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一瓷越千年——丝绸之路上的景德浪漫曲
2023-04-28 新华社记者 金学耕 高皓亮 周天翮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无垠的沙海,似峰峦起伏。中亚商人骑着骆驼,满载而归。骆驼背负的行囊里瓷器偶尔相碰,“咚”的一声,清亮悠长,脆响如孤烟般升腾。一千多年前的丝路古道上,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景德镇瓷器承载着西域各国人民心中最温柔浪漫的期待。

  世界瓷都看中国,中国瓷都在景德。中国制瓷技术之精密、历史传统之悠久,世所罕见。景德镇拥有千年官窑史和六百余载御窑史,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影响深远。

  “从古至今,景德镇在瓷器界的特殊地位广为人知。”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民族考古部主任佩尔杰汉·穆瑟尔曼库尔日前在接受采访时笃定地说。

  景德镇的基因里一开始就注入了“外向”二字。伴随着古丝绸之路兴起,沿线贸易日益繁荣。宋代开始,景德镇瓷器大量外销,从中亚、西亚延展至欧洲和非洲大陆。据学者统计,16到18世纪的300年间,约有3亿件中国瓷器登陆欧洲。

  几年前,英国陶瓷艺术家埃德蒙·德瓦尔探访景德镇。他在《白瓷之路》一书中感叹道:“这里的一切活动似乎都是为了把瓷器送往遥远的地方。”

  中亚是景德镇瓷器远行的重要通途。穆瑟尔曼库尔指出,哈萨克斯坦历史上有许多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产自中国的瓷盘、瓷罐一度盛行。

  中国瓷器走向中亚,中亚文化来到中国。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日前告诉记者,元青花中的一些器物呈八棱状,相较中国传统陶瓷造型线条更为鲜明,显然受到中亚和西亚金属器造型的影响;而在青花瓷器上常见的“葡萄纹”“卷草纹”,也是从西域传进中国的。

  “景德镇御窑出品的瓷器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为其他国家定制的礼品。很多器物造型是按定制国家的特色和习俗打造的。”翁彦俊指了指一只执壶把手上的仿铆钉造型,“这部分处理就是中西亚地区金属器的典型风格”。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经营着陶瓷公司的欧阳琦,几年前在一场展会上遇见了乌兹别克斯坦外交官。他回忆道,对方对他们公司的产品一见钟情,激动地邀请欧阳琦去他们国家办厂。最近,外交官还发来了微信语音:“(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瓷砖项目!”汉语咬字分外用力,满是希望促成合作的兴奋劲儿。

  欧阳琦认为,中亚各国人民之所以“拥抱”景德镇瓷器,是因为“我们读懂了他们的文化”。他强调:“我们跟他们做生意也好,交朋友也罢,一定要聆听对方,了解对方,尊重对方。”

  中国和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以瓷载之,笃行至今。自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许多外国学生获得来中国高校就读的机会。景德镇陶瓷大学已累计吸引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留学生前来求学,其中不乏中亚学子的身影。

  素色瓷胎为幻想驰骋提供了广阔疆域。近年来,景德镇吸引了5000多名来自全球各地的“洋景漂”来创新创业。随着与中亚文化交流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亚艺术家被景德镇开放、友好、恬静的气质吸引,来到这里学习陶瓷文化,推动制瓷技术革新。这座小城好比一座巨窑,各种奇思妙想都能浴火成器;它又宛如能纳百川的器皿,多元文化在此交汇融通,流光溢彩。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今天的景德镇,贸易伙伴的洽谈声,艺术家的讨论声,留学生的读书声……声声交响,生生不息。约5000公里外的哈萨克斯坦国家艺术博物馆,一件件中国瓷器或温润如玉,或色泽浓艳,历久弥新,光彩照人。

  瓷器不语,韵泽千年。灵者的巧思,工匠的神技,以及沧海桑田的时代变迁,都凝聚在一件件温婉优雅的瓷器里,化作古丝路上延绵万里的文明印记。跨越山海的瓷器浪漫曲,正奏响新时代的华章。

  (参与记者:张继业、李麟寅、赵宇)

  (新华社南昌/阿斯塔纳4月27日电)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保特色”与“重规范”可否兼得?

“保特色”与“重规范”可否兼得?

前不久,《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条例》列入甘肃省人大常委会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调研项目。

·“仙境”可能成险境:网红“野景点”风险需警惕

紧在前头 干在实处——解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江苏模式”

紧在前头 干在实处——解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江苏模式”

千帆竞渡,奋楫者先。时至2023年,上一轮地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绩单”悉数公布——

·首季开局良好 央企多措并举促发展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