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乡村振兴协同推进“双碳”绿色转型
2022-03-28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

  作为国家重点实施的两大战略,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如何协同推进?长期以来,节能降碳的主战场都在工业、能源、交通等领域,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农业总排放量的比重约为12%,农业农村领域的节能减碳空间巨大。与此同时,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亟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在各种新技术的赋能下,“渔光互补”、富碳农业、整建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探索,正在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统一起来,让乡村生态振兴成为落实“双碳”目标的新阵地,农业农村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加快形成。

海宴镇渔业光伏发电项目。资料照片

  广东:“渔光互补” 相得益彰焕新侨乡

  □记者 王浩明 广州报道

  在长约8公里、宽约1公里的滨海滩涂上,一望无际的光伏阵列蔚为壮观。阳光照耀下,光伏板熠熠生辉,渔民撑一叶小舟,在其下穿梭——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南海之滨小镇广东江门市台山市海宴镇渔业光伏发电项目的真实场景。

  2021年底,总投资约22亿元的广东台山海宴镇500兆瓦渔业光伏发电项目首期工程成功并网。项目总装机容量为500兆瓦,占地面积约6500亩。首期工程200兆瓦,由广州恒运企业集团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共同投资建设。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陈澜介绍,项目全容量并网后,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单体连片规模最大“渔光互补”一体化项目。预计今年6月底项目全容量并网后,每年可提供5.43亿度清洁电能,满足11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量。与同等规模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省标煤约19.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3.4万吨,相当于大湾区约7.5万亩森林的碳汇量,也相当于在海宴镇20%的辖区范围内植满树木。

  太阳与海,自古以来就是海宴镇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从古老的“光合作用”到现代的“光电效应”,这片侨乡正焕发出新的光彩。

  “渔光互补”,就是将光伏发电和渔业养殖有机结合,在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利用太阳能发电,下方水域发展特色养殖,使水域空间得到全方位立体利用。太阳能发电绿色无污染,合理布置光伏板的覆盖面积,还可以充分发挥其遮阳效果,抑制藻类繁殖,改善水质状况,降低水面温度,为鱼虾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通过“一种资源、两种产业”的集约发展模式实现渔电双双丰收,可谓相得益彰。

  海宴镇位于广东台山西南部的青山环抱中,拥有45公里长的海岸线,可开发的浅海滩涂面积达10万亩。与此同时,当地年平均日照时数高达2006小时,每平方米太阳辐照度达5119兆焦耳,按照《太阳能资源等级总辐射》国家标准,属于太阳能资源“很丰富地区”。这样的沿海滩涂,静可仰山,动可观潮,既是生蚝、对虾、青蟹等特色水产繁殖的福地,也是建设光伏电站的良选。加上台山地区电网接入和消纳条件优越,海宴镇蜿蜒的浅海滩涂便成了建设渔业光伏电站的绝佳场所。

  渔业光伏近些年虽在国内得以蓬勃发展,但是建在沿海滩涂上的项目却不多见。受沿海地质条件、海洋波浪潮汐、台风灾害等影响,在滩涂上建设渔业光伏电站难度更大。

  “我们在台山地区拥有丰富的项目建设经验,熟悉当地地质条件和沿海滩涂特点,项目团队从抗台风、防腐蚀、支架基础、阵列排布、最佳倾角等方面均进行了充分考虑和设计创新,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高效单晶光伏组件,实现了发电效益的最大化。”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新能源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沙励表示。

  海宴项目单位装机容量用地仅12.9亩,低于16亩/兆瓦的国内平均水平,也实现了土地资源更优化利用。此外,项目还规划并实施了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化。

  “在建设周期里,形成了一套基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光伏发电智能运维平台,项目日后的运行数据也会接入广东院工程大数据中心,既提高了运维的实时水平,又保障了系统的高效运行。而持续积累的数据资产,更可为将来的新建项目提供更精确的分析优化提升经验。”沙励说。

