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从太空鸟瞰人类的创新力
2017-01-05 作者: 拉斯·特维德 来源: 经济参考网

 

作者:[挪]拉斯·特维德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哇!那个孤零零的小行星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这是宇航员在地球外层空间首次回望地球时发出的感叹。我们不妨先听听曾乘坐阿波罗14号宇宙飞船登月的艾伦·谢泼德(Alan Shepard)是怎么说的:

  如果有人在飞行前问我:“你在月球上看到地球时会忘乎所以,失去控制吗?”我肯定会说:“不会,怎么可能。”但当我真正地站在月球上,第一次回头看到地球时,不禁痛哭失声。

  月球距离地球 384 000 公里,因此从月球上看,地球是一个“蓝色星球”。但如果宇航员在距离地面200~300 公里的高空绕地飞行,他们就能分辨出山峦、冰川、沙漠、主要湖泊等不同地貌。

  但即使在这个高度,依然很难发现人类文明的任何迹象。“看地球的景色非常美丽,但是我并没有看到我们的长城。”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在2003年曾这样说过。的确,他若不是深知地球的情况,可能还会认为这个美丽的行星上无人居住。

  不过,这只是从阳光照射的光亮一侧观察地球时看到的景象。从没有光照的黑暗一侧,就能明显地观察到人类文明的迹象,黑暗当中闪烁着的人造光芒好似满天繁星,照亮了这个星球。他知道,这些都是电力网络、玻璃、 照明灯光等人类文明发出的光亮。换句话说,也是人类创新力的有力展现。

  如果一艘来自外星的宇宙飞船从此经过,飞船上的乘客看到这样的夜景,会做何感想?他们可能首先也会“哇”地叫出声来,然后可能其中有人判断:“这里一定生活着某种智能生物!”有人可能回应:“他们和我们一样发现了通向文明的钥匙!”飞船上的乘客可能也会造访月球,发现人类在上面留下的脚印和小国旗,可能还会吃惊地发现一个高尔夫球杆和两个高尔夫球(我们后面会提到),他们的结论是智能生物肯定到过月球。

  得出初步结论之后,他们可能会将注意力转回夜晚的地球,发现地球上的光亮大都集中在河流和海岸附近,而其他大部分区域还是漆黑一片。“是因为这些漆黑一片的地方不宜居住吗? ”他们也许会产生疑问,“还是因为文明尚未传播到这些地方?”

  地球人对此自然心知肚明。漆黑一片的地区有些确实无法居住,但另外一些其实早已人满为患。比如在非洲的很多地方,晚上几乎没有任何光亮,从太空基本无所察觉,但在这里居住的人口已超过10亿。

  非洲国家博茨瓦纳共和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数十年来在全球一直名列前茅。如果白天从人造卫星上看,这个国家并不显得特别富庶,但1980~2010年的30年间,该国的人均购买力增长了8倍,现在该国的富庶程度已是中国的两倍。到了夜晚,从卫星图像上可以看到,该国首都哈博罗内闪耀的光芒在整个非洲大陆独领风骚:它已经超越了中国!

  这样的成就令人钦佩,同时也有些让人不解:作为其邻国,津巴布韦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400 美元——还不到博茨瓦纳的1/30。更为奇怪的是,津巴布韦在1980 年时与博茨瓦纳的平均收入差距还并不大。但在1980 年以后,津巴布韦人的生活水平几乎下降了一半,而博茨瓦纳的经济却取得了成功。到了2009年,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率高达489 000 000 000%,迫使其不得不放弃使用本国货币,改用美元。随着经济的恶化,该国的平均预期寿命也从1980年的65岁降至2010年34岁,该国政府在2013年1月排除万难发放工资之后宣布,政府仅剩217美元。

  不是217亿美元,而是217 美元。

  博茨瓦纳和津巴布韦这两个邻国截然相反的发展经历,可谓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例如,以色列2010 年的人均收入比叙利亚高6倍(当然,这是在后者陷入内战以前的数据),比约旦或埃及高出大约5倍。美国人的收入要比他们的近邻墨西哥高3倍,而中国香港人的平均收入要比中国内地同胞高出大约6倍。

  的确如此,许多国家虽为邻国,但经济发展形势迥然不同,这里还有一个颇为奇怪的故事:在1900年,阿根廷超过瑞典成为全球排名第12的富裕国家,在随后的50多年里,阿根廷的经济也一直与德国不分伯仲。

  事实就是这样。

  但是到了2013年,阿根廷的排名直线下滑,其购买力已降至全球第73位,最终竟被博茨瓦纳超越!

