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降低融资成本是政策的应有之义
2015-06-29 作者: 刘振冬 来源:

  如果说10多年前国有银行改革时,政策有必要维持较高的利差和利率水平,以修复金融系统的资产负债表,那么在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完成、财务状况良好、金融系统相对稳健的今天,面对经济的下行压力,调低利率、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收窄利差,也是货币政策的应有之义,这不仅有利于降低中国经济的整体负债率,也有利于优化国家和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有利于经济的整体复苏。

  6月27日晚间,央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有针对性地对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以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调整。

  笔者认为,在流动性条件相对充裕的条件下,未来政策的重心将侧重于利率目标,以切实降低利率水平,流动性管理将更侧重于优化供给结构,适度宽松倾向的政策将更加强调定向,绝非大水漫灌。

  观察当前的经济形势,物价水平回升的力度有限,弱通胀条件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与此同时,经过此前连续两次的“定向+全面”方式的降准,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裕,商业银行超额储备增加,进一步全面降准的必要性和意义不大。更为重要的是,在总需求整体不足的情况下,已经出现了资金滞留于金融体系的情况,货币市场短端利率下行对中长端债券利率的传导有限,包括银行信贷资金在内的社会融资成本整体居高不下。这种局面之下,流动性管理必须强调定向。

  从长周期角度观察,降息周期可能还要持续一年至两年的时间。在经济发展内在动力缺失的形势下,价格水平仍在低位运行的情况下,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应该适度宽松。毕竟,降息能够有效减轻企业财务负担,帮助企业恢复盈利,在降低私营部门杠杆的同时,也能够刺激企业的自主投资需求。站在更宽泛的视角,在世界各国10年期国债利率进入“零时代”甚至负利率的情况下,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长端利率的下行“万事俱备,只待政策”。

  同时,考虑到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考虑到未来的地方债务置换,以及财政资金加大基建投资力度的要求,在货币政策的价格工具方面,未来还有进一步行动的可能和空间。

  此外,除了选择定向降准,还有很多结构性工具可用,在盘活存量的同时,引导资金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可能的政策选择包括,取消超额存款准备金利息、对商业银行抵押再贷款+扩大抵押品范围、扭曲操作收短放长、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再贷款+收购银行不良资产、注资政策性银行+定向放贷。

  决策层还将继续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着力完善基准利率的形成机制,以及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机制,从而确保政策目标有效传导。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银行信贷资金“跑偏”难解实体之渴

银行信贷资金“跑偏”难解实体之渴

当前需警惕银行信贷资金“跑偏”进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继续吹大资产泡沫,另外需警惕银行资金“傍大款”。

散户模式留隐患 猪价频坐“过山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