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村民的夜生活
2019-07-05 作者: 记者 古国凡/郑州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6月26日,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湛水流淌,远山依稀。

  咚咚锵,咚咚锵……伴随着阵阵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一台由村民担纲的“大营盘鼓”表演,在青草如茵、花香四溢的十里湛河岸边文化长廊徐徐启幕。那些中老年妇女在笙鼓和鸣中,扭秧歌,唱红歌,如痴如醉,让周围村庄赶来的人忘记了劳作一天的疲惫,倍感欢畅。

  河南平顶山市卫东区鸿鹰街道大营村党委书记芦长平说,大营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寺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就在大营。这里出土器物有石器、陶、骨器等生产和生活用具,已成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

  据了解,过去的大营村,曾流传着一首民谣:“大营东西淮草坡,一年一季高粱多,终日住着草坯房,盼望过上好生活……”。大营村虽然靠改革开放富起来,但大营村14个村民组,33800口人,在2010年国家搞建设时,大部分土地又被征用了,成了失地村子。

  “由于农民一下子没有了土地,村里出现了吃赔偿款的风潮。一时间,村里治安混乱,打架斗殴、酗酒闹事、打牌赌博、婆媳不和等不良风气盛行,刑事案件时有发生。” 芦长平面对出了“农门”进“城门”的失地农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大部分失地农民盼望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过上美丽乡村新生活。

  为了实现失地农民新追求,村党委一边根据城区特点决定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了家家户户有活儿干。前几年,芦长平拿出之前自己干企业积攒的1700多万元,成立了长平安物业管理公司,还创办了豫祥纤业有限公司、豫辉电力公司,以发展企业带动失地农民脱贫,引领村民搞建筑、跑运输、发展花卉产业、饮食业……就这样,村里8000多名青壮劳力不出村就有了活儿干。

  说起村里的变化,70岁的陈风臣更是心潮难平:“过去家家户户住的是草房,走的是泥土路,如今住的是小洋楼和高层,走的是宽敞明亮水泥路,开的是高级小轿车;过去村民的文化生活是在老槐树下听说书,如今村里建了文化大院、文化广场,每天都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村里中小学、幼儿园、卫生所、大超市、家庭宾馆、农家乐等一应俱全,实现了上学不出村,看病有医保,如今日子越来越红火。”说起眼下的幸福生活,陈风臣很是满足。

  在大营村,现在村里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基本上天天有文化活动,月月有文艺演出,夜生活的文化味也越发浓郁。

  “除了给村民表演,我们村的大营盘鼓到平顶山各县市区演出,还参加市、区比赛。”68岁党员叶珍一边现场指导演奏,一边向笔者介绍。源于清代中期的大营村铜器社远近闻名,成为当地群众祈福、庆丰收的传统文化形式。近年来,为了弘扬盘鼓文化,村里由原来一个铜器社,如今发展到3个铜器社,仅一个盘鼓队就有40名演员和学员,每天晚上来到风景如画的湛河岸边为群众表演,并不断到外边参加比赛,成为该村的文化产业。“这样,既传承了文化遗产,又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叶珍说。

  站在湛河彩虹桥上,向远处眺望,夜色似乎阻碍了我们的目光,由远及近,只看到清凌凌的湛河水缓缓地流淌,河岸上传来高昂的歌声,那优美的舞姿在灯光的照耀下掠过河面,真乃水连水,人连人,心连心。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电信诈骗“降魔之困”:高科技作案 老手段破案

电信诈骗“降魔之困”:高科技作案 老手段破案

基层民警普遍表示,电信诈骗类犯罪案件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影响百姓安全感的最大威胁,也是基层公安工作最头疼的事情之一。

·部分民宿寄生林地疯长 重庆“绿肺”生“阴影”

“项目党建”成大飞机事业“最强堡垒”

“项目党建”成大飞机事业“最强堡垒”

以党建引领项目、融入项目、支撑项目,中国商飞正在积极探索“项目党建”之路,为大飞机事业提供坚强保障,实现高质量发展。

·深圳福田引导基金“四两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