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围腰口袋里的增收“妙招”
2019-08-02 作者: 记者 向定杰 吴思/贵阳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两名工人搬运正在盆中解冻的皂角精。记者 向定杰 摄

  从几角钱一斤,到五六元一斤,十多年时间里,67岁的新寨村村民范贤珍都靠剥皂角籽,贴补一家人的生活开销。

  在她的家乡贵州省织金县猫场镇,有种植皂角树的传统。皂角树长大后,结的果实叫皂角籽,其剥开后可获得皂角米,俗称雪莲子,具有养肝明目、美容养颜的功效。

  近年来,随着扶贫攻坚的深入,当地皂角产业发展迅速。一个山区小镇有加工厂20余家,年生产皂角米上千吨,产品销往全国多地。而仅剥皂角籽一项,群众每年就可获得不少的劳务报酬。

  记者在这里走访,常能见到一些妇女系着围腰,一边有说有笑,一边双手麻利地在两个口袋间切换,口袋一个用来装没剥的皂角籽,一个装剥好的皂角米。

  “一天要用好几页纸来登记。”黔织明光皂角米加工厂门口,一位负责发放皂角籽、回收皂角米的工作人员说。不一会儿,只见村民们三三两两如赶集一样汇聚到这里,场面十分热闹。

  短短一上午,记者翻开桌上厚厚一沓册子,里面已写得密密麻麻,分别登记着领货人、送货人的姓名、住址、电话以及皂角籽斤两、皂角米斤两、劳务报酬等信息。

  往加工厂里再走几步,车间里,皂角籽蒸煮、皂角米解冻、烘干、分拣、包装等工作也在火热进行。主要负责皂角米分拣工作的张学芹,说起这份工作,嘴角露出笑容:“挺好的,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一天工作七八个小时,能有100元的收入。”

  “现在有16名固定工人,一天能加工1吨皂角籽,日均盈利约1000元。”老板谢伟说。曾经,他也是一名在外务工的青年,几年前,看准商机,谢伟回乡开办了这家加工厂,并担任织金县皂角产业商会会长。最近,当地农业农村局的干部还找上门,想邀请他选送一些产品,到北京参加世园会贵州馆特色农产品展览。

  “皂角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贫困户就地脱贫,这样既提高了收入,也使群众忙碌起来,改变了当地过去懒惰散漫的社会风气。”猫场镇副镇长龙从武说。

  在他带领下,记者又来到一片新发展的皂角种植基地,巍峨的大山之间,皂角树苗在小雨的洗礼下,更显生机勃勃,苗下套种的南瓜也已开花挂果。

  “皂角生长周期相对较长,大苗养根需要2年,第3年开始有收益,要6年后才开始结荚。”龙从武说,为保障企业效益和群众利益,当地考虑“以短养长”,在皂角林下套种高效经济作物。而等到皂角长大后,浑身是“宝”,就连刺都能入药嘞!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同在大别山 政策却“大别”?

同在大别山 政策却“大别”?

记者调查发现,在自然保护区内,除了旅游设施,还有部分通勤道路、村落乡镇等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而导致发展受限。

·“新型农业”投资藏陷阱 农民遭遇“花式坑骗”

贵州国企改革加速跑出高质量

贵州国企改革加速跑出高质量

经过多年发展,此前贵州“两磷”企业在产品规模与质量、技术装备、研发能力和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等都走在了全国前列,部分关键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山东高速:绿色科技再造“黄金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