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京津冀"经济中心"归属将淡化
2015-06-23 作者: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近日,京津两地先后召开了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以及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

  此前,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纲要》。对此,专家表示,京津先后召开会议传达学习《纲要》,意味着《纲要》已经下发至省市,预计近期全文将向社会公布。

  据悉,由工信部等制定的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目前已经定型,或将于近期发布。指导目录大致有八类重点产业,需要河北、天津来承接,分别是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教育培训、健康养老、金融后台、文化创意、体育休闲。

  “重点点名这八大类产业,主要是从缓解人口压力以及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方面考虑,同时,也是与三地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相结合。”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转移产业能否落地并发展,主要将取决于该产业对于北京的依赖程度,以及产业转移后能否与当地的产业形成优势互补。今后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须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人员就业问题以及人才管理问题等。

  与此同时,专家指出,在未来公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方案中,“经济中心”这个概念很有可能被淡化。也有观点认为,作为近代“双峰经济”一峰的京津,各自拥有专业化的城市功能分工,向“双峰经济”的回归或将成为京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  津冀将承接八大重点产业

  为何会重点点名这八大类产业?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是从缓解人口压力以及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方面考虑,同时,也是与三地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相结合。

  刘刚表示,这八大类产业主要是以制造业和商贸物流为主,而这两类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北京未来的城市发展定位不匹配。“北京就业人口增加最多的是金融业与科技研发产业,因此,这两类产业也在转移指导目录之列。”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陈耀表示,八大重点产业的转移主要是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按照京津冀的产业分工形成了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的编制。陈耀强调,产业转移的重要性:一是有利于京津冀三地按照各自的功能定位形成合理的分工格局;二是有利于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升级和北京的产业转移;三是能够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最优配置;四是有利于带动河北部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陈耀指出,根据北京现有的产业格局与产业现状,须对人口、交通影响比较大的产业进行调整,比如商贸物流产业。根据北京未来的功能定位,一般的制造业都需要向外转移,比如装备制造业。

  产业转移须注意三大问题

  而谈及产业转移,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何确保转移产业能够顺利落地并发展?

  在刘刚看来,转移产业能否落地并发展,主要是取决于该产业对于北京的依赖程度,以及产业转移后能否与当地的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刘刚认为,对北京依赖程度较大的产业,转移后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反之,对北京没有过度依赖的产业,转移后发展起来就会相对容易。产业在转移的过程中所消耗的成本较大,所以有些产业可能会出现不堪重负等一些问题。  陈耀强调,产业的落地与发展,关键取决于承接地的产业发展环境、产业的协调能力,以及技术的发展和人才的配套。

  “北京的一些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对产业的布局和人才的素质要求较高。有一些产业的转移,如批发市场,要生存发展就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物流成本,且选址要接近市场区。布局得太远,商户不愿意去,专业市场就会发展不起来。”陈耀表示,产业的发展要实行机械化和集团化的要求,形成一个完备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条。并且,产业的关联企业和服务企业要能够配套,重要的是人才的提供和产业生存的环境更要与之相匹配。  陈耀进一步指出,产业在转移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许多问题。首先是环境问题。因此应当要求企业具有环保意识,不能在搬迁后对当地的环境产生污染,这就对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有了一定的要求。其次是人员就业问题。有些产业可能会有企业愿意搬迁出去,但是个别员工不愿搬迁的情况。这就要求当地的人才供应能够跟上产业转移的需求。此外还有人才管理问题。在产业转移后,企业能否配备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人才同样不容忽视。

  京津冀大致确定“三轴四区”布局 “经济中心”归属将淡化

  据悉,近日,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将带队考察保定市、高碑店市与白沟新城。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河北、天津等多名官员曾数次就京津冀协同发展前往北京考察或签约,但这次是北京市高级别领导首次带队到河北进行考察。

  有专家指出,对保定的重视,可能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计划优先发展京津保地区联动有关。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未来,京津冀地区应该以“一主、一副、三轴、四区、多中心”为骨架进行空间布局,构建以重要城市为支点,以战略性功能区平台为载体,以交通干线、生态廊道为纽带的立体网络。这与此前市场上流传的“一核、双城、三副、四轴、五区”说法存在差异。  据悉,“一主”为北京;“一副”为天津;“三轴”即形成北京—保定—石家庄城市带轴线、沿京津塘高速的北京—天津城市轴线和北京—唐山—秦皇岛城市带轴线,这分别有京广、京沪、京沈高铁;“四区”即滨海临港发展区、京津廊发展区、邯邢衡发展区、张承发展区;“多中心”即以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保定等为中心的多中心发展格局。

  事实上,一直以来,京津冀的“经济中心”归属问题备受争议。对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在未来公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方案中,“经济中心”这个概念很有可能被淡化。

  专家也指出,在即将公布的《纲要》全文中,京津冀三地有争议的内容可能不会被写入,“进入方案的主要是共识”。

  在陈耀看来,与长三角地区上海独大的情况所不同,京津冀地区的经济中心将可能与珠三角一样,并无定论。

  陈耀指出,“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后,新的功能定位将使得各区域的定位更加具体、更加明确,因此,今后“经济中心”的说法将被淡化。而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导,或许将进一步产生京津冀的经济核心区。

  京津关系最终为共赢

  与此同时,对于京津两地的定位,也一直有着颇多争议。有专家指出,北京的定位要按照过去中央确定的“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来确定。

  在刘刚看来,虽然京津冀的经济中心尚未确定,但天津实际上承担着经济中心的功能。刘刚表示,“天津有港口,有金融产业,有高科技研发,因此,说天津是经济工作的中心是没问题的。”

  刘刚指出,今后,无论从推进国内经济转型,还是从促进东北亚经济合作的视角看,京津两地的一体化,无疑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京津两地的城市功能再定位,不仅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而且也代表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未来。

  刘刚强调,我国北方经济历来被称之为“双峰经济”,从历史角度看,立足各自的比较优势,作为近代“双峰经济”一峰的京津,各自拥有专业化的城市功能分工,向“双峰经济”的回归或将成为京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4月30日审议通过的《纲要》指出,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坚持协同发展、重点突破、深化改革、有序推进。要严控增量、疏解存量、疏堵结合调控北京市人口规模。

  对此,刘刚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高层谈话中,都多次提到非首都功能的转移,实际上指的就是经济功能。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散户模式留隐患 猪价频坐“过山车”

散户模式留隐患 猪价频坐“过山车”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存在的最大弊病是没有行业准入门槛,不仅造成猪价大起大落的“过山车”式波动,而且对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破坏。

[第一现场]土地收益保障贷款让农民尝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