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郭建龙 出版:鹭江出版社 |
郭建龙根据制度和财政的传承性,将中国集权时代大致分为三大周期:首先始于秦汉,终于南朝,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制,并逐渐开辟出国有企业、金融垄断,甚至卖官鬻爵等新财源供皇帝挥霍;其次始于北魏,终于南宋,经济上采用土地公有制,税收实行较为复杂的租庸调制,并辅以政府机关自我经营的财政收入体制;第三始于辽金,终于明清,土地制度重回私有,建立起具有无限控制力的集权模式,并依靠封锁国民求知欲,形成巨大的稳定性。
朝廷的敛财有术,往往伴随社会危机的来临。书中提到,唐玄宗身边围绕着两个集团,即贤相集团与聚敛集团。随着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在贤相群体与聚敛之臣间维持微妙平衡的唐玄宗,最终倒向后者。当时有个叫作王鉷的人,极善搜刮民财,每年高达百亿,另有数不清的奇珍异宝,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些钱并非来自常规税收,所以不用缴入国库,全部存进唐玄宗个人腰包。聚敛之臣的得势,破坏了唐代的财政基础,将盛世王朝彻底葬送。
金融秩序混乱,是导致人们对政权丧失信心的关键所在。书中指出,在元代反复交替的中原统治方式和恢复蒙古文化的国家战略下,财政问题一直被搁置。与此同时,元政府还随时出台各种临时性的措施破坏财政。元成宗在位的14年中,国家机构臃肿,官僚阶层人数众多,为了稳固人心,更是赏赐无度。无休止支出,让国库连年亏空。金银不足,便通过疯狂印钞弥补,以至纸币散落得到处都是,如同废纸一般。由此,直接加速了元政府的崩溃。
不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注定会重蹈覆辙。南宋朝廷的君臣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曾清楚地看到金国灭亡源于其滥发纸币所导致的社会问题。然而遗憾的是,虽洞察了消亡者的致命短板,但南宋王朝最后还是栽倒在经济大崩溃的一片混沌之中。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政乃庶政之母。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从汉王朝的国有体制、垄断金融,魏晋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到宋代的金融改革、元代实验性财政政策、明清保守财政,《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系统总结了中国历代的财政治理经验。阅读此书,我们可以穿越中国千年经济史,透过帝王百官的表现、庶民百姓的境遇,更加深入地明晰历代王朝兴衰背后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