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年来,北京加快产业转移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天津、河北主动承接。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在相关规划文件尚未公布的情况下,“谁跑得勤快,项目就给谁”成了承接地“招商竞赛”的潜规则。盲目争抢导致产业承接园遍地开花,也出现项目布局无序,同质化、重复建设较多的现象。 |
|
|
北京产业疏解遭遇明争暗抢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河北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就达197家。这些园区大都打着“承接”概念赴北京招商,“僧多粥少”导致暗战频频。而这些产业承接园区大都缺乏清晰的产业发展定位,在规划上没有足够成熟的想法,对承接项目往往“饥不择食”。…【全文】 |
|
|
|
|
精彩阅读 |
承接平台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产业承接园盲目争抢项目,导致产业同构、重复性建设的现象颇为突出。业内认为,重复的建设和对资源的争夺使区域内的竞争大于合作,过度竞争不仅增加了区域内每个经济体的发展成本,也可能削弱区域整体竞争力。 |
细化产业布局避免无序竞争 专家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细致规划,进一步明确三地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各地区也应明确本地功能定位和细化承接产业方向,省级、市级层面应该统筹分类指导,克服产业布局同质化,避免无序竞争。 |
京津冀三地联动破解区域壁垒 记者采访发现,在交通、生态、产业等三个领域,京津冀三地政府部门彻底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联手推动一批重点项目落地,过去一些迟迟没有解决的瓶颈,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