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资本主义?
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改革,曾经历了计划还是市场的反复争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市场经济”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代名词。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波兰开始,苏东国家政权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垮台。国际风云激荡,“中国向何处去”变得更为尖锐,“姓社姓资”之争格外激烈。
1990年,中国经济增幅进一步下滑至3.8%,为1978年以来最低。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把目光投向经济。1990年3月3日,在北京家中,他与新上任9个月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以及杨尚昆、李鹏交谈时说:“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
他表示:“现在特别要注意经济发展速度滑坡的问题,我担心滑坡。假设我们有五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展,例如,每年4%或5%的增速,甚至是2%或3%的增速,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
出于对经济增长的看重,邓小平主张“不问姓社姓资”。
早在1989年6月9日,邓小平就明确指出:“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此后更是多次指出,改革开放不能变,谁要走回头路,谁下台。
但是,当时占上风的观点认为,一切问题都是市场取向的改革所致,腐败是因为金钱作用过大,通胀则源于竞争中的无政府状态。有人主张,应该回到“十二大”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
在中央高层的专家咨询会上,争论非常激烈。在1989年11月7日总结1989年“70天”经验与教训的会议上,“计划派”与“市场派”出现尖锐对垒。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改革开放的不同目标取向再也无法兼容。“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一时成为主流。比起1987年十三大“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是大步倒退。[取消分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