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如何面对产品人格化、场景社群化的世界
2017-11-20 作者: 程大庆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官华 梁璐 艾永亮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成功打造属于自己的极致爆品?“人、货、场”三大商业要素的底层内核又是如何改变的?其实,当商业核心主体没有变化、商业逻辑也没有改变时,其内核底层早已悄悄被刷新,这三大要素突破性的认知重构,带来了三个商业理念的变化:产品人格化、增值持续化、场景社群化。这对回归商业本质、实现新商业时代下的商业升级和企业价值倍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商业将“人”定义为消费者,表明消费者是以消费为目的,是属于有偿获得某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人。在这个商业逻辑下,一切都是围绕交易进行,而“互联网+”时代“人”已从消费者升级到用户级别了,而用户则侧重于某一种技术、产品、服务的使用过程。这意味着,企业价值从单纯出售商品所有权,上升到为用户提供商品在使用全过程中具有的增值服务,因而企业商业价值不在企业内部,而在用户心智中,商业产品创新应透过人的外表,从满足用户内心的深层次需求而获得。

  当看待用户的角度发生变化时,了解“用户”的方式就不再是将用户简单看作“上帝”,而是洞察用户内心、成为用户的知心朋友,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关注“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信息的反馈和建立产品+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与动态持续运营、持续连接将是重点内容。英国Mini Cooper公司就是善于利用用户传播创造奇迹的典型。1956年,英国政府因欧洲汽油紧张强制执行燃油配给制度而开发的燃油效率最大化的小型化车,车型有明显差别,外表看起来很迷你,但车子内部很宽敞,外部颜色搭配很丰富,车身又很个性化。Mini Cooper有效利用了用户传播特点,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让其品牌本身具有话题性,让用户左右产品口碑、让用户传播产品、让用户反馈改善产品,进而达到传播产品的目的。以用户为出发点,找到用户的核心需求,将产品和用户真正紧密结合起来,从用户左右产品口碑到用户传播产品,再到用户反馈改善产品,这个完整的过程,达到了商业价值最大化、最优化的目的。

  传统商业将“货”定义为生产标准化的工业品,从生产的第一个产品到最后一个产品都一模一样,是生产这种货的核心能力,而“互联网+”时代主张从标准工业品升级到个性化产品,不再强调对产品的品质管控,而强调通过产品+服务来加强用户的感知。用户需求的多元与复杂化要求产品做到“功能、特性、心理”的有机统一,要求产品能立体地满足用户需求,最终使得产品外延被放大,通过建立起非标准化产品的品质控制和高性价比模式,提升货物效能,而这种货物又从标准工业品逐步升级到个性化产品之中。以前是消费者告诉厂商想要什么货,而在“互联网+”时代则是数据告诉厂商应该生产什么。

  当边界被无限放大的产品产生时,产品范畴已超过了其商品,最受用户青睐的是能满足其复合深层次需求的产品,产品的外延强调能建立多种的“连接”,而这些连接能很显著地增强用户的黏性。所以,“货”的核心是强调产品的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产品创新强调的是产品的不断优化迭代,尽量及早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在产品初期不拘泥于初期的创意而快速调整产品相关方案,持续探索产品的发展方向。日本三得利罐装品牌WEST最先是主打20岁左右男子这一细分市场,但后来发现罐装咖啡基本上由中年劳工购买,所以将品牌改名为BOSS并用叼着烟斗的男子形象作为其商标,以期用这种特殊的货迎合中年劳工这一特殊市场的需求。企业的成功点就在于聚集在“货”未被开拓的市场上。

  传统商业中“场”就是大卖场,通过让“人”与“货”接触,促成买卖,完成生意,渠道铺得越广、体系建得越完善,出货量就越大,而“互联网+”时代“场”从大卖场升级到场景,销售渠道不再局限于大卖场,而是关注场景下的网络渠道及其他相关的代理机构。这拉近了产品和用户的距离。直至产品和用户最终完全重合,产生“人货合一”的结果。随着商业营销模式的不断变化,“场”的定义不再被局限为交易发生地,还包括体验、人格和社群的概念,消费者从最初的讲究价廉物美到如今的用户传播,需求不断变化升级使商业营销产生了大变革。迎合用户的心理需求,融入用户更多的生活场景,将持续连接增强用户的黏性。“场”涉及动态营运的核心裂变、动态匹配、数据驱动三大原则:通过核心用户裂变将产品推向市场,获取第一手信息产品,从设计开始就需动态匹配核心用户的需求,让产品逐步满足用户的需求,通过对有效数据的合理运用,帮助新产品快速发展,确保生产方向的正确性。场景具有充分的吸引力,商品和用户之间产生的“人货合一”吸引力就是通过场景来实现的,在场景的作用之下,所有的货物都升级为体验、人格、社群。

