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气候变化已经不再只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 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更多报道]  
       系列专题1·低碳经济:经济发展新变革
     系列专题2·碳交易的世界市场体系与中国机遇
     系列专题3·低碳产业的中国路径
  低碳理念融入生活
 

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

  托尼·布莱尔:
让我们共同选择低碳生活

  托尼·布莱尔,这位英国前首相2007年离开唐宁街后,并没有像有的前首相那样接受终身贵族头衔,把自己拴入英国上议院,而是将生活重点放在了
巡回演讲上,向人们
倡导他的环保理念。
  该如何减少
二氧化碳的排放?
布莱尔给出的回答
是:寻找经济发
展和环境保护
之间的平衡。
  “低碳生活是什么?” 笔者问环保工作者蒋俨。
  “其实低碳生活方式包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每个人都应该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我的朋友们有了低碳观念后,慢慢养成了好习惯,还影响了周围的朋友。”蒋俨举例说,一天,她的同事姚越邀请一位做电器的朋友去吃麻辣香锅。吃饭前,姚越从包里取出自备筷子。不料,做电器的朋友也掏出自备筷子说:“哎,被你影响太深了,周围的朋友出门都习惯自带筷子了。”

低碳不会降低生活质量

  有人认为,最贫穷、最不发达的国家,人们消费少、没车开、交通困难,当然是低碳状态。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都很高,高排放才有高质量的生活。存在这种误解,是因为公众只看到表面现象,在较高发展水平情况下也可以是低碳的。在使用核能为主的法国,人均碳排放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一半;北欧国家绝大部分依赖可再生能源,丹麦基本上是风电,挪威、瑞典基本上是水电。这些国家碳排放很低,但生活水平很高。

 
  关注细节 打造低碳生活
 

改变不良消费嗜好 注重“低碳”细节

 
  近年来,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绿色环保等理念影响下,很多城市居民已自觉从节电、节气、废物再利用等细节入手,自觉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开始了低碳生活。这些自觉的尝试为实现低碳生活提供了可贵的“样本”,但更多的城市居民还存有粗放生活方式以及“过度消费”、“面子消费”等不良消费嗜好,成为全面实现低碳生活的“拦路虎”。

走进低碳生活要破解三大困惑

  在气候压力日趋加大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全面实现低碳生活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共识。然而,记者在众多城市采访过程中,一些市民乃至政府部门官员对实现低碳生活还普遍存有三大疑惑,亟待各方努力,共同破解。
 
  亟待政府穿针引线
 

低碳消费:低碳经济的根基

  低碳生活的成本
  对这个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来说,要实现碳中和,没有别的方式可以比这个宏大的项目更好,更实用。但公众似乎对“义务植树”这样的活动没抱什么热情,潮流人士和富裕阶层对时髦的口号更感兴趣,也更愿亲身践行,比如,低碳生活。
尽管低碳正在被描绘
为一种时髦而有道德
的生活方式,每一个
准备践行低碳生活的
潮人还是应当知道,
过一种低碳生活,要
付出高昂的成本。
  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已经走过了政策宣誓、市场炒概念的阶段,政府开始在实践中谋篇布局,企业也开始务实亲为,挖掘低碳发展背后的经济收益。依靠低碳式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路已经日渐清晰。
  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社会普罗大众的我们,虽已闻低碳经济呼啸而来之风,但却不见其金戈铁马之身影。节能降耗的理念虽拜政府大力引导所赐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但政府花大力气推进的“限塑令”在实际推行过程中障碍重重、大打折扣,不得不让我们清醒:这种理念并未真正深入人心。

实现低碳生活工程尚需政府“穿针引线”

  相关人士认为,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公众个人的“小问题”往往因人口众多变成环境“大问题”。当前通过实现低碳生活,减少每个人的碳排放,已成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贡献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项社会工程,全面实现低碳生活不仅要靠城市居民的自身努力,也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从中穿针引线。

 

本专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经济参考报及其网站无关,请读者仅作参考。

责任编辑、美编:张小洁