  当地村民介绍,原来这一片滩涂因为日照强烈,水温较高,无法养殖产值更高的鱼类,而是以养殖生蚝为主。在光伏板的遮挡下,藻类繁殖减少,对改善水质状况、降低水面温度都有帮助,为鱼虾提供了更好的生长环境。

  广州恒运企业集团副总经理周水良说,项目希望通过“一种资源、两种产业”的集约发展模式实现渔电双丰收,未来还计划引入集装箱高密度养殖技术,据测算,通过这种方式养殖彩虹鲷等鱼类,产值是原来养蚝的数倍。

  台山是全国闻名的侨乡,160多万台山人长期旅居海外9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项目所在的海宴镇华侨农场,则是1963年为安置东南亚国家归侨而建。

  半个多世纪以来,归侨在这片滨海滩涂上开垦了甘蔗田、蔬菜基地、香料基地和海水稻基地,而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响起,海宴镇积极构建广东省西南部旅游中心,以五丰村、南丰村为重点的海侨片区发展旅游,归侨特色村居、美食和文化吸引着八方游客。

  渔业光伏电站的落成,为这个归侨小镇点上了特别的一笔——恢弘的光伏阵列,与碧海同色,辉映着小镇的海滨。早在项目投产前,海边成片的光伏板就已经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和游客“打卡”,而升压站在经过精心设计后,也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过去,光合作用支撑着传统农业文明的繁衍生息;如今,光电效应让这里焕发出现代化的蓬勃活力。据测算,项目25年运营期内,将为当地增加税收12亿元。

  海宴镇五丰村村民傅万海在村里经营了一个小食店,对于项目开始建设两年多以来的变化,他感触颇深。

  “村里现在慢慢热闹起来,过去游客过来只能步行游览村子,走上半个小时也就差不多了,现在很多游客都专门去看、去拍光伏项目。游客多了,在村里待的时间长了,我的生意自然就好了,之前店里的营业额每天大概只有500块,现在多的时候能到2000块。”傅万海说。

  陈澜介绍,不久的将来,一个新颖别致的新能源科普基地也将在这里落成,“光伏发电+渔业养殖+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的立体发展模式,将为这座滨海小镇带来新的生机。

  山东:整建制种粮 高质高效绿色发展

  □记者 贾云鹏 济南报道

  连续7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14年稳居全国超级产粮大县行列的山东齐河县,是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发展的典型代表:既是全国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县创建的发源地之一,又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

  近年来,齐河县通过整建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绿色生产大平台,集成示范推广粮食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引导标准化社会化服务带动提质增收,实现了粮食绿色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增产,为粮食主产区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高标准农田成粮食绿色生产大平台

  乘车穿行在齐河80万亩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平整的机耕路、标准化的水渠和林网点缀其间,每50亩一眼机井、每200亩一个生产网格,走上大半个小时也望不到头。“这是能看见的,看不见的是每5000亩一支专家队伍和每5万亩一套集气象、墒情、虫情信息测报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站。”齐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董永说。

  地处华北平原的齐河县,拥有耕地面积126万亩,常年粮食种植面积22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保持在22亿斤以上。据董永介绍,80万亩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涉及焦庙、刘桥等6个乡镇、255个行政村,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地力足、灾能减”,成为全国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示范区。

  从2015年开始,齐河整合千亿斤粮食、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工程,2016年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2018年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近五年齐河累计整合各类资金12亿元以上,建成了农业农村部绿色高质高效创建30万亩核心区、80万亩示范区和100万亩辐射区,全县粮田林网覆盖率达到100%,有效灌溉率达95%以上。

  在整建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齐河实施了化肥农药减量工程、节水节肥增产工程,80万亩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区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去年齐河全年粮食总产27.7亿斤,实现了粮食绿色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增产。

