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之争
“劳动力市场”本来是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文件中径直这样命名,却碰到了“钉子”。“反对者的理由是,提出‘劳动力市场’,必然会影响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担心在政治上引起不良反应。”83岁的高尚全告诉财新记者。当时,他是起草组市场体系分组的负责人。
从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正式文件都是用“劳务市场”的概念。
《决定》起草过程中,也有人建议用“劳动就业市场”。当时“劳动力市场”一词之所以成为禁区,同在市场体系分组的张卓元认为,主要是因为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主持起草的一位理论权威曾加了一句:“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不是商品,土地、矿山、银行、铁路等等一切国有的企业和资源也都不是商品。”
为摒除意识形态的羁绊,高尚全曾征求了几位中央高层的意见并获得认可。
11月3日,距离十四届三中全会只有11天了,此事仍未有定论。中央政治局常委开会听取起草组关于各方面对《决定》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修改情况的汇报,高尚全列席。
“那次本来轮不到我发言,但实在憋不住了,要不然,‘劳动力市场’根本就出不来。”
在日前接受财新采访时,高尚全仍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一口气提了五个“为什么要提劳动力市场”。其中最有说服力的一条理由,是说“劳动力市场”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也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劳动力这个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不能进入市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就很难建立起来。
江泽民当场问道:“提劳动力市场,社会上能不能接受?”
高尚全觉得很有把握:“中央只要提出来,肯定能接受!”[取消分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