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构建现代化金融监管治理体系
2018-03-30 作者: 吴黎华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作为新任的国务院副总理,刘鹤首次对金融管理部门的调研,传递出了新型金融监管框架下未来一段时期金融监管部门工作方向。加强监管统筹和协调,打赢防风险攻坚战将是金融监管系统的核心任务。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3月27日在金融管理部门调研时强调,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是当前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促进金融稳定健康发展。他同时表示,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要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要平稳有序推进机构改革工作,加快银行保险监管职责调整,增强综合监管能力。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这是刘鹤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以来首次调研金融管理部门。从时间背景上看,稍早之前,新组建的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郭树清出任首任主席。易纲则担任央行行长。3月26日,郭树清被任命为央行党委书记、副行长。至此,金融管理机构和人事的调整都已经落定。刘鹤的这次调研,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内整个金融领域工作的核心任务,其传递的政策信号值得注意。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2018年经济工作必须要打好的攻坚战之一。在近几次中央重要会议中,防控金融风险被屡屡提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当前我国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要标本兼治,有效消除风险隐患。

  改进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适应新时代下金融监管工作的要求,是过去一段时期内金融管理部门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去年,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在十九大闭幕后成立,在今年两会上,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将银监会和保监会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并将银监会和保监会拟订银行业、保险业重要法律法规草案和审慎监管基本制度的职责划入央行。证监会维持不变。至此,新型金融监管框架成型。

  这一新型金融监管框架,目的在于解决旧的“一行三会”模式下存在的微观监管和宏观监管协调上的效率和冲突问题。从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情况来看,大量交叉性金融产品跨市场,风险隐藏于各个环节。在过去的监管框架下,不同的监管部门之间容易产生各自为政的情形,使得金融市场监管套利的情形不断出现。另一方面,由于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程度不够,在处置风险时又容易发生短期监管压力叠加过大的情形,即可能引发因处置风险而产生的风险。

  从刘鹤的表态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加强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充分发挥新型金融监管框架的作用,保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消除各个风险点,将是金融监管工作的主要方向。实际上,从历史资料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刘鹤曾在多个场合就危机和金融风险问题进行表态。刘鹤曾指出,金融监管体系要有适应性,要根据本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结构变化和风险变迁动态演进,关键是要有效捕捉风险并与时俱进地配置监管资源,使监管能力建设与金融创新相适应。他提出,要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在完善体制的同时,也要改革和优化监管机制。从长远看,我国应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构建系统性风险防范长效机制,不断建立并完善系统性风险监管的法律制度、机构安排、技术工具等,构造现代化的金融监管治理体系。

  未来一段时间,要充分发挥国家金融稳定委员会的作用,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理顺监管机制,在监管方向、监管政策方面强化统筹,加强监管机构间协同监管,统一监管目标、监管标准、监管步调,减少监管盲区,补足监管短板。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人民币升值 部分出口企业利润承压

人民币升值 部分出口企业利润承压

在2017年出口外贸形势明显回暖的情况下,出口企业纷纷表示“订单多了,利润薄了”。尤其春节用钱关口,上市公司也不能避免遭受大额汇兑损失。

·春耕遭遇“肥贵” 种粮大户犯愁

家装“全流程陷阱”防不胜防

家装“全流程陷阱”防不胜防

由于家装消费专业性强、家装市场无序竞争等原因,消费者频频掉入家装陷阱,家装市场究竟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

·预付式消费失信商家能否“见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