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让市场 决定产能
2016-05-20 作者: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构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干的“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中,“去产能”可能是最需要攻坚的部分。

  产能过剩、重复建设,是一个持续多年的老话题。痼疾之所以难愈,根源还在政府对经济运行的不当干预。解铃还须系铃人,过剩产能形成的根源是非市场化,那么,终极解决方案只能是让产能配置回归于市场化。

  回顾过剩产能的形成过程,是政府的各种行政激励、补贴扭曲了市场价格,并形成了独特的、替代市场价格的“政府价格信号”。具体来说,过去这些年,地方政府成了配置经济资源、刺激产能扩张的重要平台。举凡工业用地、信贷额度、环境污染容量、税费优惠乃至劳动力资源(如技校学生),曾经出现在许多地方补贴产能的红头文件里。在产能高歌猛进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与产能推手其实各有斩获——或者是政绩,或者是免费午餐,但社会总体上却往往“收获”了产能过剩、环境污染、金融风险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下滑。去产能首当其冲的八大行业即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中,许多都可以看到这种形成模式的影子。

  令人叹息的是,在历次产能过剩累积成社会性问题后,政府用来化解产能过剩的方式,基本上是当年刺激产能的方式的反向操作。

  另外,企业预算软约束也会造成扩张冲动,进而形成过剩产能,这在一些国有企业中尤其常见。究其实质,同样可以归为非市场化所致。

  由于一直不是市场在起决定性作用,产能过剩的反复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去产能虽是近期热词,但却是老生常谈。回溯政策会发现,其实早在2009年,国务院就发布《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行业产能过剩”。可后来结局如何,自不待言。

  如果产能过剩不能有效抑制,则中国经济形势必然日趋严峻。近几年来,中国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个“无声的惊雷”,即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不少企业成为“僵尸企业”、苟延残喘,正是它们拖了全要素生产力的后腿。

  坏的产能不出清,好的产能就长不大。消灭过剩产能不入虎穴,供给侧改革就难得虎子。去产能的意义,正如《庄子》的寓言,江河东流,源源不断给大海做增量,而大海靠“尾闾泄之”可保持平衡。去产能就是打开市场的“尾闾”。

  回归市场是解决产能问题的不二法门。

  去产能,首先要区分周期性过剩和结构性过剩。对于前者,不宜“一刀切”,对于后者,则要坚决果断。

  在目前的特殊阶段,去产能自然少不了政府的参与,而从中长期看,应该同时考虑到行政力量如何有序退出,自然过渡到市场化。

  去产能背后需要同步改革的,就是地方政府考核体系。以经济指标为核心的地方政府考核体系作用巨大,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这种激励性体制关系很大,然而久而久之,也积累了经济运行中的若干矛盾、问题。产能过剩、高房价、地方政府债务高企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都是以GDP为核心的政府考核体系的副产品。考核体系调整,则市场主体关系更容易理顺。

  去产能不可避免会有阵痛,尤其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但正如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上所说的,甘蔗没有两头甜,对待这样的阵痛应有决断的意志。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指出,要让市场在配置经济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去产能正是落实这个战略方向的关键一役。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京津冀产业协同周年考”

“京津冀产业协同周年考”

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是协同发展的一条主线。一年多来,三地政府部门彻底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联手推动一批重点项目落地,产业升级转移正在积极进行。

核心技术缺失 外资掌控新能源汽车上游产业链

1号店等电商退换货限制多

1号店等电商退换货限制多

在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天猫、1号店和亚马逊这5家综合性购物平台购买了智能手环和家庭装洗衣液两种商品。综合来看, 1号店在退货政策执行上表现比较差。

椰岛鹿龟等51家酒企陷“伟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