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海西:打开高原“聚宝盆”
2016-12-21 作者: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因居青海湖以西,故名海西。它南通西藏,北达甘肃,西出新疆,东邻本省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是四省区交汇的中心地带,也是进出西藏的重要通道。

  海西州建州于1954年,现辖德令哈、格尔木两市,都兰、乌兰、天峻三县和大柴旦、冷湖、茫崖三个行政委员会,共有35个乡镇。境内主要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的柴达木盆地和唐古拉山北麓高原两部分组成。

  海西州大部分地区处在柴达木盆地内,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对柴达木的三次开发及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柴达木盆地逐步形成以“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永续发展”为主线的开发模式,在发展思路、产业规划和项目布局上日益系统和完善,为海西乃至青海新型工业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马东生/摄 
 
火车开进青藏高原 
 
柴达木石油车 

  因盐得名且享有“中国聚宝盆”之美誉

  青藏高原北部、阿尔金山以东、祁连山脉以南广袤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盐湖资源,因此而称为“柴达木”。柴达木,在蒙古语中意思是“盐泽”——总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的柴达木盆地,分布着各种卤水湖、半干枯及干枯盐湖,其中地表卤水湖33个,已探明各种可溶盐储量达3430亿吨。

  因盐而得名,但这里丰富的物产不止于盐。随着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和勘探技术的进步,这里先后发现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各类矿产近百种,故而,这里又有“中国聚宝盆”之美誉。

  如今,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的循环发展理念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围绕“一区四园”和8个城镇,以盐湖化工、油气化工和新能源等特色产业为主的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也上升为了国家战略。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经济带战略的背景下,柴达木成为其中的一个节点和经济重镇。

  三次开发“唤醒”沉睡的柴达木

  “2015年5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顺利通过了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第二批)验收,这意味着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循环型产业链条比较清晰且核心竞争力明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程利云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程利云介绍,“十二五”期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29亿余元,其中工业投资达1496亿元。目前,试验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24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9.4%。

  这样一组数字不仅反映了近5年来柴达木盆地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状况,而且凝聚着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柴达木人的心血。

  二十世纪50年代初,在新中国的第一支地质勘察队开进柴达木盆地开展工作,并形成《柴达木东部调查资料》之前,柴达木盆地对现代工业和城市发展而言,完全是一片处女地。1954年6月,国家有关部门组织13个地质考察队到柴达木盆地西部勘察,在茫崖西部发现了18个可能储油构造和9处油苗,肯定了盆地中石油发展的前景,由此拉开了柴达木盆地开发的序幕。

  1955年,柴达木盆地中的第一个工业企业——青海石油勘探局成立,此后,勘探石油的队伍不断壮大。通过勘察,先后发现了石油、天然气、硼砂、石棉等64种矿产并初步探明了储量,“聚宝盆”的称呼开始逐渐叫响。

  这一始于二十世纪50年代、以石油为中心的工业矿产开发掀起了柴达木盆地的第一次开发热潮。然而,由于历史因素和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水平的制约,60年代中期,柴达木资源开发在经历短暂的辉煌之后陷入了沉寂。

  改革开放以后,柴达木资源开发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七五”、“八五”、“九五”计划期间,国家在柴达木安排的锡铁山铅锌矿、青海钾肥一期工程、茫崖石棉矿扩建工程、青海石油三项工程等重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柴达木盆地逐渐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其国内生产总值“七五”期间年均增长14.84%,“八五”期间年均增长23.63%,“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5.84%。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柴达木盆地迎来第三次开发热潮。2001年,作为唯一的产业化项目,盐湖集团百万吨钾肥项目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首批十大重点工程,2003年,投资25.8亿元的该项工程基本建成,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7个拥有百万吨钾肥生产能力的国家,同时奠定了柴达木盐湖化工产业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围绕柴达木特色资源开发,青海省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西部矿业格尔木冶炼基地、中信国安年产3.5万吨碳酸锂和5万吨硼酸项目、青海中浩天然气公司投资25.3亿元建设的我国最大规模的甲醇生产线和青海碱业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在柴达木落户。柴达木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开采为主的能源工业、以盐湖开发为主的盐化工业、以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采掘为主的冶金采选业和以焦化为主的煤化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2005年10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被列入首批13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之一;2010年,国家发布《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5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顺利通过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验收。

  “一区四园”形成融合互补产业格局

  经过“三次开发”推动,柴达木盆地逐步形成以“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永续发展”为主线的开发模式,在发展思路、产业规划和项目布局上日益系统和完善。

 
 海西州区位交通图

  “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从资源开采、产业源头开始规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发展路径,让资源、产品、产业间和区域内整体联动开发、循环利用,最终实现产业体系向集群化、规模化发展。”青海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乔弘志说。