  感觉奇怪吗?更有甚者:1922年,英国统治着全球超过1/5的土地,其统治的人口和经济更是远远超过本土的规模,英国本土面积仅占其统治土地面积的0.2%,而英国的人口仅占其统治人口数量的1%。但是50年后,大英帝国已经荡然无存,英国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0%以上,其最高税率和资本利得税率也分别高达83%和98%,该国不得不依靠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紧急贷款以避免破产。为什么会这样?

  国际上介绍穷国如何取得成功、走向富裕的著作可谓浩如烟海,比如美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曾经阐述国家如何才能复制“丹麦模式”,他认为丹麦是成功构建国家机构的典范。

  毫无疑问,如何成功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但是如果仔细想想历史上曾出现连续破产和混乱的“阿根廷之路”,应该也会非常有趣。西方科学家对于穷国如何发展经济,走向繁荣已做过无数研究,但他们对于富国如何衰败没落很少关注。或许他们也应该对此加以重视,因为正如我们即将在下文中看到的,不少国家最终还是走上了这条没落之路。此类研究相对缺乏的现象说明,很多西方人并不相信经济衰退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但这种可能是绝对存在的。试想: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大约200个庞大的帝国,现在这些帝国无一例外都已烟消云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诸如印加、阿兹特克、巴比伦、莫卧儿、奥斯曼等帝国的灭亡?古埃及文明曾一度是世界最发达的文明,但随后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人认为,埃及在后来的1 000多年里都处于停滞不前,甚至下滑倒退的状态。伊拉克的巴格达市曾经是知识的殿堂,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便坐落在此,与埃及名城亚历山大和西班牙南部科尔多瓦的图书馆并称世界三大图书馆,但这三家图书馆后来均被人为烧毁殆尽。古代雅典文明的光辉曾经闪耀全世界,但无论是当今的希腊还是其首都雅典均已无法同日而语。

  除此以外,还有更多实例值得思考:1 000年前的中国,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远超北欧。当中国人在诗社和画坊里享受艺术时,丹麦人还在刀耕火种。然而,中国经济随后开始衰落,到了1980 年,其生活水平已下降到与索马里不相上下,而丹麦已经成为弗朗西斯·福山眼中先进国家的典范。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本书的主要观点:古往今来,众多帝国和文明的兴衰起伏,都与创新力息息相关,能够充分激发创新力,国家就会繁荣强大,如果阻碍创新力的产生(很多都有此倾向),国家就会腐化灭亡。与诸多学者意见相左的是,国家兴衰成败的原因很难通过比较土地是否肥沃、动植物是否多样、矿物质是否丰富等资源状况来解释清楚,一些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如日本、新加坡和瑞士)反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气候差异无法成为国家在财富状况和人力发展水平上产生不同的原因。虽然气候炎热的非洲中部总体发展水平与北部和南非相比有些落后,但仍有许多与之相反的例子。此外,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地区、哥斯达黎加和夏威夷等气候炎热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也相当可观,气候炎热潮湿的中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在经济上也都取得了爆炸性增长。在古代,世界上最繁荣的文明大多诞生于温带或热带地区,当时中东地区的生活水平要远高于北欧——这都是在发现石油之前。

  为什么工业革命诞生于潮湿多风的苏格兰,而不是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法国呢?如果气候是决定因素,那怎么解释澳大利亚在原住民统治时期和英国统治下的巨大差异呢?此外,15世纪的阿兹特克人曾比北美印第安人更富有。1 000年前非洲的生活水平要高于欧洲,或者至少也在同一水平。

  今天,很多生活在较冷地区的人民依然一贫如洗。比如在阿尔巴尼亚、土库曼斯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部分地区,很多人贫困潦倒,生活艰难。

  当然,可能还有第三种解释:人的因素。这个话题在学术界一直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因为不少业余学者提出经济状况不同是由智力差异造成的,他们认为一些种族在智力上超过了其他种族——其实就是种族主义理论。然而,我们在本书第11章将会看到,事实的“因果”关系和上述理论正好相反:社会文明促进人类智力发展的程度远高于人类智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

  综上所述,问题的答案既不是气候状况,也不是矿产资源、土壤质量、有益动植物数量,更不是种族优劣。诸如中国、英国等国的经济为何能一度领先世界,后来由盛转衰,而后又绝地反弹?资源和环境因素对此无法做出解释。自然环境决定论同样无法解释为何一些资源丰富、位置优越的国家却一贫如洗。此外也无法解释阿根廷的兴衰。

