场大崩盘;互联网的发明;伊斯兰教极端主义的兴起和其他的类似的分裂事件。这本书在2007年出版,时机非常好:信贷泡沫、高风险抵押贷款和20世纪初开始的衍生性金融产业最终导致了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随后的金融混乱和严重萎缩导致了众所周知的“第二次大收缩”。这本书生逢其时,为人们深刻理解面前的金融危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恰当的比喻——黑天鹅。

  书中有一个章节是批判人类过高估计自己预知未来的能力。塔勒布猜测,有人会由此写文章攻击他的这部著作,并且命题为《白天鹅》。这部《灰犀牛》不是为了反驳塔勒布的理论,而是为了补充其理论。塔勒布会认为,他的读者如果痴迷于预测下一次黑天鹅事件的出现,就是没有真正理解他的理论观点。预测低概率事件,听起来很诱人,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们将不得不承认,那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会让我们的所有猜想都看起来非常可笑。

  黑天鹅事件是我们无法预知的事件。灰犀牛事件是我们本来应该看到但却没看到的危险,又或者是我们有意忽视了的危险。灰犀牛事件是这样一些事件:其发出的信号不是太模糊,而是其接受者决心忽略这些信号;我们的体制纵容我们的不作为态度,而且当作一种正常现象来认可和接受。总是有这样的人,非常固执,无视显而易见的风险。但是,按照惯例来看,如果一个危险的存在非常明显,而且人们已经看到了危险的到来,这种危险仍然是灰犀牛性质的,而不是黑天鹅性质的。

  尽管塔勒布不认为我们有准确预知未来的能力,但是世界上已经发生的大多数事件表明它们本身都是高概率的事件。摆在领导者们面前的不是低概率的黑天鹅事件,而是高概率的灰犀牛事件。我们可能会无法预知细节和准确的时间,但是巨大威胁的整体轮廓就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无法忽视。

  现在你们正面临的是一头两吨重的猛兽,愤怒地喷着气,一只脚在刨着土,直直地盯着你,随时准备向你扑来,将你撞翻在地。此时此刻,为什么要去害怕一只奇怪的鸟儿呢?灰犀牛事件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很容易想象得到的事件。你无法狡辩说这只犀牛不存在,因为它的颜色不合乎常理:白人的、黑人的,苏门答腊人的、爪哇人的、印度人的,所有人的犀牛都是灰色的。这些潜在的危险影响都是极其可怕的,不论是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环境领域、军事领域,还是在人文领域。很多时候,我们都已经见到过灰犀牛了,因为它曾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者是其他人的身上:一次市场的崩溃、一场战争、一次心脏病突发、一次飓风袭击。它在发起冲锋之前已经给我们发出警告。问题不是它是否会攻击而是何时发起攻击。

  2007年至2008年的那一场金融风暴对某些人来说是黑天鹅性质的事件,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它的出现一点儿都不奇怪:市场上的风暴完全是众多灰犀牛会聚的结果。有很多警示信号表明:2001年至2007年之间积累起来的金融泡沫即将破裂。许多人看到了这些信号。对于学习金融波动理论和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著作的学生来说,很明显,这是几个即将发生的大事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在危机发生前,不断发出警告。72004年,一份联邦调查局(FBI)的报告提醒人们提防抵押欺诈的大范围爆发。2008年,丧失赎取权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时任法国财政部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在2008年的G7峰会上提醒人们注意:一场金融界的海啸即将到来。圣路易联邦银行总裁威廉·普尔(William Poole)和路易斯安那州的议员理查德·贝克(Richard Baker)预言房利美和房地美(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两家房地产公司将出大问题。众多的投资者,无论是个人的还是机构的,都看到了存在的问题。他们中有许多人都及时采取了行动,然后毫发无损地全身而退。其他一些人从本次金融风暴中牟取了暴利。据我们现在所知,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通过它从美国国际保险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手中购得的衍生合同,在抵押贷款上赌了一把。它甚至拿出保险金在美国国际保险公司的倒闭问题上押了大注,因为它也看到了即将发生的金融风暴。金融风暴后,为数众多的法律诉讼案件也说明:当时有多少公司看到金融风暴即将发生并且做空了它们正在销售给客户的证券。

  2008年的金融风暴绝对不是那种毫无预警的突发事件。早期的警示信号就摆在那里,很多人都准确地接收到了。其他人虽然行动不够迅速,但至少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了。盖洛普投资者信心指数(Gallup Investor Optimism Index)在2000年1月高达178点,但是在2007年中期时从95点开始骤降,到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前夕,只有15点。此指数甚至在那一年的冬天跌至-64点。