  技术集成实现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

  齐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张立宏说,齐河在推进小麦、玉米良种100%全覆盖基础上,开展技术瓶颈攻关,减种、减肥、减药、提升耕地质量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在减种方面,推广小麦宽幅精播、玉米单粒精播等规范化技术,小麦、玉米用种量分别减少23%和47%;在减肥方面,推广测土配方精准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节水2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10%;在减药方面,推广精准施药、统防统治等技术,年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60万亩次,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0%以上,农药利用率提高10%,防治效果提高15%;在耕地保护提升方面,推广秸秆精细化全量还田、深耕深松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

  齐河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王义说,小麦“七配套”、玉米“七融合”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保证了全县大面积的均衡增产、稳产高产。如玉米的适期晚收技术,在不增加任何投入情况下,靠充分利用玉米生产后期的光热资源提高千粒重,每亩就能增产100斤左右。仅此一项技术,全县玉米就能增产1亿多斤。

  为打通良种良法良技入户到田“最后一公里”,齐河成立了61人的县级农技专家库,规范15个乡镇农技推广站和197个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每乡镇配备不低于10人的农技推广队伍,每个村选择10个科技示范户,形成了“县有技术专家、乡有技术骨干、村有技术标兵”的三级农技服务体系。

  标准化社会化服务助农业提质增效

  在很多地方都推行农业社会化服务时,齐河已在服务标准化上走在了前列。记者在齐河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看到,公司拥有服务标准682项,其中国家、行业、地方标准579项,公司标准103项,为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标准化服务。

  以飞防作业喷液量为例,按照行业标准,小麦条锈病防治叶面喷施每亩控制在450克至550克间即可,但喷液量为500克/亩时防治效果最佳。所以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新制定的企业标准中,将该指标缩小为480克/亩至520克/亩。“苗情、麦田周边环境等有所不同,所以有一个浮动范围。每次飞防,都要做好前期考察,确定用药量和喷洒浓度、效果跟踪,每个环节都要做到位,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作业。”公司经理李朝纲说。

  目前齐河已培育出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组织486家,粮食种植综合托管率达91%。为引导经营主体推行标准化服务,齐河发布了小麦、玉米质量安全生产标准和社会化服务标准规范。“通过统一农资供应、测土施肥、栽培管理、植保防治、烘干收储等全流程标准化服务,每亩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了25%,利用率提高了40%以上,有效避免了超量施肥、滥用农药现象,减少了农药包装物二次污染。”李朝纲说。

  董永介绍,社会化服务实现了“两减两增”,即生产资料投入成本减少、种植管理成本减少和亩均单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加,让种粮主体更省时省力。“经测算,农业社会化服务让农户每年每亩节约成本150元左右,增收20%左右。”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小麦“七配套”、玉米“七融合”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轻松落地。

  专业化服务和标准化生产,还搭建起农户与市场衔接的桥梁,让资本、信息、技术有的放矢,农民收益稳定,干劲十足。齐河县粮食订单面积达60万亩,每斤粮食平均高于市场价0.1元,其中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7万元,高于全县农民平均水平30%以上。

  内蒙古:富碳农业 变废为宝减排增产

  □记者 蔡博腾 呼和浩特报道

  近年来,内蒙古积极探索发展富碳农业,收集工业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农业生产领域实现循环利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和“双碳”目标。

  探索富碳农业

  内蒙古包头市沙尔沁一村的黄瓜种植户张春明忙得不亦乐乎,在增施二氧化碳气肥的黄瓜大棚内,他满头大汗,棚内棚外宛若两个季节。

  “初春为了保温,大棚较少通风,棚内作物缺‘碳’,不仅生长发育缓慢,还容易‘生病’。把二氧化碳肥料放在大棚自然气化,让黄瓜‘吃饱碳’,一周后,黄瓜生长发育情况好了很多。”张春明说,“吃饱碳”的黄瓜产量多、品质好、口感脆,完全不愁销路。