  随着互联网商业模式被引入、产品和服务的结合、内部资源与外部共享,传统商业内部的关键成功要素就此被不停改写:成本优势荡然无存、产品功能逐步丧失、原有渠道优势逐步瓦解。传统商业面临着巨大冲击,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商家未能准确地把握用户的全新需求,大量同质化的产品缺乏牢固的核心竞争力,现有的竞争力仅仅集中在价格和产量这两个普通的大众化方面上,销售渠道铺设太广、层级繁多,流失在销售渠道中的价值相当大,产品的性价比和竞争力因此大大降低。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命题是无边界的,这种无边际的商业命题体现在三个方面:需求主体明确,需求内容模糊,动态的需求实践。当讲究“价廉物美”单纯考虑质量和价格的时代过去,消费者讲究的是感知价值(功能、选择、品牌、服务、体验),面对这些新变化,就需重新定义和思考每个节点的供应与需求,通过创新重构和提升这一供需链条,使供给匹配需求最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计划管理控制到持续迭代试错,这种理念强调的不是寻找问题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关注相关关系,从有形的能源增值到无形的信息增值,无形服务的价值快速增长,成为不可忽视的价值增值来源。但纯粹追求产品的技术性突破和性能的提升,而忽视市场需求和用户的感知,又将导致企业生产出一批“完美的废品”。瑞典著名汽车制造商萨博对汽车产品制定了60个安全指标(国际规定安全检测指标为17个),被视作世上最安全的汽车品牌,然而2011年萨博却宣布倒闭,根本原因就在于萨博对安全性能近乎偏执的追求,完全忽视市场对产品价格、产品性能的关注和用户的相关感知结果,致使产品成本过高,客户群始终无法扩大,在市场需求和用户反馈信息无法把握的情况下,再尖端的技术或极致产品,没有符合用户的普遍需求或超越了用户感知范围,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情况下,最终只能是失败。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追求价值的增值部分主要来源于无形信息,这个价值往往由于信息的稀缺性变得异常珍贵。从商业角度看“互联网+”企业的原材料供应,不再是单一的上游供应商提供的配件、原料之类,它还包含了更多市场信息、用户需求、产品更新等功能,将相关信息以原材料形式输入“互联网+”企业内部,通过研发生产产生了令人叫绝的产品体验。由于商业链条中制造环节是其中附加值最低的环节,利润也最低,所以企业要从制造商转变为运营商,将产品营运起来,这是“互联网+”时代发生的商业颠覆性变化之一。

  “互联网+”的商业新时代始终围绕着“人、货、场”的主题展开,强调商业营运必须是“人、货、场”三位一体动态并存,通过功能集合、产品特性、用户心理三个层次表达了个人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在用户购买中的全部行为,而这种三位一体的构建隐含了精益理念这一极其重要的思想,精益理念包括精益思想、精益创业、精益产品创新等。

  中欧管理学院的教授认为,精益创业的第一阶段是从0到1,创业者通过快速试错和迭代从而提高认知;第二阶段是从1到N,创业者需要追求标准化,从而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一致性;第三阶段是从N到N+1,这一阶段需要创业者拥有二次创业的能力,这就是精益创业者创业的三个阶段。精益产品创新,其本质与精益思想一样是强调在时间和资源的约束下,实现最大化产品价值的创新方法。

  在“互联网+”的商业时代,以新消费热点、新消费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升级贯穿在“人、货、场”的全过程中,以新零售引领国际分销体系,面对整个市场的大品牌、大平台、大连锁,商家不应再让消费者计算营销中的“奥数题”,而应做好消费升级的“应用题”,最终实现定价话语权的国际再分配。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谨防新经济“虚火”引燃新产能过剩

谨防新经济“虚火”引燃新产能过剩

部分新兴行业上游企业隐现“虚热”苗头,中下游企业利润受挤压。

·开发商借主题公园之名大搞房地产

预付式消费失信商家能否“见光死”?

预付式消费失信商家能否“见光死”?

近年来,这类预付式消费陷阱频现,成为消费者投诉热点。

·起底“坑老型”诈骗“三板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