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改革最低潮时的酝酿,到成为改革目标,再到形成完整的行动纲领,发生在20年前,可以启示明天
大地暖流升腾,埋在心底的关注与焦虑在迸发。在中共十八大推出新愿景之时,重启改革终成共识。
中国处在又一个历史关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交织关联,期望与压力共存。
改革需要热情更需要理性,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回首过往,“自下而上”的实践创新,要与“自上而下”的设计相结合,广泛参与的“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至关重要。今天启动全面改革战略,实施深化改革部署,这一切同样不可或缺。
历史可资借鉴。20年前,同样处于历史的紧要关口。中共在1992年6月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同年10月召开的十四大正式确定这一目标,1993年11月14日闭幕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通过实施改革的50条行动纲领(即《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下称“50条”)。从1994年开始,改革按照此规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势不可挡。
从设定改革目标到制定“50条”行动纲领,从顶层设计到总体规划,走过一个完整过程,指导了其后20年中国改革的历程。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顾昨天,仍然有助于规划明天、造就未来。
[取消分页]
【原文载于2012年12月1日出版的财新《中国改革》月刊(2012年第12期),作者:财新《中国改革》记者胡舒立、霍侃、杨哲宇。本报转载时已获财新《中国改革》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