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今年减税降费将“精准发力”
专家称中小微企业等有望获减税红包;中央和各地收费目录清单将公布
2017-01-09 作者: 记者 孙韶华 赵晶 实习生 成怡昕/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2017年减税降费政策将加码发力,新的税收优惠措施已经在酝酿中。专家称,2017年减负将更加突出有效性和精准性,增值税税率简并等值得期待,中小微企业、科研企业等有望获得政策红包。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降成本”大幕开启,尤其是减税降费效果明显。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2016年1至11月,仅营改增带来的整体减税就已经达到4699亿元。再加上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收费项目、扩大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降低电价等系列“降成本”的举措,业内保守估计全年为企业减负规模超过7000亿元。

  据悉,2017年减税降费的力度还将加码。一方面,作为全年减负效果最为显著的营改增,减税规模会进一步扩大。据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介绍:一是2017年有4个月的四大行业减税的翘尾因素;二是按照营改增政策规定,纳税人2016年购入的不动产当年可以抵扣60%,剩余的40%将在2017年同2017年购入的不动产60%可抵扣的部分一起进行抵扣,所以减税规模会更大一些;三是随着政策和征管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企业对税制适应性的不断增强、内部管理的不断改进,抵扣的数额也会明显增大一些。

  另一方面,新的减税举措也已经在酝酿中。财政部部长肖捷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指出,2017年将加力实施减税降费政策,适度扩大支出规模。除了继续落实并完善营改增试点政策之外,还将“研究实施新的减税措施”。

  专家预计,今年减税降费的规模有望超过去年。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表示,今年的减税更有可能是结构性的,也就是在税收总量平衡略有下降的基础上更精准地、更有针对性地减税。例如,中小微企业、科研企业、创新企业应该成为减税的重点。

  “比如,小微企业的标准认定是不是可以进一步放宽,同时结合调低税率或者减免税等优惠政策为小微企业减负。再比如,是不是可以考虑加大科技企业经费税前扣除,延长亏损企业的抵扣时间等。”胡怡建说。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营改增试点减税政策目标让企业更容易感受到,应该是重点。中小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还应该延续,同时应该注重使科研企业的研发支出更加灵活。

  杨志勇还指出,要让社会真正感受到减税,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快增值税改革步伐,简并税率并下调税率,将增值税的两档基本税率17%和11%合并为一档,并确定为11%以下的水平,宜定为10%左右;两档低税率13%和6%合并为一档,并确定为低于6%的水平,宜定为5%左右。“总体而言,重点是要提高减税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除了“税”之外,“费”也将是今年为企业减负的重点。财政部指出,2017年要“进一步清理规范基金和收费,再取消、调整和规范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公开中央和各地收费目录清单等”。

  国家发改委也表示,将在2017年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减税降费的力度,深化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明确指出,将在2017年一季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降成本”政策的落实情况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涉企乱收费专项整治、严肃查处不执行减免政策、扩大范围重复收费、擅自设立项目收费等违规行为。

  对此,胡怡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2017年减税降费的主要在于“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存在减的空间。相比起更侧重“结构性”的减税,“费”是通过总量减来降低宏观负担。此外,不能把减税降费看成是临时性的、应对性的举措,而是应该从制度层面考虑,给予法律和制度性的保障。

  杨志勇也指出,行政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要逐一分析,没有必要存在的就取消,可以存在的,也应该研究下调的力度。社保缴费还可以适当下调。还有一些能源资源产品的定价可以更多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少以“节能减排”名义维持较高的价格。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去年展开的大规模“降成本”调研发现,税费等显性成本之外,一些隐性的制度性成本才是真正让企业感觉负担沉重的原因。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说,从长远来看减税仍有必要,但减税相对容易,更难的是推动经济社会改革。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指出,还要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降低税费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并与“双创”和发展新经济紧密结合、互促共进,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障碍,释放新的发展红利。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买买商城

万能险助险资成2016股市“带头大哥”

万能险助险资成2016股市“带头大哥”

业内人士认为,险资应当回归本源,谨守财务投资的本分,不要去抢上市公司大股东的位置,更不能帮助集团公司去举牌。

包袱难卸 国企混改遭遇现实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