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苏州市金融支持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会召开——积极构建促进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最优金融生态
2022-09-20 记者 柴刚 苏州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网

  9月19日,第二届长三角数字金融产业创新周开幕式暨苏州市金融支持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会在苏州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指导,苏州市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江苏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共同举办。《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大会将呈现全面推进苏州数字金融产业发展和金融支持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宣布“金融密码杯”全国密码应用和技术创新大赛永久会址落户苏州相城、彰显苏州在数字金融领域的地位等亮点。

  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下称“苏州金融监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300多家数字金融企业集聚苏州,同时,当地从政策等多方面积极构建促进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最优金融生态。

  300多家数字金融企业集聚苏州

  2020年10月,苏州市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江苏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共同举办首届长三角数字金融产业创新周活动,落户了长三角数字金融数据中心等一批数字金融产业项目,首届“金融密码杯”全国密码应用和技术创新大赛在苏州举行颁奖仪式,为苏州发展数字金融产业奠定了基础。

  据悉,此次大会将呈现全面推进苏州数字金融产业发展和金融支持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宣布“金融密码杯”全国密码应用和技术创新大赛永久会址落户苏州相城、彰显苏州在数字金融领域的地位等亮点。内容包括签约一批数字金融产业合作、产业创新集群基金、金融支持产业创新集群企业授信项目等。

  早在2018年,苏州出台《苏州市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2022)》,提出打造金融科技产业,建设金融科技应用体系,推动金融科技在金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金融科技企业实现集群式发展。2021年,《苏州市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数字金融创新标杆城市,积极融入数字化发展大局,前瞻性完善与数字金融创新发展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和基础设施,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创新、数字人民币应用创新方面树立标杆。苏州金融监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苏州持牌金融机构292家,20多家金融科技创新中心或实验室已启动运营。

  苏州金融监管局介绍,近年来,苏州数字金融产业发展迅速,逐步在长三角形成了数字金融产业发展优势,已集聚中银金科(苏州)、建信金科(苏州)等300多家数字金融企业。

  数字金融创新企业在苏州集聚,使其数字金融产业生态逐步完善,数字金融企业提供更为丰富的产品和服务。资料显示,目前已涵盖在线支付、自助终端、智能监控、大数据分析、业务交易、信息安全管理等,与金融机构形成良性互动,加之总部数字金融资源的合作渠道不断拓宽等,为苏州数字金融产业发展助力。

  金融支持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与此同时,苏州金融支持产业创新集群力度在不断加大。今年5月,苏州出台《苏州市金融支持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工作意见》(下称“《意见》”),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力高水平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产业创新集群,将充分发挥金融特别是资本市场作用,推动金融与创新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支持产业创新集群全链条、全周期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形成苏州作为创业投资最佳首选地的市场认知和行业品牌,积极构建促进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最优金融生态。

  《意见》明确,到2025年末,苏州市产业创新集群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有效提升,获得融资户数超1万户,累计融资规模超 1万亿元,首贷户数、信用贷款比重稳步增长;多层次股权投资基金体系逐步完善,在中基协登记的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超7000亿元,备案私募基金产品超2500只等。

  苏州围绕“育林计划”和“参天计划”,一方面将助力创新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另一方面将大力打造产业创新集群龙头企业。《意见》要求,苏州将强化国有资本引导,加速关键领域发展布局;将积极完善股权投资体系,打造创业投资最佳地区;发挥资本纽带作用,加大创新资源整合力度。

  《意见》进一步明确,将支持创新集群上市公司规范内控治理,积极践行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形成可持续、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创新集群等;将支持法人金融机构做优管理、做强实力、做大规模等。

  苏州地方金融监管局表示,将发挥苏州获批全国唯一的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优势,研究建立针对产业创新集群企业的征信评价模型,为企业精准画像,缓解因银企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设基于征信体系的数字化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紧扣四大主导产业融资需求,开辟线上服务专区,聚合全市银、证、保等金融机构及地方金融组织资源,为产业创新集群企业提供全方位融资服务,通过数据“多跑路”、实现企业“少跑腿”,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产业创新集群企业的覆盖面、精准度和数字化、线上化程度,推动融资支持增量、扩面、降价、提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拥抱新消费,老树如何发新芽?

拥抱新消费,老树如何发新芽?

老字号,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当前推动消费复苏的重要支点。浙江有90多家中华老字号,数量位居全国第四。

·内蒙古五原:绿色发展助力产业跑出“加速度”

央企上市公司打出“提质”组合拳

央企上市公司打出“提质”组合拳

近期,多家央企制定完成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并就相关任务进行部署安排。

·陇西铝箔:创新驱动让企业“跑”得更轻快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