  研究表明,作物生长最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为1000至1400ppm。温室大棚由于通风受阻,二氧化碳浓度在日出时最高,有机肥多施地块达1300ppm,不加有机肥的无土栽培二氧化碳浓度约500ppm。太阳出来后,经过一小时左右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浓度会降至和大气中浓度相仿,约400ppm。随着光合作用增强,大棚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降低,到上午11点,低于200ppm。温室大棚长期处于“碳饥饿”,即“营养不良”状态。据介绍,在人工密闭环境中,利用光、气、温、水、肥、种等最佳条件组合,创造高效率光合作用环境,将二氧化碳作为气肥大量使用,这是富碳农业的一种形式。

  内蒙古农业大学王成杰教授团队在牧草上增施二氧化碳,可增产200%。他估算大棚种植紫花苜蓿牧草,增施二氧化碳后,每年可收割8茬,每亩干草产量能达到3吨,收益6600元。如按每茬施肥1次、浇水2次计算,肥料、水和二氧化碳气肥总投入1500元,则每亩收益5100元,比未增施二氧化碳多收割4次,产量增加2吨。

  “研究结果表明,增施二氧化碳气肥后,葡萄、草莓增产25%至50%,果菜类增产35%左右,叶菜类增产60%左右,蔬菜水果有机养分提高15%至25%。作物抗逆性、抗病性增强,发病率降低40%左右。”包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吕福虎说。

  内蒙古从2007年开始研究推广富碳农业,把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制成干冰运输到温室、大田使用。现在内蒙古多地有干冰生产工厂,并在乌兰察布、赤峰、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地示范推广富碳农业,累计推广面积50万亩,消减二氧化碳100多万吨。

  碳肥就近产销

  内蒙古发展富碳农业具有天然优势,二氧化碳气肥就近运输,缩减成本。收集企业回收当地煤化工企业的二氧化碳,进一步提纯压缩,形成二氧化碳液体或制成干冰供农业使用,对企业而言是变废为宝,副产品能促进增收,对农户而言,二氧化碳气肥能促进增产。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赵永华长期关注二氧化碳气肥在农作物方面的应用。据他介绍,二氧化碳气肥对农作物的影响包括:一是作物生长健壮,抗病能力增强,可减少农药用量50%至60%,有效保障农产品绿色安全;二是作物质量明显提高,干物质含量和含糖量提高20%左右,口感好,产品售价和经济效益随之增加,而且贮藏期延长,耐运输,对打造品牌农业有益;三是作物产量提高很多,可提早上市10天,果菜类作物由于病害少,可以延长结果期而显著增加产量,有效增加设施农业经济效益;四是二氧化碳可促进作物根系发达,提高抗倒伏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

  富碳农业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对拓宽销路具有重要意义。常规温室在27℃至28℃要开风口降温,增施二氧化碳后,可以到32℃至33℃再开风口,温室病虫害减轻。作物在二氧化碳浓度高(>1000ppm)时,如果水分适宜,45℃以上仍然能进行光合作用,高温闷棚有效杀灭病虫菌。果实采摘期延长,小番茄、茄子采摘期从4至5个月延长到8个月。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清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温室,安装30立方米二氧化碳罐后,二氧化碳施肥效果明显。从前温室种植草莓时,盛果期为3个月,而且常有红蜘蛛等病虫害发生。使用二氧化碳气肥后,红蜘蛛病虫害不再出现,盛果期延长2个月,增产超过50%。

  协同减排增产

  发展富碳农业,收集工业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农业上循环利用,不仅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产业升级,而且有效减少企业碳排放,积极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由于成本高、缺乏政策支持、社会认知度不够等原因,目前富碳农业发展受到制约。

  “二氧化碳施肥技术经过4次迭代更新,不断优化,二氧化碳集中供气装置系统获得国家专利,但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起来还比较困难,因为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不是很完善,建设二氧化碳气肥罐站点成本较高。另外,农户使用碳肥,还需要不断推广宣传引导。”吕福虎说。

  (杨静参与采写)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矩形广告大

花样翻新 类型不下50种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仍需加力

花样翻新 类型不下50种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仍需加力

在新技术、新业态出现的同时,电信网络诈骗持续上演“变种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公安机关发现的诈骗类型已不下50种。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仍需持续加力。

·网跨千年,村中有“数”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