  科学家贾里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给出的解释存在缺陷,后来他又提出了更有趣的补充:欧亚大陆(欧洲和亚洲的陆地合在一起)是一块东西走向的超大陆地,人们在被称为“新月沃土”a的广袤土地上繁衍生息,横贯东西的气候条件也大致相同。而在美洲的情况就大不一样,由于美洲大陆是南北走向,不但由南到北气候多样,而且在美洲中部还隔着狭窄的海峡。毫无疑问,这些因素在4 000年前肯定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但是该理论还是无法解释为何在今天的“新月沃土”里,如阿尔巴尼亚、阿富汗和德国等不同国家在经济发展上依旧天差地别,而在美洲,也有如玻利维亚和加拿大这样发展状况截然不同的国家。

  本书中,我们会看到只有一个地理因素与国家的长期发展有关:具备航行条件的海岸线和河流水道。本书会对此做仔细研究,但请注意,这个因素之所以重要并不在于其蕴含渔业资源,或能够提供饮用水源和灌溉用水。水上通道的重要作用在于其促进了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换句话说,由于水上通道的存在,竞争环境下自愿双赢的交易活动成为可能。新加坡虽然三面环海,却并未依靠渔业养殖或捕捞发展本国经济,时至今日,该国的鱼肉和饮用水均依靠进口。新加坡经济腾飞的原因是依靠贸易和思想的对外交流,而该国拥有的水上通道在这方面提供了便利。因此,它的成功依靠的是相互交流,而不是自然资源:这就是创新力。

  创新力是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但是如何才能获得创新力呢?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里谈到,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系统当中,具备几个关键因素之后,创新力就会自发产生——只要充满活力,这个系统可以是某种自然生态、某个商业领域,也可以是整个人类文明,或其他任何东西。一旦拥有,系统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取得自然而然且富有创造的发展,无须制定其他发展规划。我们能亲眼见到这个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逐渐改变自然生态、商业领域,甚至人类文明,长此以往,结果必会令人惊艳。

  本书第一部分将讲述创新力自发产生的一些基本原则。第1章初步介绍,第2章详细阐述,到第3章结尾就会清晰明确。我们会用这些原则作为参照系介绍后面的内容。

  在本书当中,我们会看到几百年前西方国家如何开启了一趟轰轰烈烈的创新之旅,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极具创造性的连锁反应,大幅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整个过程并没有人为制定的详细规划,相反,曾出现不少领导人试图扼杀社会正在孕育的创新力,但这些企图都以失败告终,个中缘由,本书也会介绍。

  本书的论据之一是,创新力(以及它所带来的变化)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并非锦上添花,而是不可或缺。停滞不前的社会终将走向灭亡,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社会文化在萧条停滞中逐渐衰落。

  创新力是孕育灿烂文明的关键所在,本书第二部分将对此做出详细研究,分析西方文明为何能在创新力上超越其他文明。

  本书第三部分关于人类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带来的深远影响之一:所谓文明的进程。之后,我们会谈到目前颇受关注的另一个话题,静态社会产生的原因:缺乏创新机遇、资金过度集中,资源面临枯竭以及环境问题等。

  随后的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主要研究西方社会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债务危机、结构性失业、非理性主义、反技术偏见等。简而言之,我们会发现不少西方国家已经走上了危机四伏的“阿根廷之路”。

  本书在最后一部分提出一些具体建议,希望能够帮助西方社会——乃至所有社会脱胎换骨,重新充满活力和创新力。我当然也希望读者能够各抒己见,以此为契机,提出更好的想法。

  这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我们自然要从头讲起:从类人猿和史前人类用异乎寻常的进化方式获得创新力开始。在此过程中,我们会找到人类文明的起源,为何夜晚的地球只有部分地区闪烁着光亮(月球上的高尔夫球具是怎么回事)。正如乘坐宇宙飞船经过地球的外星人所见,我们人类的确找到了通向文明的钥匙,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搞清此乃何物。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万能险助险资成2016股市“带头大哥”

万能险助险资成2016股市“带头大哥”

业内人士认为,险资应当回归本源,谨守财务投资的本分,不要去抢上市公司大股东的位置,更不能帮助集团公司去举牌。

·包袱难卸 国企混改遭遇现实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