  然而,政府机构里的官员和金融领域里的领导者本来可以做些事情来阻止这次金融风暴,却在当时没认真对待金融风暴即将发生的明显证据。有些人甚至是刻意闭目塞听,因为他们不想听到不愉快的内容。其他人接收到了金融风暴发出的信号,然后做了一次冷静的成本分析,得出一个结论:留在场内的风险很大,但是很值得。金融体制的设置助长了一种行为的滋生:在局面一片大好时骄傲自满,在极端局面面前退缩推诿责任。

  有些人坚持认为:“任何人都没预见到2008年金融风暴。”甚至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仍然宣称他没预见到金融风暴的发生。82013年,他在美国《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杂志上说,“所有的著名经济学家和政策决策者”都没看到这场即将发生的灾难。当然,事实并非如此。在灾难预警信号面前的不作为,即使是在事后看来,也是非常典型的。在大批的灰犀牛面前,例如2008年的金融风暴,并不是所有人能够坦承预警信号曾经明明白白地摆在面前。

  拒绝承认明显的灾难威胁,本身就是灰犀牛理论所要探讨的现象之一。灰犀牛的出现,正是因为我们的忽视和拒绝,才最终演变成高概率的事件。至少,一些诚信的专家愿意去敲响警钟,或者是应该去敲响警钟。这样,人们就会知道一些糟糕的事情要发生了。

  当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看到英镑的危机时,他赌上100亿美元,结果为自己赢得了20亿美元的利润和一个绰号——“击垮英格兰银行的人”。在1992年,他意识到欧洲汇率机制中的国家关系处于瓦解的边缘,于是借入英镑,转而投入德国马克中,触发了英镑的下滑趋势。英镑对德国马克贬值率达到15%,对美元的贬值率达到25%。英国很快脱离了欧洲汇率体制,实行浮动利率。索罗斯看到了一个高概率事件,并且把它转变成有利的机会。事实上,灰犀牛思维的重要理论之一就是要在迎战即将到来的危机的过程中,发现能给自己盈利的机会。

  多数情况下,灰犀牛看起来是潜在的危机,但更多时候,它们都是中性的事件:一个好和坏的综合体,其结果完全取决于你的认知角度和发现机会为自己牟利的能力。对于电视来说,互联网的出现不容小觑。对于雅虎和谷歌来说,互联网是个绝佳的机会。电视行业花了很长时间探索如何让互联网也能成为它们的福利。高居不下的油价对于耗油的交通工具来说是个威胁,但对于有些混合动力车却是件好事。至少,这也是先前理论的有利证明。消费者和汽车生产者都要花费比预计时间多得多的时间来适应不断上涨的油价。

  当美国联合航空公司损坏了音乐家戴夫·卡罗尔(Dave Carroll)的泰勒吉他,然后拒绝承担责任并赔偿一个新的吉他时,卡罗尔没有因此而抓狂。他制作了一个优兔博(YouTube)视频,像病毒一样传播出去。截止到我写这部书的时候,已有超过100万的观众观看了这个视频。美国联合航空公司没能认识到消费者这个新技能的巨大威力——通过社交媒体,召唤聚集同样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结成同盟。联合航空在极其平常的一个小问题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因为,借助互联网赋予消费者的巨大能量,这个小问题如今被变成了严重的潜在危机。同样的危机事件不仅对消费者来说是上帝的恩赐,而且对公司来说,也同样是一种恩赐,只要它们能做好工作以避免不幸的事件发生,或者在出现问题后能立刻承担责任,及时纠正错误。消费者欣然接受社交媒体,把它当成一种主要的交流渠道,从中获取产品和服务项目的反馈评价。

  在医疗保健领域里,新事物的出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应对。在发达国家里,肥胖问题已经达到了传染病的级别,正在耗尽医疗保健费用,同时也威胁着肥胖者的生命。对糖尿病患者、心脏病患者和其他与肥胖相关的疾病患者来说,肥胖问题是一个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巨大危机。对医疗保险公司来说,肥胖问题是一个新的获利空间。公众日益认识到了肥胖危害的严重性,这对于那些生产加剧肥胖的产品的公司来说,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或者,也可以是一次机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城市二次供水遭遇“最后一公里”难题

城市二次供水遭遇“最后一公里”难题

由于供水管道分段管理、居民物权意识弱、监管乏力等原因,二次供水屡屡陷入“物业公司喊冤、供水企业叫屈、群众不便”的困境。

·把脉医改:基层积极性有待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