  “十二五”以来,依据柴达木盆地资源分布状况、现有工业基础、交通布局和外部配套条件,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确立了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大柴旦、德令哈和乌兰四个工业园,以“一区四园”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思路,引导项目投资和生产要素向四大工业园为中心的地区聚集。

  格尔木工业园区,以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东西台吉乃尔湖钾、锂、硼资源综合开发等重点盐湖化工项目为依托,钾盐、钠盐、镁盐、锂盐和气盐五大产业群迅速成形。同时,利用丰富的油气、盐湖、黑色及有色金属资源,围绕石油天然气工业、盐化工业、冶金工业的产业链日益完善,形成了30万千瓦燃气电厂、格尔木炼油厂50万吨炼油扩建、90万吨天然气甲醇等一批重点循环经济项目。

  在有“金腰带”之称的格尔木祁漫塔格地区,以肯德可克、尕林格、野马泉及西藏等周边地区铁矿、铜矿等黑色有色金属资源为基础,规划建设的年产200万吨还原铁配套100万吨高炉气甲醇、50万吨高炉气甲醇汽油项目和30万吨铜、200吨钴、20万吨粗铅、10万吨锌冶炼等重点冶金项目也落地实施。

  在德令哈工业园区,年产400万吨纯碱、60万吨烧碱、60万吨PVC配套90万吨电石、100万吨氯化钙、10万吨碳酸锶及锶系列产品开发等项目陆续投资建设,以“纯碱”为核心的“中国碱城”逐渐被业界认可。目前,以青海碱业、昆仑碱业为龙头的纯碱生产企业的纯碱总产量已经超过300万吨,同时,围绕其下游开发项目,已建成100万吨水泥生产线和12万吨氯化钙项目,每年可消耗掉生产纯碱产生的废渣近50万吨,废液10多万吨。

  此外,借助于当地比较资源优势和既有技术优势,近年来,德令哈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率先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商业化运行的并网太阳能热发电项目,并且在熔盐储能等太阳能热发电关键技术领域获得百余项专利。

  而在乌兰工业园区,随着200万吨焦化项目和下游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以焦炭-钢铁、炼焦废气合成甲醇、净化煤气作为粗苯、硫铵、硫膏、煤焦油生产原料再利用等产业链条,实现了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按照“一区四园”战略布局规划,乌兰工业园区将规划建成年产600万吨洗精煤、300万吨焦化、10万吨煤焦油、30万吨煤气甲醇等重点煤化工与盐化工项目。

  大柴旦工业园区则通过锡铁山铅锌矿尾矿和盐化工的嫁接,目前已经形成年产10万吨硫酸的生产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硼酸生产基地;同时,顺应国际锂电产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这里近年来以盐湖资源综合开发为重点,不断延伸盐湖锂资源开发产业链,并建成了国内首条盐湖氯化锂生产线。

  “先行先试”循环经济释放后发优势

  从2005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被列入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到2015年的10年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按照“先行先试”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优化产业布局,初步构建起“一区四园”的工业布局和七大循环产业体系,同时,在规划体系建设、科学技术攻关、节能降耗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亦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随着以盐湖化工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等多产业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工业体系的形成,以及副产物和废弃物资源相结合的资源型循环体系的建立,10年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主要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等15项指标均呈现出大幅优化趋势。

  “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既要考虑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考虑到区域分工的合理性,也要考虑可持续发展、让资源地的人们享受到发展成果。”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产业发展部邹雄说,在节能降耗压力日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等对工业经济发展约束性日益趋紧情况下,柴达木盆地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构建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新型工业体系,为青海新型工业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程利云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四大工业园区产业既相互融合、又相互补充的格局已经初步成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改变以往的传统粗放式、资源依赖型经济,促进柴达木的资源开发向可持续、资源效益型经济过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特征日益凸显。

  另据介绍,在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攻关领域,围绕油气勘探开发和加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近年来累计取得国家授权专利104项、省级科技成果148项,其中34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先进水平,59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先进水平,55项成果达到同行业领先水平。

  “柴达木盆地拥有国内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正在打造千亿元锂电产业基地和千亿元光伏新能源基地。在交通区位上,这里向南连接西藏、南亚,向西可连接新疆、直通中亚,是一带一路上的节点。”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书记文国栋说,无论从经济定位、文化地位来看,还是从区位特点来分析,柴达木盆地都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各路资本争占农村电商“风口”

各路资本争占农村电商“风口”

农村电商作为农业发展、脱贫攻坚的重要突破口,各路资本踊跃加入,投资者争抢“风口”,,千千万万人从中受益。

·核技术应用万亿市场待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