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城市发展 书香永恒 西安钟楼书店回归市中心
2021-09-08   记者 蔡馨逸 韩啸 刘潇 西安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作家朱鸿还记得自己1977年第一次走进西安市新华书店钟楼店时的情形。

  那是一个春雨蒙蒙的早晨,为了买一本数学书,他辗转从农村的家里来到市中心的书店。店里南北狭长,东西北三面的木质书架上放着政治、文学、农业等书籍。

  “当时听说高考制度即将恢复,老师们一再鼓励我们努力学习。在那个物质和精神相对匮乏的年代,钟楼书店是西安市图书品类最全的地方,是唯一有可能买到我需要的书的地方。”朱鸿说。

  钟楼书店坐落于西安市中心地标性建筑钟楼的东北方向。它曾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书店,也一度是众多西安人心中的文化地标。从1955年建成开业至今,钟楼书店经历了扩张、搬迁与原址回迁,见证着城市文化脉络的流转。

  20世纪50年代,一栋四层的苏式建筑在西安市中心拔地而起,外立面上中国传统浮雕图案和“新华书店”四个大字,大气且典雅。作为西安第一家国营书店,营业面积400余平方米的钟楼书店是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书店。

  时光流逝,钟楼书店随城市发展步伐,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供给。1982年,员工周策进入钟楼书店工作时,书店扩充到了两层,一层为文教、社科、文艺和工具类书籍,二层是自然科学和工程类书籍以及国家发布的各类行业标准图书。

  “改革开放和市场需求推动了书店经营模式改革,后来钟楼书店实行了精细化管理和开架式售书,将两层扩展为四层,图书种类进一步增加,同时还加装了电梯。每当有畅销书发行,购书人组成长龙在街边蜿蜒上百米。”周策说。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图书出版业的营销方式更加多样,签名售书成为潮流。90年代末,在出版社工作的朱鸿就组织过多位青年作家在钟楼书店搞签售活动。

  “当时整个社会的阅读氛围浓烈,新华书店拥有大量读者,能在这里签名售书,也是一种荣幸。”朱鸿说。

  承载了西安人文化记忆的钟楼书店,在2007年成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不断增加的图书,给这栋建筑带来了过重的负载。为了保护文物同时配合街区改造,2008年,营业了50多年的钟楼书店以商业置换的形式整体搬迁。

  “此后,每每经过钟楼书店旧址,第一次走进书店的情景、从这里购买过的文学书籍、签名售书的经历都会在脑海里翻涌。我为它的搬迁感到可惜。”在朱鸿看来,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拥有一家书店,是读书之风的熏染、城市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号召全民阅读的象征性举措。

  今年8月16日,钟楼书店“回归”的消息,让西安众多爱书人感到兴奋。

  年过六旬的张小萍专程带着孙子来到书店里,复古的装修风格和琳琅满目的书籍让她眼前一亮:“20世纪60年代我上初中时就经常来,那时在我们看来书已经很多了。现在图书的种类不仅更丰富,还有亲子阅读、文创产品的空间,文化氛围更浓。”

  据新华书店工作人员索妮介绍,钟楼书店秉承修旧如旧的理念,外部墙面还原了书店原貌,以玻璃橱窗、中式浮雕、和平鸽等具有年代文化色彩的元素进行装饰。内部总面积由原来的2000余平方米扩为4000余平方米,以红色传承、年代记忆、文化之约三条主线塑造怀旧书店的氛围感。同时,钟楼书店所在的街区经过提升改造,成为集戏剧展演、文创购物、特色美食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街区。

  从1955年到2021年,西安的书店从新华书店钟楼店一家增加到2700余家。书店业态从卖书,扩展出知识分享、生活美学、文化演艺等多种形式。越来越多“颜值”与“内涵”兼备的书店吸引着市民走进书店、回归书籍、交流思想。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矩形广告大

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跃龙门”的最后一跳

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跃龙门”的最后一跳

如今,工业互联网正在强力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传统制造业提质增效,为工业企业输入智慧动力,插上数字化翅膀。

·中央环保督察剑指湖北磷污染问题

中国建材资本投资体系化变革成效显现

中国建材资本投资体系化变革成效显现

这家具有悠久历史的新企业曾濒临破产,如今已发展成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拥有13家上市公司,7项业务规模居世界第一。

·中国铁建全面融入云南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