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汪凌燕 汪通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诸葛亮的几个故事。
比如,现在媒体经常报道的政府加杠杆跟诸葛亮当初解决蜀汉财政危机就有异曲同工之妙。彼时,蜀汉甫建国,国库空虚,又急需犒赏攻占四川的有功之臣。诸葛亮给出的建议是:一方面用军粮求购民间金银珠宝,另一方面发行大钱(类似现在发行大量新货币)。
前者的原理是:战乱中百姓对粮食需求强烈,因此新政府不失民望、没有阻力地就可以拿到民间金银;粮食保质期短,百姓留够口粮会用剩余交换或雇佣劳动力,市场被盘活,并且金银分到将士手里,又用之购买民间商家的货物,再一笔需求被创造出来。用今天的话说,内需在连续刺激下增长。有了内需增长,如果不发行新币,势必造成物贱铜贵,可能通货紧缩。因此,诸葛亮力主发行大钱,适应新增长需求。足可见诸葛亮调控宏观经济的功力。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而诸葛亮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已经将比较优势玩转了。据作者考证,蜀汉的比较优势在纺织品即蜀锦的生产。诸葛亮号召百姓大量生产蜀锦,以此换取曹魏辛苦种出的粮食,变成蜀汉的仓储,转眼又将其用于攻打曹魏,干扰其生产建设,在战略上牵制曹魏,维护三足鼎立的平衡。作者这个视角也向对诸葛亮执着北伐颇有微词的观点进行了还击。
祁山攻防战,是三国的精彩桥段。作者以经济学学者的专业习惯,用一个精简假设说明了主帅之间的博弈过程:从诸葛亮驻军的汉中到魏军卫护的长安,有三条大路:祁山、斜谷和陈仓。假定曹真有兵四万,诸葛亮有兵三万,在任何一条路上,只有多于对方一万兵力以上方能取胜。若诸葛亮一味等待,则曹真可从任何一条路进攻取胜。所以,对诸葛亮而言必须进攻。
如果曹真选择其中两路各布军一万、另一路两万,或两条路放两万、另一条不设防,诸葛亮则可以集中自己三万人马任选一路出发,根据规则,是必胜之局。相应,曹真若知道诸葛亮会兵分三路,那么自己也分兵把守反而变成最优的选择。因此,曹真任何确定性策略,都会被诸葛亮找到漏洞,而诸葛亮任何进攻线路,曹真也都有防守之道……
从经济学视角看诸葛亮的政要方略是种不一样的感受。虽然古代社会生态比较单一,但经济、军事、政治等都是人类活动,只要人性不变,各种博弈就会重复上演。这恰是本书故事时刻提醒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