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思想观点
|
天天315
|
财智周刊
|
财经书汇
|
河北经济
|
今日报纸
经济参考网读书频道
第6章 中国利用其比较优势来帮助非洲的轻工制造业
巴西、中国和印度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在实现了近四十年的快速和显著的结构转型之后,能够为转型提供理念、隐性知识、经验以及发展融资与投资。 随着实际工资在中国及其他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轻工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将会随着外向FDI迁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从历史经验来看,任何能够成功抓住这个机遇的低收入国家,都会迎来几十年的强劲增长,从而创造就业、消除贫困,进而成为中等收入甚至高收入国家。经济特区和FDI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韩国与中国的比较优势变化 第4章说明了显性比较优势(RCA)可以表示某一国家在任意时间点某种商品或产品当前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这个比较优势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因此, 有可能识别出某一参照国的一些可贸易商品,它们一直以来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色,但开始失去竞争力。这意味着一些国际市场空间或许正在为这些可贸易商品打开。换句话说,在参照国的一些“夕阳”产业,可能成为其他地方的“朝阳”产业。一旦这种变化发生,这些在参照国中的产业很可能会转移到新的地区,这些地区将提供持续的具有竞争力的条件,比如低廉的生产成本,从而对于有兴趣瞄准这些产业的国家而言,也将提供一个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来源。 经济学家曾经使用显性比较优势分析的方法来解释雁阵模式和全球的产业迁移。他们发现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后发者更倾向于从事初级产品出口和劳动密集型轻工制造业。之后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它们在劳动密集型轻工制造业上的显示比较优势逐渐下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曾是一个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国家,纺织品及其他轻工业产品占到其出口的60%—75%。但情况在战后开始发生变化。到了20世纪60年代,当日本的人均GDP占到美国人均GDP的35%时,日本瞄准了一些从美国转移出来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历史的劳动统计数据显示,劳动力份额在日本制造业部门中的上升恰好与在美国制造业部门中的下降相吻合。在70年代,日本在诸如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显性比较优势急剧下降,而在重工制造业部门中的显性比较优势开始上升,尤其表现在机械和汽车行业。在80和90年代,正当美国升级其产业的时候,日本在家用电器、电子及计算机方面获得了市场份额。在韩国也观察到了类似的雁阵模式(Chandra, Lin, and Wang,2013)。图6.1展示了60到80年代,韩国在服装、鞋类和纺织行业等劳动密集型部门拥有较高的显性比较优势,但这种显性比较优势在1989年后开始下降,而在2000年后,韩国在运输设备上的显性比较优势开始上升。 中国当前所处的阶段就好比西方国家和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以及韩国和新加坡在80年代所处的阶段那样,在一些劳动密集型部门的显性比较优势逐渐下降(见图6.2)。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熟,工资不断上涨,企业也向着技术更为复杂、与禀赋结构升级相符合的产业转移。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正在急剧上升,例如,从2005年的平均每月150美元上升到了2012年的平均每月500美元,再到2013年部分沿海地区的600美元以上(平均年增长率为15%,加上平均近3%的货币升值)。 注: RCA=一个产业在一个经济体的出口中所占份额 /该产业在国际出口中所占份额。 资料来源: 作者的计算,基于UN Comtrade数据, SITC Rev.1的2位码。 图6.1 韩国显性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型部门的下降(1962—2013)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面临着寻找低成本地区的压力,它们正在向内陆或者国外迁移。据估计,中国有1.24亿制造业工人,大多数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部门(8500万),作为对比,日本在1960年拥有970万,韩国在1980年拥有230万制造业工人。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向更加复杂和具有更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与任务进行升级,这将会为劳动力充足的低收入国家创造机会,让它们能够生产被中国所淘汰的劳动密集型轻工制造业产品(Lin,2012d; Chandra, Lin, and Wang,2013)。 注: RCA=一个产业在一个经济体的出口中所占份额 /该产业在国际出口中所占份额。 资料来源: 作者的计算,基于UN Comtrade数据, SITC Rev.1的2位码。 图6.2中国的显性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型出口部门的下降(1984—2013)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面临着寻找低成本地区的压力,它们正在向内陆或者国外迁移。据估计,中国有1.24亿制造业工人,大多数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部门(8500万),作为对比,日本在1960年拥有970万,韩国在1980年拥有230万制造业工人。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向更加复杂和具有更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与任务进行升级,这将会为劳动力充足的低收入国家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够生产被中国所淘汰的劳动密集型轻工制造业产品(Lin 2012d; Chandra, Lin, and Wang 2013)。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
上一页
11
下一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