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专家:中药是新药发现的重要资源库
2022-12-21 记者 曾亮亮 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近些年来,中医药的重要价值,越来越为国人乃至全世界所认识、接受。与此同时,中药的安全性问题,也为人所关注。如何建立中药的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如何进行基于临床的减毒配伍研究,实现中药临床安全用药?

  在日前举办的第九期中国中医科学院岐黄学者论坛上,包括岐黄学者在内的多位专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专家们指出,中药是新药发现非常重要的资源库,应更加切实有效提升中药用药安全性,好好研究和发展中药的新药发现价值。

  本期论坛主讲专家之一、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中秋教授在论坛上指出,中药是新药发现的非常重要的来源和资源库。比如,有不少疗效确切、显著的抗癌药物,都来自中药或者是天然药物。

  众所周知,新药研发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刘中秋认为,新药研发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发现新靶标和与此相对应的新化合物。当然,随着现代疾病谱的发展变化,一个靶点或者是两个靶点,往往还不能解决疾病治疗的基本问题。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在不断改进提升、充实完善靶标的发现技术。在此背景下,不论是单味中药还是复方,都迎来了新药研发的新变化、新机遇。

  “决定一个新药能否研发成功的关键是成药性。”刘中秋解释说,候选新药的成药性首先就是这个药物应当有效,这样新药研发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早期介入的PK/PD评价,可以有效提高新药研发的成功率,尤其是从合成一个药物开始的时候就介入PK/PD的评价。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杨洪军则指出,中药活性成分复杂且有些成分含量很低,如何阐释治疗的机制和实现临床的精准用药,存在着不少挑战,需要下大力气切实加以解决。

  如何建立中药的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如何进行基于临床的减毒配伍研究,实现临床安全用药?本期论坛的另一位主讲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重点学科带头人、岐黄学者高月教授指出,有别于化药和生物药,中药的毒性呈现出毒性发生的隐匿性、毒性物质的不确定性、安全剂量的模糊性、“毒-效”关系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的特殊性。

  “目前在临床上,中药减毒最好的方法就是恰当的配伍。”高月认为,中药减毒配伍是临床中药增效减毒过程的核心环节,也是方剂临床实践与辨证施治的内涵体现,包含着物质基础、毒性效应的变化,体内命运的改变,“毒-效”关系的转换,药物“量-毒-时-效”综合作用等,可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适用依据。

  杨洪军表示,要合理用药包括通过配伍、炮制等多种方法,有效减轻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更好发挥好中药药物的“天性”。

  高月还提到了替代毒理学的发展趋势,通过构建“分子-细胞-器官-整体”四位一体的多水平毒性确证,为常规毒理学终点评价提供佐证。此外,在常规毒理学评价基础上,还有一些新的研发方法值得重视,例如:开展基于警示结构的中药毒性筛选,实现“中药-组分-警示结构-毒性终点”的毒性预测;通过采集药物处理前后类器官细胞明场和荧光显微高分辨率图像,从而实现基于AI细胞画像的中药毒性成分的高效精准筛选。

  岐黄学者论坛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十四五”期间学术影响力提升计划的重要主题学术活动之一。论坛以“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为宗旨,以高层次、高规格、高标准为特点,以传承、创新、发展、共享为理念,坚持国内外行业视野与中医药特色发展相结合、学术高点定位与实践探索策划相结合,传承与创新互动发展,发挥国家队的学术引领与示范作用,汇聚中医药行业各领域领军人才,交流与传播最新学术进展、共享科技成果,提升中青年学者科技创新能力、反哺科技平台建设。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部分储能项目成“鸡肋” 亟待“补短板”降本增效

部分储能项目成“鸡肋” 亟待“补短板”降本增效

记者近日采访调研了解到,随着我国新能源建设提速,加快储能等灵活性电源建设迫在眉睫。

·让“空心”的村庄重焕生机——塞外山城张家口上千个山村的逆转故事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